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美食車能否替代傳統小販手推車攤檔?

2015.03.10
1615 1615

題目
     本年度財政預算案研究引入外國流行的美食車(Food Truck),售賣高檔次的香港地道美食。你認為美食車是否可成功替代傳統小販手推車攤檔呢?

資料一
     《財政預算案》提出,研究將外地流行的美食車引入本港,消息指,意念來自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本人,食環署正研究使用哪種牌照規管美食車。本港餐飲和旅遊業界反應正面,認為可以刺激消費和吸引遊客,但應定位在本港特色美食,本港食家則援引外國經驗力撐,部分零售商販代表更表明有意經營美食車生意。不過同時有不少人質疑政府邊打壓流動小販,又引進美食車,做法本末倒置。
摘自《星島日報》 2015年2月26日 A23

資料二
      《預算案》建議引入外國的美食車概念,但當局近年取締小販,流動小販牌照跌至只有四百多個,「我要真小販」發起人袁智仁批評政府一邊取締小販,一邊引入美食車,做法諷刺。立法會小販政策小組委員會主席何俊賢透露,政府下周遞交至立法會關於小販政策的文件,傾向不以取締的方式處理小販問題。袁智仁指,以往農曆新年當局都對小販有所通融,但今年就嚴厲執法,當局更有交還牌照政策,令流動小販日漸消失,「美食車是否用『流動小販(流動車)』牌照?應否一併檢討小販政策?不能只用管理的思維去做,應該加入本地傳統、藝術和創意元素。」
摘自《星島日報》 2015年2月26日 A23

資料三
     香港,為何容不下一個夜市?我在想。最近,一群在上水擺賣的小販遭到連番驅趕,被稱為「近年來最暴力打壓」,引起社會及網民關注。小販每天都提心吊膽,由天橋上趕到天橋底,再由天橋底到被拘捕,經營的空間愈來愈少,可說已走投無頭。一個在香港僅存的「夜市」,即將面臨滅市。數年後,我們還能在街邊車仔檔食串魚蛋、食碗艇仔粥嗎?每當我們走到台灣,都會光顧著名的士林夜市、逢甲夜市,南韓、新加坡、泰國等地的夜市更是必到的旅遊點,但是,聲稱積極發展旅遊業的香港政府,卻只懂力排眾議發展大嶼山、移山填海去興建購物城、人工島、高鐵等大白象工程,卻容不下一個上水夜市,所謂何事?
摘自《星島日報》 2014年4月25日 A18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分鐘。

討論點
‧美食車與現有流動熟食小販車有何差別?
‧哪類食品可考慮放進美食車售賣呢?
‧香港推動美食車將會遇到哪些衞生、經濟、選址難題?

論點參考
東瀛遊執行董事 禤國全
     在歐洲兩三歐羅就能吃到一種小食,美國也是幾美元就能吃到熱狗。本港要引入美食車,不能照搬外國售賣的商品,而要賣本港特色和傳統食品。最好能讓各區居民去競投,若全部都是大集團企業化經營,會少了些味道。

財政司司長 曾俊華
      美食車受電影《Chef》啟發,做法主要參考北美的售賣熱狗及Tacos的餐車,走高檔路綫,不會賣魚蛋、燒賣或雪糕,車內設防火及通風設備,預計每架成本要六位至七位數字,政府將不會提供補助。

美食家 劉晉
      美食車停泊的地方有沒有水電供應?如何收費?所帶來的垃圾、噪音、廢氣及油煙排放如何處理?食環署與消防處及運輸署在條例政策上如何協調?這些都要考慮。

觀點舉隅
甲同學:
      財政司司長大力推動美食車,卻沒有理會香港流動小販牌照更替問題,讓原有流動小販數目自然流失,無疑是本末倒置之舉。美食車走高檔路綫,不會售賣香港地道美食,似乎喪失手推車熟食檔無可取代的傳統風味。如在美食車照搬外國小食在港售賣,香港美食車又與外國有何分別呢?若政府希望打造露天熟食市場成為旅遊點,實在應該重新審視現有流動小販牌照,而非引入西式美食車作招徠。

乙同學:
      西方國家以至鄰近的亞洲城市,如台灣著名的士林夜市、逢甲夜市,南韓、新加坡、泰國等地的夜市,都是旅客必到的旅遊點。香港以美食天堂、旅遊城市自居,實在應該發展具規模、獨特的飲食旅遊文化。雖然流動熟食小販在港存在,但有逐漸式微的現象,何不就着美食車美化包裝、有效監管的模式,在西九海濱、大嶼山或鬧市人流較多的地方覓得空地,由政府資助發展呢?

小貼士
訓練國際視野
      雖然同學身在香港,但視野不能像井底之蛙只停留於出生城市。口語溝通講求實例論證,若多看一點國際重大新聞事件及社會熱門話題,必然說起話擲地有聲,理據更充分時也令人信服。建議每日把重要的新聞事件紀錄下來,假以時日便能累積厚實的資料庫。想快人一步得分的話,就要天天努力讀報了。

 

 

文: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