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青少年壓力問題

2016.11.02
16280 16280

距文憑試通識科開考僅餘五個多月,《通識大全》今年繼續為同學「備戰文憑試」,一連七周精選七大熱門恒常議題;重點整理議題背後的關注點、釐清不同爭議涉及的價值觀和相關概念,並邀請名師擬定模擬試題,有助同學熟習各類熱門題型和掌握答題竅門。

今期首先探討「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中的青少年壓力問題。思考各種青少年的成長問題時,除了關注青少年自身應對問題的能力之外,還應探討這些問題怎樣在現今社會環境下形成,從而由問題源頭着手,討論解決方法。

備戰文憑試


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公共衞生









Tips:過往題型參考及分析

過去五屆文憑試未有問及青少年壓力的題目。2013年練習卷卷一第三題*則稍有觸及青少年成長的題目。試題摘錄了兩項青年的研究報告數據,分別是「青少年最常參與的閒暇活動」和青少年「在公益活動及社會參與活動的參與率」,題目要求考生指出兩種參與活動的模式對青年的個人成長帶來甚麼影響,並要求考生評論通識科的開展在多大程度上會提升青年的社區事務參與程度。

青少年成長問題常會以各種研究數據反映,考題可以換成「學生壓力」和「家長管教子女模式」、「學生閒暇時間分派」、「課外活動數量」等等數據,例如要求指出兩項數據之間是否有較強的因果關係等等。

(*2013年練習卷卷一第三題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HKDSE/Practice_Paper/LS/HKDSE_LS_PP_20121221_chi.pdf)

圖解議題



議題背景及討論重點

青少年壓力來源

學業壓力

‧一試定生死──推行三三四學制後,新高中文憑試取代會考及高考舊制,成為升讀大學的唯一考試,一試定生死,對學生造成重大升學壓力。

‧功課壓力──教育制度過分側重學業成績,從幼稚園、小學到中學,學生要不斷面對考試,求學成為求分數,學校為了催谷學生成績,安排大量功課,令學生大部分課餘時間被功課佔據,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個人成長及發展。

社會風氣壓力

‧競爭風氣──社會重視大學學歷,在競爭風氣影響下,令讀書變得功利,只為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更易找到高薪工作。競爭風氣由幼稚園已開始,家長自小催谷子女成績,要贏在起跑綫,加上補習文化盛行,令學生不斷承受學習壓力。

‧傳染效應──學童自殺的新聞除了傳統媒體發放之外,如今還可通過社交媒體廣泛傳播,令自殺訊息更容易在青少年群體中流傳,可能影響心理狀況不穩定的人產生模仿效應。

人際關係壓力

‧朋輩壓力──超過一半青少年認為朋輩關係是壓力的主要來源。青少年處於成長階段,十分重視自己在朋輩之間的形象和肯定,如在校園受朋輩冷落、排斥、作弄、欺凌,或朋輩之間比較成績、炫耀名牌等,若在人際關係上出現期望落差,會產生挫折感和壓力。

‧家庭壓力──父母期望太高、責罵、囉嗦、與父母關係不佳、和兄弟姊妹不和、爭吵等等。其中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普遍,如管教嚴厲、期望過高、為子女籌謀太多興趣班和補習班,令他們缺少足夠玩耍和休息的放鬆時間。

個人壓力

‧自我形象──青少年在成長階段須要面對眾多的角色期望,如果對自我期許過高,將會產生不必要的壓力。例如在應試文化下,青少年特別容易將個人形象和學業成績掛鈎,自我要求高的學生會因此感到壓力。其他有關自我形象帶來的壓力來源如健康欠佳、儀表不出眾、自卑等,均可成為壓力。

‧抗逆力不足──抗逆力的強弱,直接影響青少年對逆境壓力的承受能力。抗逆力愈強,愈能夠化壓力為正面動力,從壓力中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

相關《通識大全》專題

‧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
http://stedu.stheadline.com/sec/sec_news.php?aid=14276&cat=8&subcat=21

‧香港學生的壓力來源及解決方法
http://stedu.stheadline.com/sec/sec_news.php?aid=15294&cat=5&subcat=1

紓緩壓力的方法

政府方面

‧增加資源投放──增加資源推動校園正向文化、增加輔導員人手,為學校提供情緒支援服務。

‧檢討教育制度──檢視現行教育制度,扭轉現時的應試文化,為學生提供多元出路,避免「一試定生死」產生的升學壓力。

學校方面

‧減少功課量──減少過早及過多的應試操練,重視學生成長的全面發展;發展興趣以紓援學習壓力,建立學生在成績以外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

‧提升學生心理質素──在校園推行朋輩輔導計畫,並教導學生學習技巧和處理情緒。

家庭方面

‧改變心態──改變要子女不惜一切「贏在起跑綫」的競爭心態,主動打破競爭風氣的惡性循環;重視和子女溝通,了解他們的壓力來源和真正需要。

個人方面

‧加強壓力管理技巧──認識真正的自己,要對自己有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培養良好作息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正面思考;和他人分享感受和困難。

‧增強抗逆力──抗逆力是人與生俱來的自我恢復能力,壓力可以激發人的抗逆力。



相關概念:壓力 Pressure

壓力是我們為了應付困難和挑戰時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壓力之父修爾把壓力分為「好壓力」(Eustress)和「壞壓力」(Distress),壓力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適度的壓力可以使人精神集中,提高表現,但過度壓力則會引起連串生理、情緒或行為上的轉變,可損害身心健康。過度壓力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因人而異,例如可能出現失眠、頭痛、情緒暴躁或低落、焦慮、抑鬱等等徵狀。

相關新聞事件簿

青少年考試壓力

‧功課壓力 學童焦慮年輕化

有輔導機構比較過去四年本港小三至小六學生應付壓力及焦慮指數情況,發現學童焦慮指數上升百分之八,情況有年輕化趨勢。學生頭號壓力源於功課量多,及憂心成績不理想。
(2016年10月9日《星島日報》)

‧大專生壓力爆煲

香港青年協會調查逾四千名大專、中小學生,逾四成人有負面情緒;以十分為最高的壓力指數,近三成人自評七至十分,較去年上升約百分之三。大專生更屬壓力爆煲的高危一族,青協過去一年收到二千一百宗大專生電話求助個案,較去年同期多六成。青協解釋,大學生平均年齡下降,當面對新生活轉變,未必夠成熟處理。
(2016年9月21日《星島日報》)

‧文憑試放榜 考生壓力達6.99分

學友社一項有關「文憑試考生的壓力」的問卷調查發現,六成考生表示,準備文憑試時情緒容易波動,超過五成考生表示很難放鬆自己;超過五成考生認為「時間不足」、「往後出路」是壓力來源。
(2016年7月11日《頭條日報》)

青少年自殺問題

‧學生自殺個案半年逾20宗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統計今學年已有二十二名學生自殺身亡,原因是學業壓力、受情緒病困擾等。該會不排除有模仿效應,建議青少年接納自己缺點與限制,遇情緒困擾宜尋求身邊人傾訴。
(2016年3月11日《星島日報》)

‧專家籲檢討學制 防學童自殺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主席葉兆輝認為本地「操練式」以及「升學導向」的教育制度,間接影響學童精神健康,加上家長望子成龍心態,讓學童學習壓力倍增,促請政府檢討學制及課程安排,又建議家長多給予子女空間,並減少負面說話。
(2016年9月18日《星島日報》)

減壓對策

‧教育局五招防學生輕生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與中學校長及家長團體召開緊急會議後,宣布五項措施應對,包括成立委員會了解學生自殺原因、由教育心理學家組成的團隊提供到校支援服務,加強教師識別與處理有自殺危機學生。
(2016年3月11日《星島日報》)

‧拒考TSA

檢討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委員會,建議讓約五十所學校試行今年修訂後的TSA。TSA關注組昨到政府總部示威,要求政府重新檢討試行計畫及取消TSA,表明訴求若不被接納,將罷考今年的小三TSA。
(2016年2月17日《星島日報》)

‧小學推行「無功課日」

保良局莊啟程小學為減輕學生功課壓力,並讓學生學習善用時間、增加親子時間,決定倣效新加坡推行「無功課日」。
(2015年11月24日《星島日報》)

同學登入星島教育網(中學部)stedu.stheadline.com/sec/,按「熱門專題」,可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名師出題

Henry Law(威Sir)
英皇教育通識科補習名師(經驗專欄作家,以教授答題技巧聞名)
facebook Page:Henry Law LS @ KGE

資料A:


資料B:摘錄自2016年8月29日《星島日報》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連續第五年發表報告,發現逾三成一受訪中學生出現高焦慮徵狀,創下調查四年來的新高,近四成人則有抑鬱徵狀,兩成更同時受抑鬱與焦慮所困,同時機構過去一年由學校轉介,涉及學生精神服務的個案亦倍增至逾百宗。社工及臨牀心理學家建議家長多關注子女精神健康,不應只側重於學業發展,學校亦可設「休整日」供師生整理情緒。

臨牀心理學家郭韡韡指,學業成績以能力導向,令學生以成績論成敗,甚至成為自我價值的單一標準,成為影響學生抑鬱的因素,她建議家長與子女相處不宜只講學業,亦應避免過早說服或否定子女想法,而臨近開學亦應留意學生情緒反應,「有否突然睡眠很多或睡得不夠,飲食上有否增減,或者突然出現躁動或欠耐性,也反映他們有所憂慮」。

卷一:資料回應題

(a)詮釋漫畫的社會現象,解釋該現象可能對青少年造成的兩項影響。(5分)

(b)就每一個你在(a)題指出的影響,指出及解釋一項香港政府可以處理該問題的措施。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6分)

卷二:延伸回應題

(a)你認為有甚麼因素導致青少年出現精神健康方面的問題?解釋你的答案。(10分)

(b)「壓力是成長的催化劑。」你在多大程度同意這句說話?(10分)

名師解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a)
資料A漫畫反映香港充斥着怪獸家長,導致學童壓力加劇的社會現象。漫畫顯示家長與子女存在期望及理解落差,家長認為練習及補習填滿可以提升成績,子女則認為家長安排及練習形成龐大壓力,可見漫畫反映怪獸家長的安排對子女造成壓力。

資料A指出的壓力問題會影響青少年身心成長發展。從資料B可見,31%中學生出現焦慮情況,反映青少年由於處於成長階段,未必具備足夠抗壓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因此父母過高期望可能超出青少年所能承受的壓力,以致出現情緒問題,嚴重甚至會產生精神健康問題,例如資料所示的抑鬱症,早前亦有中一學生不勝學業壓力跳樓自殺身亡,可見壓力會影響青少年心理方面的成長。

資料A指出的怪獸家長問題亦會影響青少年的生活技能掌握。從資料A可見,家長為子女安排時間表,反映學生在家長專制型管教模式下,缺乏培養時間管理及目標訂立等生活技能的機會,甚至部分青少年會出現依賴心態,例如早前報道指出港孩問題嚴重,自理能力欠奉、情緒商數較低和未有抗逆力,可見怪獸家長問題令到青少年缺乏訓練生活技能的機會。

(b)
首先,政府應該調整教育政策處理壓力問題。短期而言,針對壓力表面成因,政府可以呼籲及鼓勵學校減少課業操練,同時以宣傳手法教導家長不用操之過急,給予太多「超前教育」予青少年,減少學業壓力;長期而言,針對壓力深層成因,政府應該調整現時「應試教育」的模式,減少學校操練文化,以及家長競爭心態,加入持續性系統評估,例如將中學SBA比重調高,由於持續性系統評估難以操練,因此可以減少操練文化,從而紓緩資料A顯示補習和練習對子女產生的壓力,故此建議具備針對性,亦能長短期軟硬兼施處理學童壓力問題。

其次,政府應該津貼多元活動處理青少年缺乏生活技能的問題。針對青少年缺乏生活技能的成因,源於怪獸家長過分溺愛或過分專制,均會致使子女缺乏培養生活技能的機會,因此政府應該雙管齊下,既教育家長又加強學校支援,前者,政府可以邀請專業育兒或教育專家舉辦社區講座,從而教導家長給予子女自主抉擇的空間,增強學生解難能力、自理能力、時間管理的生活技能的培養;後者,應該津貼學校舉行歷奇訓練課程,甚至可以硬性要求學生參與,從而通過求生訓練或逆境挑戰,加強學生抗逆能力。建議針對家長心態直接建立青少年生活技能,雙管齊下定見成效。

注意事項 / 答題陷阱 / 常犯錯誤

‧(a)題必須先準確詮釋漫畫的每個細節,指出細節所代表的事物,繼而延伸相關影響,切忌片面論述影響,例如只是提出怪獸家長造成壓力,而未有深入剖析壓力造成的影響。

‧(b)題為建議題,學生最容易忽視題目的局限和要求,「就每一個你在(a)題指出的影響」,因此建議應該極具針對性,按(a)題影響提出具體建議和論述成效。

卷二:延伸回應題(節錄)

(a)
首先,教育制度導致壓力問題,過度壓力導致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從資料B可見,中學生的抑鬱和焦慮問題嚴重,主要成因是本港推行「應試教育」,以「一試定生死」方式決定學生前途,學校給予學生大量功課、測驗和考試,當壓力超出學生應付能力,同時缺乏放鬆的情況下,容易引起精神健康問題,產生焦慮、恐懼等情況,如果缺乏醫學和心理支援,因為學業引致的抑鬱問題極有可能惡化。由此可見,教育制度迫使師生重視考試成績,為求催谷考試成績致使學生承受巨大壓力,青少年未有足夠能力應付和求助無門,便會出現精神健康問題。

(b)
首先,壓力有助推動青少年建立追求知識的態度及智育發展。香港青少年的主要壓力源自學業成績和父母期望,具體呈現在考測制度,通過成績表現形成一個具體指標,因此壓力會令到學生有明確學習目標和動機,推動學生積極學習,再加上,源於不希望有負於家人期望,形成更大學習動力。例如不少學生主動報讀補習課程或者徹夜溫習只因學業壓力和家長壓力迫使而成。無可否認,部分過分催谷可能會致使青少年無心向學,因為當現實成績與自我或父母的理想成績出現期望落差,學生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出現自我否定傾向,認定自己的學習能力比別人遜色。然而,關鍵在於過分催谷才會弄巧反拙,不足以否定壓力本身的正面作用。因此,壓力對於青少年智育成長發展有正面作用。

其次,壓力有助培養青少年心理層面的成長。香港青少年在不同階段須要面對不同程度的壓力,學前教育、小學、中學、教育以至職業階段都須要面對不同程度的挑戰和壓力,挑戰、困難和挫折會伴隨成長而有所增加,因此克服不同階段的壓力,有助提升青少年心理層面的抗壓能力和逆境商數(AQ),尤其香港社會奉行社會達爾文主義和精英主義,教育制度更是「一試定生死」,循序漸進的壓力有助推動青少年心理層面的成長。

可是,部分論述會認為零壓力學習環境更加能夠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太大壓力會導致精神健康問題,正如資料B的受訪學生,由於壓力問題出現抑鬱症狀,顯示零壓力能夠讓青少年自主學習,毋須擔心不符合他人的期望而感到不快樂甚至抑鬱,然而,壓力充斥於香港社會,成長時期的零壓力有機會致使未來生活更加不愉快,畢竟令到學生在學習階段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元兇往往不是壓力本身,而是過度施加壓力的家長和學校,因此無法否定壓力是成長的催化劑,重點是「劑量」的控制,控制得宜能夠提高青少年的抗壓能力。由此可見,壓力有助青少年心理層面的健康成長。

注意事項 / 答題陷阱 / 常犯錯誤

‧(a)題是因素題,留意推論深度必須聯繫到「精神健康」,較多同學只會推論到「壓力」出現,而未有提出當壓力超出可承受的程度,再加上缺乏恰當舒暢方法,就有機會產生精神健康問題。

‧(b)題屬於較艱深的評論題,學生宜先在引言定義何謂「催化劑」,然後從不同角度分析壓力對於青少年的正反影響,謹記,評論題必須提出駁論。

載自2016年11月2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黃鳳韻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