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求職記
2016.10.11渴望從政 四出求職
「老師!原來你做了演員?近日有齣名為《孔子63》的舞台劇公演,講述你當年被困的經歷。」子貢興奮地講舞台劇,但孔子淡淡地說:「只是其他人扮演我而已,他們沒有邀請我演出。唉!我奔波多年,一直未受重用,現在連見工的機會也沒有……」熟悉商業社會的子貢說:「現代人見工重視履歷,你連履歷也沒有,僱主又怎會知道你的才幹?」孔子聽後恍然大悟,立刻寫了人生第一份履歷……
個人資料
- 姓:子(古人的姓及氏分開,姓是跟母親的,後世才將姓氏合一)
- 氏:孔(「孔」氏源於我父親的祖先)
- 名:丘
- 字:仲尼
(※後世有人笑稱我應該改個英文名,叫Johnny。) - 外號:萬世師表、長人
- 出生年份: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這是其中一種說法,可惜當年沒有出世紙證明。) - 出生地:魯國
- 身高:九尺六寸,約兩米高
- 聯絡地址:魯國
學歷
- 跟郯子學官制;跟萇弘及師襄學音樂。
(※後人指我曾與老子討論禮、拜七歲神童項橐為師。我也不清楚這些說法的真偽,因為這是二千多年前的事情了,當時沒有畢業證書,不記得也很正常吧?)
工作經驗
- 小吏:曾做委吏,管理倉庫及會計;做過乘田,管理牛羊放牧。數學及管理都學過,具備實用技能。
- 中都宰:掌管中都的地方官。
- 司空:負責建造及工程。
- 大司寇:掌管司法,曾出席夾谷之會,使魯國收回被齊國侵佔的土地。
- 私人老師:開創私人講學風氣,將六藝、仁等知識傳授給大量弟子。
技能
- 六藝:懂得禮、樂、射、御、書、數。例如深入研究禮,能說出夏朝及商朝的禮儀制度。同時很重視音樂,曾訂正詩樂,使部分古代樂曲恢復原來的曲調。
- 編修書籍:專心編修《春秋》、《詩》、《書》、《樂》等經典。
預期薪金
- 只要符合最低工資便可以了。
可上班日期
- 即時,因為非常渴望工作!
推薦人
- 司馬遷
《史記》作者司馬遷曾說:「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他很抬舉我,算是推薦人嗎?)
(※編按:資料根據孔子生平整理而成。對話內容則為設計對白。)
生於亂世 目光遠大
近代國學大師錢穆指出,孔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士族家庭,祖先是商代王族,幼年時已接觸禮。孔子十七歲時,雙親均已離世,他堅持依禮制將他們合葬,反映他很重視先賢留存下來的文化及制度。不過,當時列國相爭,諸侯互相攻伐,政局非常混亂。亂世使古代制度崩潰,甚至倫理道德都漸漸被忽略,這促使孔子爭取從政,期望以儒家的道德觀為國家重新帶來秩序。
略有政績 對魯國感失望
雖然孔子很有理想,但未獲長期重用。根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年輕時做過小吏一段時間,後來因為魯國很多大夫不守禮分,使他選擇退而不仕。孔子直至五十歲後才做官,當上了中都宰,因為政績良好,其他地方都效法其施政。後來,他先後升遷至司空及大司寇,分別管理工程及司法,亦曾參與國政三個月,使魯國安定,史稱當時男女分開行路、國民路不拾遺、旅客得到良好待遇。
可惜齊國後來向魯國送上美女及駿馬,使魯君荒廢政事。加上魯國在祭禮後,沒有按規定將祭肉送給大夫,不符合禮,孔子大感失望,於是決定出國,尋找機會從政。
周遊列國 多次碰壁
孔子經過衞、曹、宋、陳、楚等國,雖獲君主禮遇,但不受重用,期間遇上更多挫折,例如衞靈公起初很尊重孔子,後來卻誤信讒言,不再相信他,甚至派人監視。部分經歷更危及生命安全,例如孔子與學生「厄於陳蔡」的故事。經錢穆考證,孔子一行人當時離開陳國,打算前往楚國,但因為缺乏補給,途中斷糧,非常危險。不過孔子的意志沒有動搖,更對弟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選擇積極面對困苦,拒絕做胡作非為的小人。幸好楚人最後及時來到,將他們救出。
孔子總共花了十四年時間周遊列國,最後卻失望而回,未能一展抱負。他很重視倫理道德及先賢制度,但這種思想未能滿足急功近利的君主及知識分子,導致他處處碰壁。
萬世師表 名滿天下
一眾弟子知道孔子寫了履歷後,紛紛到各大公司叩門,希望有僱主能聘請他。見學生如此關心自己,孔子安慰地說:「雖然我遇上不少挫折,但教學生涯卻很成功。我在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已將仁、禮等知識傳播開去,培育大量學生。如果我到中學應徵教師一職,會否獲取錄呢?我可以教中文、中史、數學及音樂啊!」
廣收學生 邊遊歷邊教
根據錢穆《孔子傳》,孔子大約三十歲的時候展開教育生涯,最初收了顏淵、子路、子羔等人為學生。《左傳》曾記載魯國權貴孟僖子臨終前說:「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今其將在孔丘乎,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孟僖子希望兒子說及何忌能跟孔子學禮,反映孔子在教育上頗有名氣。
漸漸,孔子的學生愈來愈多,部分更來自齊、楚、衞等國,當中不乏賢能之士。他周遊列國時,也有弟子追隨,是次經歷除了是政治活動外,還是一次有意義的學習之旅。例如他在宋國某大樹下教學生禮儀;被困陳蔡時,依然講學、唱歌及彈琴。
孔子教學法
孔子教學經驗豐富,對啟發學生相當有心得。他重視思考及發問,亦會循循善誘,《論語.子罕》收錄顏淵讚賞孔子的說話:「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孔子以典籍豐富知識,又以禮規約束行為,使顏淵不斷學習,發揮才能。
孔子還能以身作則,在弟子面前做好榜樣,使人信服。有次孔子病了,學生子路想用臣下的禮儀來侍奉他,但孔子當時沒有做官,覺得這樣做不合禮而反對。就如他在周遊列國時遇上挫折一樣,無論身處任何困境之中,總是堅持原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以身作則,這些精神使他成為大教育家,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弟子人才多
相傳孔子有三千個弟子,當中有七十二個賢人,他們並非全都是大富大貴、權傾朝野的大官,但卻是獨當一面,品德與學識並重的知識分子。
顏淵:
孔子最鍾愛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讚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淵雖然生活窮困,但自得其樂,被孔子視為賢人。可惜他英年早逝,孔子非常心痛。魯哀公曾問孔子哪個學生最好學,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顏淵原名顏回,從孔子對他的稱讚中,可見他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子路:
性格率直,很重情義,有豪俠的影子,他跟隨孔子後,沒有人再敢說孔子壞話。子路後來在衞國做官,不幸遇上政變。當時衞國的衞出公被趕走,子路知道後想立刻入城。同屬孔門的子羔勸他逃走,子路回答:「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充分表現忠誠,可惜他入城後被害而死。
子夏:
精通文學,是編纂《論語》的孔門弟子之一。子夏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吳起、田子方等戰國時期有名的歷史人物都是他的弟子。孔子死後,子夏到了魏國,當上魏文侯的老師。魏文侯主張變法自強,使魏國稱霸一時。
子貢:
口才了得,善於外交。齊國的田常曾打算出兵攻打魯國,孔子讓子貢與齊國交涉。子貢向田常解釋伐魯的弊處,結果憑一己之力,使齊國放棄伐魯。他也有生意頭腦,懂得賤買貴賣,獲得大量財富。
曾子:
史上有名的孝子,性格勤奮刻苦,重視仁義道德。相傳孔子臨終前將孫兒子思託付給曾子,子思後人將儒家學說傳授給孟子,可見曾子在儒家思想傳承上發揮重大作用。
子羔:
身高不足五尺,長得醜陋,孔子覺得他愚蠢。子路曾推薦他做官,但孔子認為子羔不能勝任。雖然天資不足,但子羔後來真的當官,實踐孔門教誨,為人孝順,處事公正嚴明。
延伸閱讀
《史記.孔子世家》(節錄) 司馬遷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他日又復問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財。」景公說,將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①;倨傲②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游說乞貸③,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閒。今孔子盛容飾④,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⑤其學,當年不能究⑥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⑦也。」後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閒待之。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景公曰:「吾老矣,弗⑧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魯。
解字詞
①軌法
意思:遵守法度
②倨傲
意思:高傲自大
③乞貸
意思:求人借貸給自己
④容飾
意思:儀容及裝飾
⑤殫
意思:竭盡
⑥究
意思:研究
⑦細民
意思:平民百姓
⑧弗
意思:不
小練習
1. 試判斷以下句子是否符合文意。
a. 齊景公請教孔子音樂的道理。 是 / 否
b. 儒者重視葬事。 是 / 否
c. 晏嬰並不認同孔子的政見。 是 / 否
d. 齊景公無視晏嬰的意見。 是 / 否
e. 孔子永遠留在齊國。 是 / 否
2. 齊景公打算將哪裏的田地封給孔子?
a. 咸陽 b. 尼谿 c. 臨淄 d. 邯鄲
3. 「君欲用之以移齊俗」,當中的「移」是甚麼意思?
a. 移動 b. 移交 c. 改變 d. 遷移
4. 「奉子以季氏」是甚麼意思?
a. 將孔子當作季氏
b. 孔子原本姓季
c. 季氏負責侍奉孔子
d. 以季氏的待遇侍奉孔子
答案
- a.否 b.是 c.是 d.否 e.否
- b
-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