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合文意 理解作者觀點
2016.10.21段落
(1) 自小對數字不太敏感。後來修讀文科,唸中文系,與數字愈走愈遠,也就更覺怡然自適。新春期間,適逢猴年,電視台重播周星馳的《西遊記》系列,不循原著的改編本來無傷大雅,只是明明不認真的對白中,卻聽到實實在在的「悟空七十二變」,這具體的數字,讓我突然勾起古書中很多的「七十二」。
(2) 相傳孔子門生三千,精通六藝者七十二。這說法首見於漢司馬遷的《史記》。坦白說,對於如此準確的數字我是相當懷疑的,只是司馬遷似乎對七十二這數字情有獨鍾,翻看《史記》中劉邦未稱帝之前的記載,其中記錄劉邦的奇人異相,非常特別:
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3)黑子即黑痣。劉邦容貌奇特並沒有惹起我的關注,只是左腿七十二顆黑痣未免太過「神秘」。孔子門生尚可一一據名考證,如此隱私的黑痣數字則明顯是穿鑿附會。司馬遷沒有說明七十二的具體涵義,不過,唐代史學家張守節卻對這文加以補充:「七十二黑子者,赤帝七十二之數也。」古人以為一年有三百六十日,可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各佔七十二日,各應天意。所以,說穿了就是劉邦以七十二之數假稱帝象,用以煽動、迷惑百姓的數字把戲。
(4)在民智未開的時代,數字(異象)一旦記錄、傳揚開去,就有了星火燎原之勢。劉邦以此贏得民心,取得天下,也就不是甚麼新鮮事。浩渺史書,虛托弄假的事多如滿天雨點,浸滿我國悠悠幾千年歷史。其實,所謂的取托假象,說到底不過是自欺欺人偽裝而成的「出師有名」,沒有這塊黃葉落地,誰先拔劍就好像失去該有的氣度。中國人從孔子以還,即使競技,說的是「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小人想偷一步之快,也要名正言順。後代如東晉元帝、宋武帝、北魏道武帝、孝文帝等出生時皆有「神光照耀」,至齊高帝出生時更是遍體鱗片,活像真龍,可知劉邦的戲法代有傳人,而且後人更勝一籌。
(5)我曾一度以為,以幌子換取理直氣壯的做法畢竟是國人血統裏不能逆轉的基因,也並不是甚麼十惡不赦的壞事。也曾以為,數字也好,虛說也好,幌子畢竟只是幌子,倘若用心思考,斷斷不能令人信以為真。近來,我才明瞭,愈文明的社會,愈有人不惜袒胸露臂,乾脆撕掉包裝用的糖衣。同時,歷史的教訓也沒有警醒的作用,弄虛一途,仍有大量願者上釣。
(6)話說回來,關於孔門七十二弟子一事,沸沸揚揚,卻是難以考證。《孔子家語》雖有〈七十二弟子解〉一文,但近半人徒有姓名而已,只是,東漢人蔡邕竟能繪成七十二弟子的畫像。從此,有圖有字,本已具體的數字更形具體。
(7)註:《列仙傳》七十二人。又相傳黃帝七十二戰然後殺蚩尤。此外,後人云曹操死後有七十二疑冢。又考漢代禮儀,當時舞者亦七十二人。悟空的七十二變,有本可循。
林溢欣〈七十二的妄說〉
答題
有人認為,作者在文末記述蔡邕的事迹,目的在諷刺某類人。試結合文意,解釋這個說法。 (5分)
參考答案:
評分原則:
‧ 能準確指出作者諷刺了哪類人,給2分。以下為答案:
對虛說憑空杜撰的人/對虛說穿鑿附會的人
‧ 能結合蔡邕的事迹,說明作者如何諷刺該類人,說明準確完備,給3分。
‧ 沒有或錯誤指出作者諷刺的人,全題不給分。
入品原則:
‧上品(5分)
準確指出作者諷刺的一類人,並結合蔡邕的事迹,具體說明作者如何諷刺該類人;說明準確,闡述清晰。
‧中品(3-4 分)
能指出作者諷刺的一類人,尚能結合蔡邕的事迹,說明作者如何諷刺該類人,說明概略,闡述一般。
‧下品(1-2 分)
尚能大概歸納作者諷刺的一類人,並結合蔡邕的事迹,說明作者如何諷刺該類人,惟說明粗疏,闡述含糊;或只能準確指出作者諷刺的一類人,惟未有結合蔡邕的事迹,加以說明。
‧不入品(0分)
沒有或錯誤指出作者諷刺的一類人。
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作者藉記述蔡邕的事迹,諷刺對虛說穿鑿附會的人。《孔子家語》雖有關於孔門七十二弟子的記述,但當中近半人徒有姓名,可見記載欠具體,真確性成疑,屬虛妄之說;然而,蔡邕在資料不足下,竟能繪成七十二弟子的畫像,可見畫像是蔡邕穿鑿附會、憑空杜撰而成。作者由是諷刺這類人令虛說更形具體,混淆視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