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返來開會喇!

2016.10.13
16158 16158

議會世代交替

新一屆立法會的會期已於昨日(十月十二日)展開,今屆議會迎來大規模世代更替,舊人紛紛退場,七十名議員中,有多達廿六人是議會新丁,其中更有年紀輕輕的「九十後」。議員已經準備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為民請命,為議會帶來一番新氣象。

Y世代晉身議事廳

香港政壇過去幾年被譏為「老人院」,不了解年輕一輩。單看年齡,上屆立法會的議員當選時平均年齡為54歲,鄉議會功能界別的劉皇發更是79歲,新世代實在不能「等埋發叔」才表達意見。應屆立法會大換血,議員平均年齡降至46歲,仍為大學生的羅冠聰今年23歲,取代當年以28歲之齡當選為議員的涂謹申,成為香港歷來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

※最年輕男女議員:羅冠聰,23歲;游蕙禎,25歲

數到三,便交棒

江山代有才人出,世代交替也在不少政黨內部可見。以今屆議會取得七席的民主黨為例,其「大佬政治」常為人所詬病,該黨三位有超過四屆議會經驗的資深議員包括單仲偕、劉慧卿和何俊仁,今屆決意退下火綫,讓路予一眾年輕「乳鴿」(因民主黨黨徽為白鴿而得名):許智峰、林卓廷、尹兆堅和鄺俊宇。另外,民建聯的張國鈞、周浩鼎、柯創盛、公民黨的譚文豪均順利接捧

有一種票叫謝票

選舉後,參選人傳統大多會跟選民揮手、鞠躬致謝;然而應屆年輕參選人的宣傳手法、和選後的謝票活動已與以往截然不同。「票王」鄺俊宇便到旺角行人專用區即席表演街舞;鄭松泰發起「跑步團」,跑步遊街謝票;容海恩更預告會籌辦小型演唱會感謝選民,不知她會否「找數」呢?

立法會面面觀

議會要地一定重門深鎖?非也,立法會雖非「門常開」,但公眾也可參加免費導賞團,參觀立法會綜合大樓的設備及教育設施。現在就帶大家率先參觀綜合大樓的設施,先睹為快!

※導賞團詳情:
http://www.legco.gov.hk/general/chinese/visiting/guided.html

主席台

會議時,立法會主席會安坐在會議廳正中的主席專座主持會議,旁邊位子則屬秘書和法律顧問。為表對立法機關的尊重,除主席以外,任何人也不可坐上主席的「寶座」。不過立法會大樓的地下有一模擬座位,讓來訪者一嘗當主席的感覺。

公眾席

大部分會議室的上方有公眾席及記者席供旁聽。請留意座位扶手上的插孔,原來設有即時傳譯服務,旁聽者只要帶上耳筒便能收聽英語或粵語的翻譯。

會議室

立法會逢星期三會於會議廳舉行大會,除此以外,立法會內亦有五個規模不一的會議室供不同委員會使用,如內務委員會和財務委員會等,猜猜為何牆上有兩個時鐘?原來為應付不同會議的規模,如會議室2可彈性劃分為2A和2B兩間會議室,兩個時鐘的中間正是兩房的界綫。

咪兜

這俗稱「咪兜」的設備可說是立法會的標誌,平日議員和官員多會在此接受傳媒提問。以往議員發言都要手動調整咪兜高度,多虧劉慧卿議員成功爭取立法會改用「電子升降咪兜」,免卻麻煩。不過咪兜只限出席會議的官員和議員使用,大家到訪時可不要在此「打卡」。

主席畫像

會議廳大門外的牆壁懸掛了歷屆主席畫像,大家認得幾位?


※左起:曾鈺成(2008-2016)、范徐麗泰(1997-2008)、黃宏發(1995-1997)、施偉賢爵士(1993-1995)

檔案館

立法會會議繁多,議案文件、議員辯論等內容會記錄存檔。立法會綜合大樓內設有檔案館,保存了有關立法會事務的檔案,供公眾查閱。

今屆議會關鍵字

立法會事務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以下幾個議會名詞,相信將會是今屆議會的焦點關鍵字。復會之始,先來補補課,搞清當中意思,然後再監測議員未來四年的表現。

特權法

有議員表明,會期開始就會提出引用特權法調查「橫洲事件」和「廉署李寶蘭事件」。特權法全稱《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此法例賦予立法會多項權力去調查有關公眾利益的事件,例如傳召官員及證人到議會作證,並出示相關文件,有人甚至比喻特權法為立法會的「尚方寶劍」,過往議會亦曾引特權法調查「雷曼債券」等事件。

三讀及投票

立法會即制定法律的場所。議員和政府皆可提出制訂法例,一條法案須經首讀、二讀和三讀三個議事程序審議,再由行政長官簽署才算通過。議員和官員會在過程中多番斟酌辯論,再表決議案。部分法案爭議不斷,隨時四年會期也未及通過,如俗稱「網絡廿三條」的《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在議會審議幾年也未有定案。

表決政府提出的法案時,在席議員過半數支持即可通過;而議員個人提出的法案,如特權法,須經功能組別和地區直選,兩組在席議員各過半數支持才通過,此謂「分組點票」。雖然應屆議會中,非建制黨派在地區直選中議席過半數,不過在功能組別中,建制派佔多數議席,故非建制派如欲通過特權法調查橫洲事件,必要爭取功能組別的建制議員支持。

點人數

由於立法會的會議法定人數為不少於全體議員的二分之一,若議員發現在場議員未足法定人數,可向主席提出點人數,議會便會響起鐘聲傳召議員。如果15分鐘後仍不足法定人數,會議便告流會。去屆立法會共點算法定人數1,478次,破歷年紀錄,單是等候的時間便接近220小時。有建制議員批評點人數是拉布策略,可是,出席會議是議員的責任,若議員全勤,主席根本不會批准點人數。

拉布

「拉布」指議會中,議員利用冗長發言來阻延法案表決。「拉布」策略在歐美國家也常見。很多建制議員指斥「拉布」癱瘓議會運作,然而「拉布」合乎議會程序,因此反「拉布」的議員也無可奈何。當然,布匹可拉亦可剪,《議事規則》賦予主席權力去決定未有明文規定的事,包括停止議員發言,即「剪布」。

參選立法會主席的梁君彥(按:截稿前未知投票結果)表示雖不同意「拉布」,但以往任代理主席時從未「剪布」,指此舉會影響議事空間,故倡議議員制訂機制決定辯論時間。不過限制辯論時間有指是變相剝削議員的發言權利,今屆做法如何,且拭目以待。

 

文:洪量丰 攝:陳鐵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