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日本跟二次大戰時的日本不同,不應再為歷史問題和日本糾纏下去。你同意嗎?
2016.11.22題目
有人認為,今天的日本跟二次大戰時的日本不同,因此不應再為歷史問題和日本糾纏下去。你同意嗎?
資料一
青年新政議員梁頌恆和游蕙禎上周於立法會宣誓時,使用「支那」用字,特首梁振英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已先後譴責。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早上結束美國、秘魯和荷蘭外訪回港亦批評,青政發表對自己民族帶有侮辱性的言論是非常幼稚和無知,行為不尊重選民、社會、議會,更不尊重自己。而一群華仁校友今日亦登廣告,指日本侵華淪陷時,華仁書院全面關閉,學生失學,對梁頌恆使用日本侵略者侮辱華人的言語,感到極為痛心,而華仁精神正是「尊華重仁」。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10月19日 A02
資料二
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天在德國演講時聚焦二戰,點名批評日本侵華暴行導致三千五百萬軍民傷亡、製造南京大屠殺,中國人對此「刻骨銘心」,並暗諷日本領導人忘記歷史「就會在靈魂上生病」。日官方回應稱,將慎重看待、切實對應。日本前年「國有化」釣魚島,安倍去年底參拜靖國神社,中日關係 不斷惡化。中國曾多次將德國與日本對戰爭歷史的表態加以對比,認為德國深刻反省,日本缺乏誠意。習近平昨天在柏林演講時,兩次提及二戰中的日本侵華暴行。習近平說:「僅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就造成中國軍民傷亡三千五百多萬人的人間慘劇。這段悲慘的歷史,給中國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習近平指出,七十多年前,日本軍國主義侵入中國南京,製造了屠殺三十多萬中國軍民的慘絕人寰血案。
摘自《星島日報》2014年3月30日 A15
資料三
其實,與其說日本道歉得不足夠,還不如說在東亞(指中日韓)缺乏化解仇恨的政治氛圍。東亞政治有幾個不好的傳統:第一就是實用主義,缺乏原則;第二就是喜歡爭做老大,缺乏和歐洲一樣平等和團結的意願;第三,缺乏妥協的精神,更沒有妥協後就把爭議放下的心態。對於日本,以及所有國家來說,以國家名義的道歉都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國家道歉,除了意味着真正的歉意之外,還需要達成某種政治目的,比如和解。很難期望一個國家作出無法得到任何回報的道歉。這是一個政治現實。日本的道歉也是這麼回事。但和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單方面能夠做的事,而是要靠雙方的努力。正如伯格所說,即便是道德楷模的德國,在亞洲也恐怕難以道歉得讓人滿意。
摘自網絡文章〈為甚麽日本道歉得總是不足夠?〉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今天的日本跟二次大戰時的日本有何不同?
‧ 歷史的意義是甚麼?
‧ 執着於歷史有何正面和負面影響?
論點參考
村上春樹(著名作家)
無論建起多高的壁壘,嚴酷地將外來者排除在外,只顧自己利益來改寫歷史,結果仍只會傷害自己。
黎蝸藤(旅美歷史學者)
善良的普通民眾能夠理解受害一方對得到真誠道歉的渴求,但也同樣能夠理解作惡一方的後人被要求對祖父輩做過的錯事沒完沒了地道歉的沮喪。
陶傑(著名作家)
日本人在小事細節之間最懂得體貼,包括書刊文字對直排的堅持,因為只有他們才明白,所謂西化,應該「西」到甚麼程度,不超過哪一條界綫。我欣賞日本人這一份民族尊嚴、品味,以及普通常識(Common Sense)。日本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懂得擷取甚麼、摒棄甚麼,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侵略,They always made the right choice。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同今天的日本跟二次大戰時的日本不同,因此不應再為歷史問題和日本糾纏下去。首先,今天的日本已發展民主體制,而二次大戰時候的日本是萬惡的軍國主義國家。兩者地理上是一樣,但實際上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歷史體制。要前者為後者所做的事而受影響,就像同一個位置,前一間餐廳曾經令客人食物中毒,後來新的卻要因而受罪一樣,是不合理的。其次,同樣是二戰時期曾經犯罪無數的德國在今天早已被原諒,何故同樣的心態又不能被放在日本呢?過於固執於歷史,反而是阻礙了將來。
乙同學
我不認為單就現今的日本跟二次大戰時的日本不同,就不再為歷史問題和日本糾纏下去。學習歷史的一個原因就是鑒古知今,如果因為今天的改變,而忘記昨日的事,豈不是與此相反?其次,日本與德國不同的是,德國多番道歉,但日本其實至今仍未有真誠地反思歷史傷痕,甚至多次篡改歷史教科書書,忽略侵華歷史,明顯還未有悔改之心,如此看來,德日兩國根本無法相提並論。謹記歷史,並不是記住仇恨,而是要改變未來,既然日本從未有改善之心,姑息和忘記歷史,豈不是間接鼓勵日方在日後將軍國主義復辟,對世界不是留下一個更大的禍患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