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中國外交與國力

2016.11.23
16416 16416

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成為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於國際間的話語權逐漸增加,更不能獨善其身,須積極參與多邊外交及維護世界和地區穩定,例如國際組織聯合國、世貿,以及中國主導的「亞投行」、「一帶一路」等。日益頻繁的國際外交,能促進交流而帶來合作機遇,同時亦加劇多邊矛盾,例如「中國威脅論」、美國以TPP圍堵中國等。中國外交政策變得錯綜複雜,亦成為「現代中國」及「全球化」的跨單元熱門議題。

備戰文憑試

單元:現代中國+全球化+今日香港







Tips:過往題型參考及分析

2014年公開試卷二題目一曾問及中國發展及外交的關係。題目提供三則資料,分別節錄《經濟學人》在2012年10月27日一篇有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評論,以及兩篇新聞報道,要求考生指出中國若要增強國力,政治穩定是否比經濟增長更重要;同時考生亦須回答在多大程度上同意「中國參與更多國際事務會促進世界穩定」。雖然類似題目曾在公開試亮相,但中國外交及國際關係正不停變化,絕對是熱門的跨單元議題。

致勝錦囊

從軟實力、硬實力切入 理解真正「國力」

回答有關中國外交的議題,少不免涉及「中國國力」與外交發展的關係。根據美國2010年發布的《第十次全球綜合國力排名》,中國位居第四,屬於前列位置。而同學理解「中國國力」一詞時,可以綜合國力出發,如從軟實力、硬實力的角度,論述表達更全面。

軟實力是指國家主要在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及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例如世界各地學習漢語的人與日俱增、中國飲食文化輸出等,反映軟實力提升,但版權意識低,則是軟實力的不足;而硬實力是指國家擁有支配性實力,相對較易理解,例如經濟力量、軍事設備、科技發展、自然資源等。

圖解議題



議題背景及討論重點

中國外交政策與影響


「韜光養晦」至「中國夢」


‧中國的外交政策在鄧小平時期有「韜光養晦」之說,江澤民時期是「把握機遇、因勢利導」,胡錦濤則強調「和平崛起」,主張「不干涉外交政策」的方針。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外交政策比昔日更主動積極;習近平強調「中國夢」,先後出訪亞洲、歐洲和非洲等30多個國家,又積極提出「亞投行」、「一帶一路」等主張,向世界表明中國是亞太地區具影響力的安全和經濟力量,在外交態度及政策上與以往有明顯轉變。

何謂「一帶一路」及「亞投行」?

‧「一帶」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原意是利用與沿綫國家的經濟合作,共同打造政治、經濟、文化的利益共同體,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戰略構思及理念,被西方國家稱為「中國版馬歇爾計畫」。

‧「絲綢之路經濟帶」取古代絲綢之路的概念,連接亞太地區及歐洲,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和烏茲別克都在絲綢之路上,核心區域則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重慶、四川、雲南等省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是沿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中國和東南亞、南亞、中東、北非及歐洲各國的經濟合作,亦包括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及山東的沿海省份。

‧「一帶一路」利用中國逾4兆美元的外匯儲備、過剩的產能,對外進行多樣投資,貫穿歐亞大陸約60多個國家,涵蓋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約164萬億港元),分別約佔全球人口及經濟的63%和29%。

‧「亞投行」全名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由中國政府發起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由成員國出資向亞洲各國提供貸款,對交通和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支援,是發展「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柱。

‧「亞投行」的資本金為1千億美元,總部位於北京,有57個創始成員國,涵蓋除美日之外的主要西方及亞洲國家,包括英、法、德、意、韓等,具有國際影響力。

「一帶一路」及「亞投行」對中國的影響

‧政治:中國的長期目標是成為亞洲的主導力量。「一帶一路」有利中國加強與相關地區國家的關係,而於伊斯蘭國、南中國海、俄羅斯—格魯吉亞等議題上的爭議,更可名正言順在國際舞台上發聲。受惠於「一帶一路」的國家,在不同政治議題上或多或少會接受中國的拉攏,有利日後共同面對世界性問題;多個歐洲國家加入「亞投行」,亦反映出中國的影響力正不斷提升。

‧經濟:有利振興建築業、開闢新的出口市場,讓周邊鄰國更便利地進口中國商品,亦可以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達成更多自由貿易和投資協定;中國亦能善用剩餘的產力獲取巨大經濟利益,與其他國家達成雙贏局面。

‧法規及科技:投資建廠、道路、港口、機場等基礎建設,輔以電網、油氣管綫、通訊網等項目,協助有關國家振興經濟;通過經濟發展,有利雙方交流科研技術及法規,中國可從中獲得一些新技術及完善國內法規,有利強化本身競爭力。

外交政策的阻力

中國威脅論

一直有評論指中國崛起讓人產生憂慮與質疑,擔心中國迅速發展會損害周邊國家利益和國際秩序,其威脅包括經濟、軍事、糧食、人口以至太空等領域。有國家藉此建立勢力來牽制中國,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是美國和12個亞太國家建立的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的GDP總額佔全球四成,旨在建立全球最龐大的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試圖進一步削弱中國於國際上的話語權。TPP展示美國「重返亞洲」和「圍堵中國」的政策,以配合美國擴展的需要,並取得亞太區的主導地位,和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互相抗衡。然而,隨着美國新總統上場,情況或有轉變。

國際形象負面

中國的內政及國際形象經常為人詬病,例如食物安全、貪污腐敗、知識版權、環境污染、勞工法例、民主及人權發展緩慢等。中國視外國的評論為干預國家內政,因此難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中國要推展外交政策,必須妥善解決及處理問題。

中西價值觀差異

中國主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與西方社會主張的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矛盾,未必能夠互相融洽;而且中國儘管經濟規模龐大,但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特別在高科技的產業方面處於弱勢,難以適應國際市場的競爭,易被淘汰。

歷史包袱

中國推展外交政策時,往往受到過去歷史包袱所限制,其中與日本的關係最為明顯;中日兩國過去的戰爭回憶及歷史,至今雙方仍有芥蒂,未能全面發展外交關係。

小資料:今日香港×「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對香港是機遇還是挑戰?早前特首梁振英提出,香港擁有一國兩制優勢,又是主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及國際化大都市,加上世界先進的基建及健全的金融體系市場等,能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超級聯繫人」,為「一帶一路」的國策提供綜合服務平台、法律及仲裁等專業服務,從「一帶一路」中得益;但亦有評論指,多數「一帶一路」沿綫國家都非英語系國家,向來甚少與香港合作,令香港的優勢較難施展,加上香港未加入「亞投行」,而社會上了解「一帶一路」的人不多,其實際作用有限。



相關新聞事件簿

中國外交×國際關係×國際組織

近年,中國積極參與G20、金磚國家等機制建設,先後倡議FTAAP(亞太自由貿易區)、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成立「亞投行」、主導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並頻頻與全球經濟組織接觸,爭取主辦年度會議,不斷擴寬在全球經濟金融方面的國際空間。但是,旨在發展區域經濟的「一帶一路」戰略,仍被部分國家懷疑,認為這是對美「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回擊」,或揣想中國是為經濟私利,向外轉移國內的過剩產能,掠奪周邊資源。從美日等倡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及其拒絕加入「亞投行」的行為,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戒備可見一斑。

(2016年10月4日《頭條日報》)

中國外交×全球化

中國今年對非洲貿易及投資大降,有外電聲稱「中非蜜月似乎終結」。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天與南非總統祖馬會談強調,兩國將發展「同志加兄弟」的特殊關係,全力推動產能、能源、貿易、投資等領域合作。雙方昨天簽署二十六項合作協議,總額約六十五億美元(約合港幣四百億元),為面臨經濟困難的南非送上大禮。今天開幕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將發表「宣言」等文件,對未來三年中非各領域的合作進行全面規劃。

(2015年12月4日《星島日報》)

香港×「一帶一路」

隨着人民幣冒起成為主要的國際貨幣,本港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可作為內地開放資本帳及推出人民幣投資產品的試點平台,定位為離岸「超市」,吸引國際投資者。此外,報告建議香港成為「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金融樞紐,提供美元及人民幣融資平台;而「一帶一路」的項目可以通過發行債券或股票的方式進行融資,有關證券可以在本港市場上市。

(2016年11月1日《星島日報》)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與傳媒茶敍,總結早前到秘魯的外訪行程。他透露將會進一步擴展「一帶一路」獎學金,除了印尼及馬來西亞外,泰國有望最快本年底加入,另外,越南亦有意加入。當局亦研究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民心互通,包括與印尼締結姊妹學校,並聯合領事館與在港印尼企業舉辦「印尼周」,推廣當地文化,加強兩地交流。

(2016年10月20日《星島日報》)

相關《通識大全》專題

‧和平與威脅 檢閱大國崛起
https://goo.gl/8SFe9G

‧閱兵與國力
https://goo.gl/hb9iAf

‧話語權 國力象徵
https://goo.gl/SpuHVk

‧孔子學院遍地開花 博取歡心?
https://goo.gl/Mroc01

同學登入星島教育網(中學部)stedu.stheadline.com/sec/,按「熱門專題」,可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名師出題

Henry Law(威Sir)
英皇教育通識科補習名師(經驗專欄作家,以教授答題技巧聞名)
facebook Page:Henry Law LS @ KGE

資料A

摘錄自2016年9月4日《星島日報》新聞報道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除57個創始成員國外,新一批申請的成員有24、25個,包括來自東歐、北非、拉美,加拿大是其中體量、規模最大的,今年年底前完成手續、該國法律程序完成後,明年就可以當正式會員。亞投行其實已開始運作,在6月底前有4個項目,包括孟加拉國的配電、巴基斯坦的公路、印尼的棚戶區改造等,9月還會再談一批項目;投資不僅限於亞洲或基礎建設,而是跟亞洲相關、符合當地發展的產業,像有些小島國不可能做大型工業,就可以投資旅遊相關項目。

資料B

摘錄自2015年3月14日《星島日報》社論

美國白宮國安會發言人質疑,中國倡導成立的亞投行,在管理能力、關注環境等諸方面,能否與世界銀行或其他地區投資銀行相提並論。有分析稱,美國認為中國主導成立亞投行,是在擴大自己在亞洲的經濟影響力,並挑戰美日及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的地位。

資料C

摘錄自2015年6月1日《星島日報》新聞報道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出席「英中了解協會」成立50周年慶祝活動時表示,西方對當代中國的了解十分不夠,舊的誤解和偏見減少,但又產生新的誤解和偏見。劉曉明表示,西方總是有些人帶着有色眼睛看中國,他們對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經濟轉型升級及「一帶一路」的倡議,總要發出各種各樣的噪音、「中國威脅論」,或「中國崩潰論」,因此了解對於中英乃至中西方來說,仍是任重道遠。

卷一:資料回應題

(a)資料B如何印證資料C中國官員的觀點?(4分)

(b)
參考資料A,指出及解釋亞投行如何提高成員國居民的生活素質。(4分)

卷二:延伸回應題


(a)
中國政府可如何消除「中國威脅論」的偏見?(8分)

(b)
「對中國長遠發展而言,國外經濟擴張應優先於國內社會問題處理。」你在多大程度同意這種說法?(12分)

名師解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a)

資料C中國官員的觀點是西方對於中國發展存有「誤解和偏見」,甚至渲染「中國威脅論」或「中國崩潰論」。從資料B可見,美國發言人質疑中國成立亞州基礎施設投資銀行的能力和目的,既認為中國未必具備足夠管理能力,亦認為中國發展是挑戰美國領導地位,並且藉此提高經濟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以上看法足以印證資料C中國官員的觀點,因為以上看法漠視亞投行對於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亦未有任何真憑實據,純粹臆測中國動機,只是從美國自身利益和懷疑角度提出質疑,故此印證外國對於中國存在「誤解和偏見」,同時視中國發展為威脅。

(b)



注意事項 / 答題陷阱 / 常犯錯誤

‧(a)題考核學生資料之間互相運用能力,過往考評局經常要求學生運用兩則資料互相印證,或分析兩則資料關係,例如2016年卷一第二題要求學生分析兩則資料之間有沒有關係,又例如2013年卷一第二題要求學生運用資料A(數據)詮釋資料B(漫畫)的內容,因此學生預備2017文憑試必須熟悉資料的互證題目,以此題為例,應先釐清資料C的觀點,再從資料B提取相關理據論述之。

‧(b)題為分析影響題,留意題目清楚問及「如何提高」,故此應該集中論述正面影響,另外部分同學亦會混淆為「建議題」,因為建議題亦會以「如何提高」的提問用詞,但是此題明確要求學生分析亞投行帶來的影響,所以只須從資料中延伸,多角度論證亞投行對於成員國居民生活素質的正面影響。

卷二:延伸回應題


(a)



(b)


注意事項 / 答題陷阱 / 常犯錯誤

‧(a)題屬於建議題,學生應該從「中國威脅論」的不同源頭提出具針對性的方法建議,同時,可以運用更多建議題的技巧,多角度提出不同建議項目,當然,必須配合中國目前的國情及實際例子論述建議成效。

‧(b)題屬於二元比較題,題目明確給予兩個比較項目「經濟」和「社會」,要求學生比較何者更為優先,留意比較題必須提出比較準則,例如迫切性、可行性、針對性、效用性、時效性等等。

載自2016年11月23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龍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