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司物語
2015.03.13把新外來詞寫進詞典,是《現代漢語詞典》(2012)的一貫做法。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社會的開放,以及社會生活的多元化,一些外來詞(主要是英語和日語)被收錄在詞典裏,反映了當前的語言實況,也讓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源於日語的外來詞,有「刺身、定食、壽司、天婦羅、榻榻米、通勤、手賬、數獨、新人類、宅急送」等等。
《現代漢語詞典》作以下解釋:
詞條 |
釋義 |
刺身 |
生魚片。[日] |
定食 |
按一定規格配製好的套餐。 |
壽司 |
日本料理中的一種食品,主要材料是用醋調過味的冷飯,再加上魚蝦、蔬菜或雞蛋等做配料,平鋪在紫菜片上捲成條,切成小段食用。[日] |
新人類 |
指具有與傳統不同的新觀念、新想法,個性獨立、行為新潮的一類人。 |
宅急送 |
一種快遞業務,可提供遞送郵件、貨物等服務。[日 宅急便] |
物語 |
故事;傳說。[日] |
有的詞標註語源([日]),表明來自日語;有的詞始於日語,但廣為流通後,成為漢語的常用詞(如「人氣」一詞,增收義項:受歡迎的程度),沒特別標記原來出處。
把「刺身」解釋為生魚片,這個說法早在北京地區流通,可認真琢磨,我們不難發現,刺身的吃法,不限於魚類,其他如海膽、海蝦、貝類等都可做成刺身;也可以指生吃的其他一些食品,如腐竹、竹筍等。「刺身」的特點有兩個:(一)切片;(二)生吃。吃刺身不可缺少醬油和wasabi。wasabi 漢語譯為瓦薩比(或瓦沙比),北京地區習慣說「綠芥末」(與黃色的「芥末」相區別)。綠芥末能除掉腥味,帶出海產鮮味。吃刺身,有時也可以配芥末或薑末。
喜宴吃的食品
「壽司」已經登上國際舞台,英文寫成「sushi」(不是漢語拼音人名中的Su Shi蘇軾)。「壽司」我們都吃過,背後有個故事:「壽司」是音譯詞,日本江戶時代通常寫成「鮨」(讀作yì)或「鮓」(讀作zhǎ),這兩個都是古代漢字。古代肉醬叫做「羹」,魚肉碎叫做「鮨」。用鹽、米醃製,讓魚肉發酵後剁(duò)碎,煮熟後吃的食品,就是「鮓」。「鮨」和「鮓」傳到日本後,兩字相混,另創音譯詞「壽司」。據說,「壽司」有司(掌管)壽之意,表示在喜宴吃的食品。
壽司種類繁多,「玉子壽司」是其中一種。「玉子」跟中國的玉石無關。在日語中,「玉子」和「卵」發音一樣,均為tamago,都指「雞蛋」。古漢語的「卵」指雞蛋或鳥蛋,這個義項在現代漢語已經消亡了,可在語言活化石中還得以保留,這就是成語。成語「以卵擊石」(用雞蛋碰石頭),「巢傾卵破」、「覆巢無完卵」(指傾倒的鳥窩下沒有完整的卵,比喻全家遭禍)。簡單地說,中文的「蛋」,到了日文是「卵」。菜名「玉子豆腐」就是「雞蛋豆腐」,在作家張小嫻的眼裏,「玉子豆腐」有着玉石的溫潤、滑亮的美感。
知識窗
日本人用餐時, 陶器碟子與盤子,個個都是不同的花樣,比方說,湯碗一定用上漆木製碗;飯碗和筷子則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就算是夫妻飯碗,也是一個大一個小。日本餐具沒有成套的概念,與中西餐具相比較,日本人愛用不同形狀的餐具,大小不一,不拘一格。在西方人飯桌上就多了一種統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