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聽取說話重點 判斷語意

2016.10.07
16143 16143

錄音聲帶

 1. 

玉如:

在這次的歐洲之旅中,我最喜歡意大利的羅馬。由於它歷史悠久,羅馬又被稱為「永恒之城」。那裏保留了不少古羅馬城美輪美奐的建築,上至鬥獸場、萬神殿,下至許願池和羅馬市場。從建築的精雕細琢,以及遺迹規模之大,可以想像古羅馬一片富庶繁華的盛景。羅馬予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個不羈的畫家,散發着一股隨意的古典藝術氣息,我們總能不經意地碰上一個景點。就拿我下榻的酒店來說,跟羅馬歌劇院就只有數步之遙。一路上這些景點可「謀殺」了我不少菲林呢!

 2.

恩儀:

玉如,看來你此行收穫豐富呢,但就恐怕錯過了明媚的風光了。

 3.

玉如:

恩儀,為甚麼你會這樣說?出國旅行時,把眼下震撼人心的風景記錄於底片之上,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嗎?

 4.

恩儀:

玉如,你有沒有想過旅行的意義?

 5.

玉如:

旅行的意義?

 6.

恩儀:

有時候看到朋友旅行回港,把一張張拍得像明信片的相片上傳到社交網站,都不禁令我思索旅行的意義。其實,旅行的意義在於感受一個地方的文化、發掘當地特別的風俗、了解當地人的生活模式。的確,把美麗的風景記錄於底片上是很正常的事,但當很多人到希臘只為拍下藍屋子;到比薩只為拍一張撐着斜塔的相;到埃及只為拍一張托着金字塔的相,豈不是倒果為因?這樣只是在複製他人的旅遊經驗而已。

 

答題 (一)

恩儀提及朋友把像明信片的相片上傳到社交網絡一事,用意是甚麼? (2分)
A 讚美朋友的照片拍得美
B 慨嘆別人拍照只為炫耀
C 指出旅行時拍照沒意義
D 引出對旅行意義的反思

A B C D
○ ○ ○ ○


錄音聲帶

 1.

陳穎:

溢喜,你這次到芬蘭旅遊,有甚麼有趣的見聞?

 2.

溢喜:

這次的見聞雖然說不上有趣,不過也算是深刻的觀察。不知是因為討厭遊客,還是甚麼原因,我總覺得芬蘭人很冷淡,使我難以適應啊!有一次坐火車,我想跟旁邊的芬蘭少年閒聊,但他竟然連一句回話也沒有。整個車廂塞滿人,旅客卻一動不動地坐着,無人開口說話,連眼神交流也沒有,害我坐立不安!

 3.

陳穎:

溢喜,你誤會了,芬蘭人只是喜歡沉默而已。他們對民族式的沉默感到相當自豪,就連描述自己的時候,也喜歡使用有關「害羞」和「沉默」的詞彙。這些詞彙在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化當中往往帶有貶義,例如不善社交。美國學者貝里做了一項比較研究,發現美國人喜歡以提問和打斷的方式表現興趣,而芬蘭人則常常通過傾聽來表現。其實,芬蘭人典型的沉默是交流時的一份尊重,在別人談話時,他們選擇傾聽和思考。

 4.

溢喜:

陳穎,問題就在這兒了。我認識一位美國朋友,他說他曾經讓一個芬蘭人乘搭順風車,去阿巴拉契亞山看秋天的落葉。一路上,我的朋友對這位芬蘭人熱情提問,照顧周到,但他只一言不發地坐在車裏看風景。最後,朋友終於忍不住停下車來,要求他解釋為甚麼一直沉默不語。沒錯,芬蘭人有權為民族的沉默而自豪,但當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時,難道他們不應該改變這種相處模式嗎?這樣恐怕會造成太多誤解了!

 5.

陳穎:

哈哈,關於這一點,貝里也曾提過,芬蘭人應該向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解釋這種沉默,但他同時指出芬蘭人應該認識到沉默的多樣性,認為他們毋須嚴格遵循外國人的交流模式。事實上,芬蘭人的沉默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工業化時代以前。芬蘭的工業化在五十年前才開始,在這之前,人與人之間客套的閒聊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生存。從環境的角度來看,芬蘭有大量森林,而森林是安靜、沉思和放鬆的地方。加上芬蘭人着重口頭承諾,認為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具備同等地位,所以他們會很認真對待每一句說話,同時期望對方能夠言出必行。或者,這能解釋芬蘭人為何沉默。

 

答題 (二)

以下哪項是溢喜引述美國朋友的遭遇的主要目的? (2分)
A 指出芬蘭人應改變其相處模式
B 指出芬蘭人的沉默必導致誤解
C 指出芬蘭人應解釋沉默的原因
D 指出芬蘭人的沉默難讓人理解

A B C D
○ ○ ○ ○

 

錄音聲帶

 1.

小冬:

自從印刷術在唐朝出現以後,雕板的技術也相應不斷提升。由於在板上雕刻直綫比雕刻曲綫容易,因此直到明朝初期,即是1400年之前,一種橫筆細、豎筆粗的字體逐漸成形,這就是明體了。

2.

城書:

明明是明朝的產物,為甚麼又會稱為宋體呢?難道是為了向印刷業蓬勃的宋朝致敬?

3.

溢喜:

這我就不知道了。不過,當年康熙皇帝在印刻《文獻通考》修訂版的時候,曾指示「此後刻書,凡方體稱宋體字,楷書均稱軟字」。方體指的就是明體。可能是此一聖諭,造成了時至今日的錯誤。也可能是康熙故意用宋字為名,避開明朝這個政治禁忌。

 

答題 (三)

城書詢問溢喜為甚麼宋體又稱為明體的時候,溢喜回答「這我就不知道了」,隨即加以說明。試指出他為何這樣回答: (2分)
A 他表示謙虛
B 他真的不知道
C 他試圖迴避問題
D 他覺得這個問題很愚昧

A B C D
○ ○ ○ ○

 

參考答案:第一題:D 第二題:D 第三題:B

 

 

 

文:林溢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