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座爭議與網絡關係
2016.11.09「關愛座」、「優先座」在香港及世界各地的公共交通工具十分普遍。這些看似平平無奇的座位,卻是探討人際關係、生活質素及手機普及三者關係的最佳切入點;關愛座在社會不只帶來敬老扶弱的「讓座文化」,同時觸發了網絡公審、青少年與長者的世代之爭、公民意識及社會資源運用等各種爭議。這些現象與「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及「全球化」三個單元息息相關。
備戰文憑試
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全球化
Tips:過往題型參考及分析
有關網絡科技普及與現實生活互動的題目,同學可參考2016年文憑試卷二題目3──全球網絡熱傳的「冰桶活動」。分題a是典型全球化課題的出題模式,重點要求考生帶出全球化如何促進人們在全球慈善活動的參與程度;而分題b則是「全球化」和「今日香港」的跨單元題目,進一步論及電子社交媒體在提升香港青年的社會政治參與成效。同學可參考這個出題模式,思考手機普及、網絡公審及讓座文化三者對社會和諧及香港青年的公民意識有何影響。
致勝錦囊:全球化議題 宏觀微觀須兼備
全球化每時每刻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生,故此同學在回應有關全球化的議題時,很容易只從自身經歷出發,以一個微觀的角度來剖析全球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以上文的試題為例──「在全球化的世界,⋯⋯慈善活動的參與程度會如何得以提高。」很多考生都只停留於在冰桶活動中捐款、拍片分享、讚好等親身經歷,論述流於單調和片面。
同學不妨跳出框框,從其他參加者如何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提高慈善活動的參與。例如慈善活動組織者在資金籌集的便利(經濟層面)、跨國NGOs更容易到其他國家當義工(政治層面)、殘障人士有更多途徑及協助到各地交流(交通運輸層面)等等,考生若能從宏觀角度豐富地帶出全球化的不同面向,便能勝人一籌。
圖解議題
議題背景及討論重點
優先座爭議與網絡關係
何謂關愛座/優先座?
‧ 關愛座,又稱優先座,源自外國的一種社會概念,在公共交通為有需要人士(如長者、孕婦等等)而劃定的座位,藉此鼓勵關愛乘客。台灣,日本,韓國等地早已設有關愛座。
‧ 「關愛座」讓座與否,並沒有法律約束力,主要在於乘客的讓座意識。香港有調查指,逾60%受訪長者不知公共交通工具設有關愛座;38%受訪者長者在過去一周乘搭公共交通時不獲讓座。
應否設立優先座?
反方:
‧優先座不是專用座,一般乘客付了車資,便有權使用。在公民社會,每一個個體擁有平等的權利,讓座與否應屬自願性質;
‧有年輕人成驚弓之鳥,擔心自己因坐「優先座」而被放到網上公審;同時有部分老人擔心坐這個位置令自尊受損,或是給人一種倚老賣老的形象,最終關愛座變成空座,浪費社會資源。
正方:
‧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提出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應該在資源分配上給予弱者較多的機會和保障,以補償其先天的不足。故此「弱者優先」是實踐社會公平的原則,優先座是有存在的價值;
‧優先座能夠起警惕作用,提醒青少年敬老扶弱的精神,有助提高人民道德修養,促成社會「讓座文化」的美德。
優先座與手機及網絡普及的關係
低頭族+手機網絡普及→不讓座
‧隨着智能手機功能及網絡普及,「低頭族」人數急增,據港府資料顯示,2012年9月,移動服務使用者數目增至1,595萬,普及率約為223%,屬全球最高比率之一;
‧「低頭族」經常通過使用智能手機進行社交活動,令他們難以和別人相處,亦容易漠視身邊的人和事,令讓座率減少;有調查指,約5成人認為「乘客普遍垂下頭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未有注意四周有需要人士,是不讓座的主因。」
不讓座+手機網絡普及→網絡公審
‧近年於公共交通上讓座的問題,常常成為「網絡公審」的對象,隨時隨地可以用一張照片,甚至拍攝片段,加幾句旁述而挑動罵戰,引起公憤;
‧有57.6%市民不贊同這種做法,普遍不太接受強硬或懲罰性質的手段去迫使他人讓座,當中反對的人絕大部分是較常接觸互聯網的年輕一輩。
認知網絡公審
網絡公審
爭議:
‧網絡世界近年興起「網絡公審」,市民言行稍有差池,隨時遭網民口誅筆伐,甚至有受害人的個人資料、生活圈子等均被公諸網上,令其承受滋擾和巨大心理壓力;有人認為網絡公審能夠在生活中起監察作用,但亦有人認為動輒將生活瑣事訴諸網絡公審對當時人不公平。
成因:
‧網民塑造「英雄」角色──不少網絡公審事件均涉及強弱勢之間的矛盾又或是違反社會規範,如不少「讓座事件」,網民往往強調年輕人(強勢)拒絕讓座予長者(弱勢),網絡公審順理成章成為為弱勢賦權的途徑;
‧網絡發言有匿名之便──避免面對面爭論的尷尬,令大家的發言成本驟降,變相鼓勵大眾對不公事件進行公審。
特徵:
‧群眾龐大──網民是一個隨機組合的集體,毫不相干的網民可以隨時加入。而網絡公審往往把朋友、家人、同事等無辜者牽連其中,很易失控,受害人基本上無法阻止;
‧批評沒有準則可言──被公審的當時人做出有違公眾道德的行為,網民加入公審是自覺出於正義,令道德是非更難辯稱;準則往往因網民喜惡而來,將對錯簡化,容易導致集體迷思(Groupthink),令網民缺乏多方面思考,只跟從大眾價值觀,令社會對近似事件的看法趨向一致。
‧心態偏向負面──在網絡公審中,評論似乎都以批判和質疑的為多,網民普遍傾向以負面角度及「誅心之論」詮釋事件,因負面聲音引起的迥響遠比正面的大。
‧留下永久陰影──事件即使平息一段時間,但任何人只要在網上搜尋器輸入關鍵字,仍可翻查相關資料。
相關概念:集體迷思(Groupthink)
集體迷思是一個心理學現象,指的是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部分成員即使並不贊同團體的最終決定,但在團體的影響下,也會順從。這個情況在網絡公審中不時會出現。
相關新聞事件簿
擴至東鐵馬鐵 每卡四個 港鐵全綫增「優先座」
港鐵正陸續於全綫列車車廂增加「優先座」數目,由現時每卡車廂兩個增至四個,乘客對有關措施各有意見,有長者明言一般乘客不敢使用「優先座」,擔心增加數目會造成浪費;但有年輕人表示贊成,認為讓座風氣值得推廣。
(2016年10月7日《頭條日報》)
「優先座」不應變「道德座」
網絡世界,成為公眾的議事廣場。昨天有網民上載一張圖片,顯示一名男子坐在港鐵車廂的優先座上,其身旁另一優先座和一個普通座均無人,發帖者留下三個字:「無家教」,旋即觸發網絡辯論,反對和支持兩派爭議該壯男應否佔用優先座,以留言民情來看,多數網民認為沒有問題,更質疑反對者不應動輒為小事進行「道德公審」。
(2016年5月25日《頭條日報》)
網絡雙刃劍 言行應謹慎
隨着網絡社交媒體興起,很多人都會在網上發表意見及轉載資訊,雖然帶來方便,但亦帶來新的問題。今年四月,一位台灣女藝人自殺身亡,遺書提到她難以忍受網絡上的批評,最終選擇輕生;早前台灣粉塵爆炸案,八仙嶺山火生還者張潤衡亦因探望傷者引發爭議,甚至被指是當年山火的原兇,最終在壓力下辭職及道歉。網絡上類似的輿論壓力,甚至是欺凌行為,可能僅是冰山一角,英國有研究指出,網絡欺凌的情況愈趨普遍,紐西蘭國會最近亦通過一項《有害電子訊息法案》,重罰網絡欺凌的行為。
(2015年7月17日《星島日報》)
專欄評論
最近有報章報道,一名青年在港鐵裏不讓座給抱着小孩子的婦人,並與記者發生口角,慨嘆本港「低頭族」沒有禮讓的精神,惹來熱烈討論。有不少網民批評報章做法不公,動輒以傳媒作為平台對青年進行公審,也有人認為,現在香港青年一舉一動也受批評,連不讓座也可以成為攻擊年輕人工具云云。向有需要的人士讓座,是一種美德;青年不讓座,本是道德問題,卻強說成是針對年輕人,這是搞不清事情的本質。
(2015年8月25日《星島日報》)
相關《通識大全》專題
‧網絡分享 想你讚好
http://goo.gl/RJvA6v
‧「起底」的反思
http://goo.gl/tK6NMO
‧小心網絡公審
http://goo.gl/0Y712o
‧關愛座變批鬥座 讓座不讓座惹爭議
https://goo.gl/4KgUa2
同學登入星島教育網(中學部)stedu.stheadline.com/sec/,按「熱門專題」,可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名師出題
Henry Law(威Sir)
英皇教育通識科補習名師(經驗專欄作家,以教授答題技巧聞名)
facebook Page:Henry Law LS @ KGE
資料A
資料B
摘錄自2014年8月25日《星島日報》
基督教女青年會一項調查發現,有近四成長者乘搭交通工具時不被讓座,一周內獲讓座三次以上的更只得百分之六。有長者因身體不適向乘客求「座」反遭惡罵,甚至有長者要刻意不將頭髮染黑,以求獲得讓座。
資料C
摘錄自2015年8月21日《am730》
理工大學聯同本地五所中學,於本月初完成一項有關讓座文化的調查,四成半人認為,近年讓座文化沒大改善;逾半受訪者更認為,「低頭族」為本地乘客不讓座的主因。調查又發現,分別有近三成及四成長者(六十歲或以上)組別的受訪者,認為近年港人的讓座文化變差,以及港人普遍缺乏公德心而不讓座,比率較其他年齡組別為高。不少市民利用手機拍下不肯讓座或濫用「關愛座」的乘客,再將有關照片或短片上傳至互聯網。調查發現,60.5%人認同或部分認同有關做法具阻嚇作用,但同時有逾半受訪者不贊成或非常不贊成「拍片」的做法,原因與可能引致「網上欺凌」有關。
卷一:資料回應題
(a)運用資料B和C,說明資料A漫畫反映的現象。(4分)
(b)參考資料並就你所知,有哪些因素影響香港人作出讓座行為?(6分)
卷二:延伸回應題
(a)政府應否立法規定讓座?參考資料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10分)
(b)提出一些香港政府可採取的措施,以培養港人的公德心,並加以解釋。(10分)
名師解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a)
資料A反映港人沉迷手機應用程式,出現大量低頭族的現象。從資料C可知,香港人未有讓座的主因正是源於「低頭族」,即集中或沉迷於使用智能手機,由此可以推斷,資料A漫畫中大部分乘客均是手持智能手機,正正反映港人只顧低頭使用智能手機問題嚴重,大量港人出現網絡成癮問題的現象。
資料A亦反映港人只顧使用手機,未有讓座習慣的現象。從資料B可知,近4成長者都未有獲得讓座,由此可以推斷,資料A的漫畫中的長者登車,未有乘客主動讓座,顯然就是資料B所提到的現象,由於專注手機,導致忽略有需要人士,而未有作出讓座行為的現象愈來愈普遍。
(b)
注意事項 / 答題陷阱 / 常犯錯誤
‧(a)題必須先逐一拆解漫畫內容,切忌「見山不見林」,意思是只會描述漫畫的整體意思而未有仔細拆解漫畫的細節,相信不少同學一看漫畫便知曉背後反映「未有讓座」問題,但甚少同學會先指出低頭族情況嚴重,繼續層層推論至未有讓座的情況。
‧(b)題為因素分析題,學生切勿混亂因素和成因題,如果題目是「為甚麼香港人
未有作出讓座行為?」則為成因分析題,答案可以直接指出「港人沉迷使用手機」、「欠缺同理心」、「擔心網絡審判」,但是因素題有別於成因題,由於因素具有可變性質,所以必須將上述成因概念化,改為「生活習慣」、「網絡文化」和「同理之心」。
卷二:延伸回應題
(a)
針對性而言,立法規定未能根治缺乏讓座的核心成因。參考資料可知,香港人缺乏讓座的主要原因基於使用手機成癮,同時,亦因為缺乏同理之心。因此,立法只是強加行為規範於香港人身上,例如以罰款或監禁等法規,發揮阻嚇作用,實際上未有解決手機成癮問題,更遑論產生教化作用建立香港市民的同理之心。例如政府早已立法室內禁煙,但是煙民人數未有減少,由此可以得知立法只是表面作用,未有解決根本成因。政府不應立法規定讓座,因為只能治標而未能治本。
必要性而言,讓座問題未至於須立法解決。由於立法是通過刑責規範香港人的行為,藉以保障公民權利,促進生活素質;讓座問題雖然對於有需要人士帶來影響,但問題未有嚴重損害社會的生活素質,更不涉及公民權利的保障,反而可能令到大多數人不敢亂坐關愛座,間接損害大多數人的生活舒適程度。再者,亦有其他更適當方法替代立法處理讓座問題,例如從資料可見,可以通過家長和學校的教育,或者商業機構的宣傳,喚起公眾的同理之心,培養讓座文化。相對立法而言,宣傳教育較為軟性,亦能針對缺乏同理之心的根本問題,又未有負面影響,因此政府不應立法處理讓座問題。
(b)
注意事項 / 答題陷阱 / 常犯錯誤
‧(a)題屬於政策評論題,考評局過往亦曾出過類似題目,問及政府應否立法禁止青少年進行非必要的整形外科手術,留意作答必須緊扣立法的性質,而非純粹論述禁止項目的影響,即除了讓座與否帶來的影響,亦應分析人權和道德方面的爭議。
‧(b)題屬於建議題,留意提問用詞「可採取」暗示應該論述建議的可行性,同時,切忌受資料局限,因為不少學生會因為資料導向讓座文化,而將建議局限,其實應該全面分析不同範疇的公德心培養,包括社區環境保護、衞生意識、關顧弱勢社群等,均可以用作此題例子。
載自2016年11月9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