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高齡海嘯! 檢閱安老政策

2016.10.26
16240 16240

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讓長者的生活老有所依,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一環。可是,據月初「全球長者生活關注指數」調查,發現本港長者的生活關注指數在全球97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19。雖較去年爬升5位,但長者心理健康、社區聯繫、就業情況等指標仍落後逾半地區。怎樣才算理想的老年生活?政府又能否從外國的安老政策中借鏡?

今日香港+全球化

主題:生活素質+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人口老化 全球議題

人口老化是全球廿一世紀最重要的趨勢之一。跟據聯合國的《全球人口報告》顯示,人口老化問題較預期快。從2015年到2050年,全世界60歲以上的人口將會增加一倍,由12%增加到22%。而人口老化的問題在已發展國家更嚴重,由1950年的12%,到2050年將達到約33%;而發展中國家則由1950年的7%,將達到2050年約20%。

面對這個「高齡海嘯」來襲,合適的安老政策必然是香港以及全球密切關注的重要議題。

香港:長者生活未如理想

香港緊隨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老化的城市。據政府公布的《香港人口推算2015-2064》,本港65歲及以上長者比例將由2014年15%上升至2034年30%,每3人當中便有一名長者。為了有助各國衡量人口老化政策的成效,有國際組織按長者的收入保障、健康狀況、工作能力和生活環境這四個領域來量度長者的生活質素,以下就是香港長者的生活質素現況:

標準一:收入保障 ──三個長者一個窮

香港雖然設有長者生活津貼、強積金、長者卡等政策保障長者退休生活,但一直以來被批評欠缺長遠的退休保障制度及計畫,導致香港老年貧窮問題惡化。據資料顯示,香港現時有29萬長者生活於貧窮綫下,佔總長者人口的33.9%。而長者的貧窮率遠比其他年齡群組高,是香港整體貧窮率(17.1%)的約兩倍,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明顯較為嚴重。

標準二:健康狀況 ──醫療輪候過長

政府為長者提供醫療券計畫,每名合資格長者每年可獲2,000元的醫療資助;可是仍然存在隱憂,有資料顯示七成長者患有一種或以上的長期病患或慢性病。隨着長者人口不斷增加,為香港的醫療體系帶來龐大壓力,即使2024年有公立醫院擴建、重建及新公院落成,仍然追不上同期人口老化的速度,普遍長者都需輪候一段長時才得到診治。

標準三:工作能力 ──欠缺工作機會

雖然香港並無法定退休年齡,但大多本地企業把退休年齡定於55至65歲。在經濟及金錢掛帥的香港社會,長者常被冠以「社會負擔」的負面標籤。雖然高齡勞動人口將持續上升,然而政府政策中卻未為長者提供退休、就業輔導或再培訓等服務,以致香港長者就業率比其他經濟發達國還要低。一般來說,外國平均有兩成至五成65歲以上的就業人口,而香港只有一成。

標準四:生活環境 ──未能融於社區

面對人口老化,政府近年積極在公共設施、居住環境和交通等方面,為長者建設友善的環境。但改善硬件配套並未能完全幫助長者投入社區的生活,目前只有近15%的長者參與各類社區支援服務,如長者中心;而早前《長者社區照顧服務顧問研究》指出,香港長者入住老人院舍率達6.8%,較新加坡(2.3%)、日本(3%)及澳洲(5.4%)高,可見長者的社區參與程度並未如理想。









老人問題 影響深遠

社會福利及醫療支出上升

人口老化的主因是醫療科技發達,令人類的預期壽命提升。可是,「長壽」未必帶來「長健」。長者患病、住院的比例較年輕人多,而且主要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須長期服藥治療,對公共衞生體制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另外,不少長者的收入降低,退休後甚至零收入而須要政府援助,為福利開支帶來一定壓力。

勞動力及經濟競爭力下降

經濟生產力(特別是勞動力為主的行業)很大程度會隨着年齡增長而降低,故此人口老化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力存在負面影響。隨着工作年齡人口與老年人口比例縮小,工作人口的負擔比以前更重(由2008年的6:1,降至2028年的3:1),對在職人士造成經濟及心理壓力。與此同時,老年人的消費力不及中青年,有學者指出,近年日本經濟增長緩慢,其中一個主因便是人口老化。

催生銀髮市場

人口老化對不少企業來說,是一個藏金蘊銀的大市場。這個市場被稱為「銀髮市場」,企業圍繞老年人消費市場,發展與老年人息息相關的行業,如老人院舍及相關護理用品等等,成為未來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改變企業的營商模式。

在人口老化的浪潮下,如何提高長者的生活素質,成為重要課題。人口老化並非新鮮事物,德國被戲稱為「歐洲老人院」,是人口老化嚴重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社會保障法的國家,而成效相當顯著。面對人口老化及長者生活質素每況愈下的難題,港府不妨借鏡外國的先例,制定安老政策。

綜觀全球,活躍老化(Active Aging)、在地安老(Aging in Place)及高齡友善城市(Age-Friendly Cities),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應對人口老化的共同策略。

借鏡外國先例 制訂香港安老政策

活躍老化: 德國、韓國﹙例﹚

活躍老化的概念最先由世界衞生組織在2002年提出,強調通過鼓勵長者持續參與社會、經濟、文化與公眾事務,讓他們即使退休後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並與社區保持聯繫。以德國為例,近100萬已屆退休年齡人士仍留在勞動市場,也有專門為退休人士找兼職的中介公司。韓國65歲以上長者就業率高達30.9%,首爾成立了「人生二次收成支援中心」,向長者提供長者創業支援、社會服務及退休規劃等課程,他們上課後考取各類證書並再次工作,使社會獲得龐大人力資源,也令長者感覺依然有自我價值。

在地安老: 日本、澳洲﹙例﹚

俗語有云:「遠親不如近鄰」。大部分長者都希望留在家中安老,得到家人的關懷和鄰里的關愛,而在地安老(居家安老)正好呼應這個理念。有外國政府開始不再依賴安老院這些機構為長者提供援助,改為發展居家式及社區式的服務,讓長者盡可能的留在他熟悉的家中或社區中自主過生活。日本在2000年推出「一小時生活圈養老社區」計畫,在長者往返居所的一小時路程內,設有超市、餐館、診所等基本設施;而澳洲政府為了鼓勵居家安老,則按長者個人需要,提供家居清潔、煮食、醫療護理、個人衞生等服務,如有需要也可提供24小時長者服務。

高齡友善城市: 德國﹙例﹚

2007年世界衞生組織提出全球高齡友善城市,有助推動長者融入社區環境,其中包括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和大眾運輸,即指行人道、照明設備、無障礙的生活環境令長者可以安全走動,促進長者獨立自主和健康的生活。在德國,長者使用公私營設施﹙公園、戲院等﹚、乘坐交通工具﹙公車、火車等﹚,以至購物,均享有長者優惠;此外,非牟利機構定期送文藝節目門票給基層長者,確保他們有豐富的文藝生活。

結語:

隨着醫療科技進步及出生率下跌,人口老化是全球無可避免的大趨勢。老人常被標籤是社會負擔,但《聖經》裏有一句說話:「白髮是榮耀的冠冕」,相信只要能夠給予長者發揮空間,他們在技能及經驗上仍能有正面作用。期望社會也能將「老去」的觀念轉化為「去老」文化,讓長者做到真正的「老有所依」。

相關概念:第三齡 Third age

社會普遍將人生分為三個年齡層:「第一齡」是求學年齡;「第二齡」是工作時期;「第三齡」是退休時期。而「第三齡」亦泛指已經從工作或家務崗位中退下來,可以自由追求個人夢想的人士。

新一代的「年輕長者」或「第三齡」人士,無論在教育水平與健康上亦較我們上一代的長者為佳,他們有能力繼續自我學習,及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時間去貢獻和參與社會。法國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經有「第三齡大學」(University of the Third Age,簡稱U3A),退休人士不但可以當學生,還可以教書、自行策劃管理整所大學。



相關辭彙

‧人口老化 Aging population
‧醫療開支 Medical expenses
‧社會參與 Social Participation
‧勞動力 Labor force
‧公民意識 Civic consciousness
‧銀髮市場 Silver market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貧窮綫 The poverty line
‧身分認同 Identity
‧福利主義 Welfarism

Mind Map:人口老化現況與影響



相關新聞事件簿

各地安老政策參考個案

德國汽車業巨擘BMW

‧德國汽車業巨擘BMW於2011年啟用位於德國南部Altstadt鎮一座全新的工廠,負責裝配汽車組件。其創新之處是所有員工的年齡都逾50歲。工廠全面採用人體工學設計的工作站,為每位員工提供額外的護背、安全鞋、防滑木質軟地板與橡膠鋪墊等長者友善的工作環境。

美國西雅圖養老院Providence Mount St Vincent

‧座落在美國西雅圖的養老院(簡稱The Mount),院內設置了給0-5歲小孩的幼稚園,這些小孩會和長者一起玩耍、跳舞、繪畫、吃飯、說故事,他們稱這個地方叫「跨世代學習中心」(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Center),希望老年社群充滿生氣、活力。

日本長壽社會造鎮計畫

‧日本東京推出「長壽社會造鎮計畫」──邀請當地機構和企業合作,為退休人士創造就業機會。計畫是針對長者的需要來規劃工作機會,包括農業、餐飲、保育、生活支援、福利服務共五大類,再把長者分配到不同的單位。例如他們開設了一間老人院,聘用了36名長者,負責不同工作,每五人共做一份工作,隨時都可由他人補上。

台灣長青學院

‧台灣鼓勵長者擔任導師教導其他長者,甚至為創業長者提供津貼,增加長者的就業機會;亦在當地老人中心開辦不少收費較低廉的學習班和興趣班,並起了一個有意思的名字「長青學院」,鼓勵老人家自我充實和學習。長青學院成立至今約十年,課程多元化,無論是高層次的學術課程如國畫、文學研究,或一般簡單的興趣課程,如學習發音,都很受歡迎。

中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2013年7月1日起,內地實施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立法規定與年老父母分居的子女要經常看望或問候父母,不得忽視、冷落老人,而父母可因子女在經濟和情感上照顧不足而控告子女,用法律保障傳統道德。

學習教材

國家富裕與人口老化問題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表,然後回答問題。



答題

1.參考圖表,試描述全球所面對的人口危機及趨勢。(6分)

2.就題1所述,試解釋是甚麼因素導致這個趨勢的出現。(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資料反映出全球各國正面對着人口老化的問題。
‧老年人口(60歲或以上的人口)在1950年至2050這100年間,預計升幅近3倍,至每3名人口中便有1名老人。
‧比較已開發地區(藍綫)及未開發地區(橙綫),前者的人口老化現象更加嚴重。

2.

‧人口老化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醫療科技發展,人類的預期壽命提升;二是出生率低,年輕人口增幅不及老年人口增幅。
‧已開發地區比開發中及未開發地區的醫療科技發達,人口預期壽命較高;而且已開發地區因為經濟、工作需要及個人/獨身主義思想興起,出生率也比開發中及未開發地區低,導致人口老化現象更加嚴重。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結婚人數跌 埋長期社會包袱


政府公布去年結婚人數創下十年低位,港人壽命卻是全球最長,少人結婚而多人長命的長遠結果是本港社會不但要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還要面對獨身和獨居老人大增的問題。

本港如果出現這種年輕人「被逼享受」單身的生活,首先產生的現象是結婚數目下跌,逐漸發展到生育率降低,社會加快人口老化,尤其是這一輩青年步入老年後,沒有配偶和子女的單身長者會增加,他們既沒有老伴,又沒有子女供養,在經濟和感情上,都需要更多社會照顧。

隨着醫療服務不斷改進,市民對健康日益關注,本港女性去年平均壽命已經延長至八十七點三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長壽,男性八十一點二歲,更是連續三年雄踞全球首位。當局的人口政策,除了通過引進移民紓緩人口老化外,還要針對港人減少結婚的原因,由居住以至其他條件上,作全方位的對症下藥,始能讓社會保持健康的自然人口增長率。

資料來源:2016年7月31日《星島日報》A06

答題

1.
參考資料及個人所知,你認為香港人口老化對社會有何影響?(8分)

2.面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你認為香港政府、長者及青年可做些甚麽?解釋你的答案。(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政治:老年人在政治上傾向較為保守,在老年人口較多的國家,政治上一般呈現保守風氣,長者保障議題會成為議會的一大重點;
經濟:老年人對醫療及社會保障的需求較大,而且老年人生產力較中青年人低,降低香港的競爭力;
社會:老年人隨着身體狀況日漸哀退,對於醫療體系的需求愈趨緊張,造成社會資源緊張及社會矛盾。

2.
香港政府:改善現在的長者福利制度,例如盡快落實全民退休保障等;
長者:敢於接受新事物及新科技,主動融入社會,做到「退而不休」的精神;
青少年:以開放的態度與長者溝通,放下對於長者「守舊」、「社會負擔」等的負面標籤。

參考資料

網頁


‧「退休保障全城傾」計畫
http://hkcss.org.hk/uploadfileMgnt/0_201324112052.pdf

‧聯合國人口議題
http://www.un.org/zh/development/population/ageing.shtml

載自2016年10月26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龍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