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THEi獲資助研可持續生活

2016.11.14
16370 16370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獲研究資助局撥款二千三百萬元,資助十四項研究計畫,其中,環境學系助理教授張浩獲研資局資助八十多萬元,研究香港市區公園樹木對改善空氣質素(1)的作用,將統計本地十個大型公園的樹木在減低空氣中污染物,以及儲存二氧化碳(2)的功效。「我們希望最終成果能讓負責城市規劃的政府部門參考,以便政府在規劃市區綠化時,顧及樹木在自然生態環境的價值。」

另外,設計學系將利用新配備的多物料3D打印機和3D人體掃描系統,收集和研究有關產品設計和人體工學的數據,設計出在社區、環境和經濟三方面都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產品。設計學系副教授祈宜臻(3)表示,計畫目的是「零廢棄」,比如將廢棄物品「升級再造」。 

字詞學習

(1)質素:一些人作「質素」,一些人作「素質」,兩者都可以解作「本質」。「質素」見於《說苑》:「吾思夫質素,白當正白,黑當正黑。」原義是「本質樸素」;「素質」則見《管子》:「素質不留,與地同極。」原義是「素來的本質」。

中文法則

(2)二氧化碳:我們看到的化學名詞,其實根據了一定的原則翻譯、命名。以元素為例,名字都是以一個字表示。尋常狀態為氣態的從「气」,液態的從「水」,固態的金屬從「金」,固態的非金屬從「石」。

難字讀音

(3)臻:讀如「津」(zeon1)。

中國傳統文化概念

中國文化喜歡把主觀感情投放在花草樹木上,把它們人格化,稱為「比德」。例如松樹高大挺拔,常年長青,文人因此把它們想像為節操堅貞。像沈約的詩《寒松》:

梢聳振寒聲,青蔥標暮色。疏葉望嶺齊,喬干臨雲直。

作品讚美青松不畏寒冷,傲然屹立。植物給文人人格化、情感化,是因為中國文化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認為,人性和天道是相同的,天和人可以相通。受這種思想影響,文人自然把植物當人來看待,因應植物的性質把它們擬人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