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氏兄弟」明年斥逾十億拍電影
2016.10.28近日在港大展拳腳的有「中國梅鐸(1)」之稱的華人文化產業基金董事長黎瑞剛,晉身邵(2)氏兄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他昨天宣布未來一年的電影發展大計。
黎瑞剛致辭時指出,他在上海時已有看無綫(TVB)電視劇、邵氏電影長大,今次邵氏兄弟控股有限公司,希望可與無綫聯手創造一個品牌,以本港電影業及中國資源,一起再做大電影及娛樂業市場,香港與中國市場互相推動發展。
現埸邀請超過五百名本港電影界導演、從業員、TVB藝人出席……
黎瑞剛指出,邵氏兄弟會獨家擁有TVB旗下全部電視劇版權,可轉拍電影,未來一年會斥資(3)十億元人民幣開拍電影,明年至少有八部電影,另有兩套網劇,其中一套是《使徒行者》。
難字讀音
(1)鐸:dok6,音同「踱」。
(2)邵:siu6,音同「兆」。
字詞解釋
(3)斥資:付出金錢。
文化知識
皮影戲
邵氏斥巨資拍攝電影,刺激電影業發展,為影迷帶來不少娛樂。雖然古代尚未有電影,但民間卻有皮影戲可看,讓平民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樂趣。
相傳「皮影戲」源於漢朝,它與手影戲、紙影戲一樣,同屬中國「影戲」之一。皮影戲的人偶都以獸皮製作而成,通過燈光將人偶投射在帷幕上,演員在幕後負責操縱人偶、配音及唱歌,表演元素非常豐富。
皮影戲有大量劇目,內容包括愛情、神怪、戰爭及奇案等題材,明清時期更有文人撰寫劇本,內容取材自《西遊記》、《封神榜》及《白蛇傳》,添加豐富的文學色彩。
皮影戲劇本淺白易明,又不失特色,深受百姓喜愛,例如《五峰會》正旦出場時說:「流淚淚流流盡淚,斷腸腸斷斷柔腸。」清代末年的《成都通覽》亦提及四川影戲的盛況:「省城凡一十六班,夜戲二千五百,包天四吊。」
時至今日,皮影戲仍歷久不衰,更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