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危機 威脅全球
2016.10.17每年的十月十六日是聯合國組織訂定的「世界糧食日」,你對今年的主題──「氣候在變化,農業和糧食也在變化」,以及各國的努力目標有多少認識?今天,同學們沒有「三餐不繼」的煩惱,有的可能只是為早、午、晚選擇吃甚麼而躊躇。你可有想到,糧食的供應正面臨威脅?氣候、農業和糧食三者關係緊密,環環相扣。究竟未來全球會有怎麼樣的變化?各國有辦法避免「飢餓」嗎?
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主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社會各界、政府及國際組織,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全球化為各國帶來利益抑或只是有利於已發展國家或者是國際性資金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氣候問題 影響糧食產量
相信大家都嘗過飢腸轆轆的感覺,不過感覺很快就會被消滅,因為你很容易就能找到填飽肚子的方法,一日二十四小時亦不愁找不到食物。可是,食物充足並非必然現象,因應糧食出產可能愈來愈少,以及分布不均等問題,意味着有些地方有些人會吃不飽、吃不足,而且,想要獲得充足食物的話,亦可能要付出更多代價,以應付因供不應求而上漲的糧食價格。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希望全球政府合力避免出現糧食危機,故將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定為「氣候在變化,農業和糧食也在變化」,因為氣候正影響着糧食的生產。
預測數據 透視「零飢餓」變數
同學探究上述課題,不妨先從一些預測數據入手。根據資料顯示,全球各國正以「二○三○年達到零飢餓人口」為目標,此任務可說是甚為艱巨,何解?再看遠一點的資料,全球人口繼續不斷的增加,預計在二○五○年,世界人口增長將達至九十六億,屆時農業生產要比現時多出六成,才能應付人類的需要。
從預測數據來看,人類對糧食的需求不斷增加,故此農糧的出產要持續增長才可應付,可是,氣候的變化卻為「零飢餓」這個目標添加變數。
氣候變化,變得更暖。當大氣的溫室氣體積存愈來愈多,地球便會愈來愈熱,地表、海水都變暖,海流改變流通的方向、自然災害叢生,而且溫室氣體的增加會改變環境的pH值,出現環境酸化(見「相關概念」部分)⋯⋯這一切一切都會影響農作物的生產質量。專家更預計,到二○五○年時,漁獲產量將較現時減少四成。
糧食危機的四項人為因素
糧食危機除了是自然因素造成,亦涉及人為,如有些地方因供應過多變為垃圾,有些地方卻供不應求,致糧食價格上漲,普遍基層市民負擔不起,出現食不飽及營養不良情況。導致糧食危機的人為因素包括:
生物燃料
科學家發現玉米可以提煉乙醇,作為環保的「生物燃料」(Biofuels),可減少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污染。
美國是玉米生產大國,政府鼓勵以玉米提煉乙醇,以減少對原油的依賴。玉米因而身價大漲,農民見種植玉米有利可圖,紛紛放棄耕種大豆,騰出耕地改種玉米,刺激大豆價格上升後,農民又「轉軚」,減少種玉米多種大豆。
生物燃料的出現,不但影響玉米的生產量和價格,亦影響了其他農作物的產量及價格。
工業化
許多本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近年都經歷經濟轉型,這些新興國家面對急速工業化、都市化,紛紛改變耕地用途,導致糧食產量下降。舉例,菲律賓因大量耕地改變用途,目前已由一個重要大米出口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大米進口國之一。
出口政策
糧食供不應求,價格自然上漲,一些資源豐富的糧食出產國為了自保,都紛紛採取行政手段干預──減少出口,避免受到未來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而引發通貨膨脹。可是,這些政策卻令到全球供應更為緊張,依賴進口糧食的地方,價格飆升。
分配不均
地球村的人口不均、財富不均、資源不均、權力不均⋯⋯,出現了部分人要面對糧食短缺的困境,但部分富裕地方卻有食物浪費的情況。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在二○一一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十三億公噸的糧食被浪費。同學可以想像,就是全球三分之一的食物成為垃圾,被傾倒落堆填區或被焚毀;同時,亦有一些國家食物短缺,如印度,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一營養不良兒童。
小結:科技與法則的效用
全球人口不斷增加,糧食產量卻有縮減趨勢,情況叫人憂慮;不過科技發達,專家們都努力研究一些投入較少資源成本,但能提高糧食生產的方法,相信假以時日,就可紓緩糧食產量的問題。然而,當產量提高的時候,是否每個地球人都能分享到足夠的食物?
法國不久前通過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法案──強制大型超級市場要把未能售出的食品捐出,讓低下層能受惠。這類政策,你認為是否值得推廣全球?
相關概念
環境酸化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使雨水酸化,變成酸雨,降落地表後,使土壤或海水的pH值不斷下降。
土壤酸化,減少土壤中微生物的活躍性,流失養分,使土壤變得貧瘠,影響農作物生產;酸雨落在海洋,則影響浮游植物的數量和體形,直接影響整個生物鏈,舉例,浮游植物是南極磷蝦的主食,磷蝦又是許多南極動物的主食,全球生物鏈環環相扣,息息相關,南極生物生態受影響,其他物種都會受累,人類從海洋所得的糧食亦會減少。
農糧期貨
糧食的供應是否出現危機,可從與糧食有關的期貨合約(futures contracts)反映出來。期貨合約指買賣雙方同意在某一時間內或某一特定的時間,以預先達成的價格去買賣某種物品,這種合約就像在今天就設定了未來的成交價,因此對物品的未來價格有一定指導性,而價格設定基於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供求。
目前可買賣的期貨物品很多,例如農產品期貨有棉花、大豆、小麥、玉米、白糖、咖啡等等;金屬期貨有銅、鋁、錫、鋅、鎳、黃金、白銀;能源期貨有原油、汽油、燃料油。
相關辭彙
‧糧食危機 Food crisis
‧氣候變化 Climate change
‧全球暖化 Global warming
‧基因改造 Genetic Modification
‧生物燃料 Biofuels
‧糧食分配 Food distribution
‧國際分工 International division
‧生態危機 Ecological crisis
‧風險評估 Risk assessment
‧環境災難 Environmental disaster
資料庫: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WFD)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緣起於1972年俄羅斯糧荒導致全球商品價格暴漲,出現世界性糧食危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1973年和1974年相繼召開第一次和第二次糧食會議,以喚起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產問題,但問題沒得到解決,聯合國糧農組織因此定出1981年10月16日為第一個世界糧食日,要求各國政府在每年的10月16日舉辦多樣性的慶祝活動,喚起世界重視當前的糧食和農業問題。
Mind Map:紓緩糧食危機對策
學習教材
人類飲食習慣 加劇氣候變化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關於印度的數據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答題
1.根據資料,你認為印度有沒有糧食危機?(3分)
2.根據題1所述,指出甚麼原因導致資料上的矛盾出現?(5分)
3.構成糧食危機的元兇,你認為是氣候還是人為的責任? 解釋你的答案。(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印度是個農業生產大國,根據資料數字,應沒有糧食危機,可是事實是,印度許多人口沒有足夠食物和營養不良。
2.農民的工資回報、食物出口貿易的比例、國家對貧窮人口的政策等等都是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
3.同學言之成理便可。提示:人為責任較大。因為即使農作物出產量多,若國家政策不完善亦會導致人民糧食不足,而且氣候變化異常問題,國際推論亦是人為造成。
延伸回應題
環境氣候的變化,影響人類的糧食出產,但人類的飲食習慣,亦同時是影響氣候的原因之一。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如何影響地球:
‧全球正利用六百億頭牲畜供應肉類、蛋類或奶類產品,這數目是目前全球人口的大約八倍
‧飼養牲畜的耗水量,佔全球人類耗水總量的8%
‧地球45%的土地用作飼養牲畜,以及種植牲畜飼料
‧亞馬遜雨林大約七成面積已經清除,用作放牧和生產飼料
資料來源:《續綠中大》第一期
資料二
畜牧業的氣體排放
禽畜飼養業,為人類生產奶類、奶製品和蛋類,農場養牛放牧,綠油油的感覺非常清新也環保,然而畜牧業卻是全球三分之一甲烷排放量的來源,舉例,一頭牛每日就排放二百五十至五百公升甲烷。若果加上其他的溫室氣體排放,就佔全球總排放量的一成八,較汽車、火車和飛機的排放總量高。
資料來源:聯合國報告《牲畜的巨大陰影:環境問題與選擇》(Livestock's Long Shadow -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
答題
1.參考資料,你認為氣候、人類和糧食三者有何關係?(4分)
2.就你所知,人類的飲食模式如何令氣候變化及糧食危機的問題惡化?(6分)
3.根據題2所述,提供兩個可改善問題的方法。(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互為因果的關係。氣候暖化及極端天氣,均會影響糧食生產,引致糧食危機,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人類對糧食的需求,支持了畜牧業的發展,而畜牧業卻會使地球的溫室氣體排放惡化,加劇氣候問題。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牛奶成為人類攝取營養的必需品、有些人認為餐餐大魚大肉是生活富裕的象徵等等)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利用投入少而效益大的生產方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倡食用豆類代替肉類來吸收部分蛋白質;宣傳惜食的好處等等)
參考資料
網頁
‧糧農組織在氣候變化方面開展的工作
http://www.fao.org/climate-change/zh/
‧香港廚餘問題的解決方法
http://www.epd.gov.hk/epd/tc_chi/environmentinhk/waste/prob_solutions/food_waste_challenge.html
書刊
《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Waste: Uncovering the Global Food Scandal)
作者:特拉姆.史都 出版:遠足文化
載自2016年10月17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