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修復員 展品幕後功臣 文理知識兼備
2016.10.05生涯規劃
在博物館看到的文物都經過專業處理,簡單如一張舊紙,亦要考慮相對濕度、溫度及紙質等問題,整個處理過程絕不輕鬆。文物修復員是展覽的幕後功臣,以為熟知歷史就能任職,那是美麗的誤會,因為涉及不同物料的修復,須科學與文化知識兼備才可勝任。
●(左起)崔慧珊、盧佩琦、黎芷詠、廖慧沁
入行約十年的崔慧珊,大學修讀歷史學,曾到圖書館及檔案館接觸文獻,對處理文獻的專業人員印象深刻,因而有志從事文物修復。她本科畢業後在英國取得文物修護學位,曾於英國國家檔案館及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工作,目前在文物修復辦事處擔任一級助理館長(文物修復)。
照顧文物 保護文化寶藏
崔慧珊解釋文物修復的工作:「我們日常為十多個公共博物館、藝術辦事處和古物古蹟辦事處提供文物修護服務,並通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拓展活動,增強公眾人士對文物修護的認同和重視。」所謂「修護」,其實包括「保存」與「修復」兩大範疇。
負責平面文物的館長(文物修復)廖慧沁解釋,「保存」即控制溫度、相對濕度、光照水平等因素,創造一個安全的儲存及展出環境;「修復」針對文物在化學或物理上的破損狀況而作出修補。
修復員會按專長處理不同文物,如書畫、金屬品和出土文物,有時須到戶外修護大型文物,也要與其他部門及機構溝通。因為工作繁多,修復員工時較長,展覽期間更繁忙。此外,修復處還負責教育外展工作,目前正籌備修護示範及體驗活動,明年亦有國際博物館日的修復工作坊,市民可報名參加。
崔慧珊專責書畫,最近受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委託,修復《錦田鄉1925年醮簿》。醮簿記載打醮歷史,但保存狀況欠佳,她說:「醮簿很殘舊,除了開頭五、六頁,其餘都不能翻開,因此要進行逐頁分離及壓直等工序,總共花了一個半月
時間。」她表示,能夠保存歷史檔案,讓公眾參閱及研究,有很大的成功感。
●修復員用立體顯微鏡研究醮簿。
●博物館見習員盧佩琦(左)及實習生黎芷詠正處理裱畫所用的綾紙。
●中國畫裝裱所用的紙,有不同質地選擇。
●修復處曾舉辦活動「珍藏上醫館」,示範染紙作裝裱之用。
歷史文化+科學 知識要廣博
照顧文物講求對歷史及文化的認知,但科學知識同樣重要,文科出身的崔慧珊說:「有時須了解文物的科學特性及使用儀器,這令我感到困難。」幸好身邊的同事協助,而她亦花時間研究,「例如研究纖維結構時,紙、衣服等物質的纖維很不同,所以要看書找資料。」相反,如果只具備科學知識,亦不足以應付工作,所以崔慧珊認為,修復員要兼備歷史文化及科學的知識。
市民認知加深 前景明朗
廖慧沁提醒大家,入職政府修復員必須大學畢業並主修文物修護、化學、應用化學、材料工程或其他相關課程,及在政府綜合招聘考試兩科語文取得「二級」成績。由於本地大學沒有開設文物修護學位課程,有意修讀者要往歐洲或北美的大學留學,處方亦會安排持有化學或其他理科學位的修復員到海外進修為期一年的文物修護課程。
廖慧沁同時指出,「近年修復處的空缺不多,且入職同事多滿意工作,所以流動性不大。」不過她認為這行前景明朗,估計未來會有更多空缺,「香港的水準貼近國際水平,加上政府願意投入資源,相信發展會很不錯。」
●《錦田鄉1925年醮簿》
文物修復員 入行小檔案
起薪點:初入行的政府文物修復員薪酬由$22,005起,私營機構修復員薪酬與政府相若。
‧性格:有耐性,對博物館、歷史文化與科學等方面感興趣,及有志保存文物。
‧課程:可修讀本地大學的化學、材料工程課程,或外國的文物修護學位。本港坊間亦有文物修護課程,但比較片面及缺乏系統,不適合作為應徵修復員的學歷要求。
‧出路:
1.文物修復辦事處工作,由二級助理館長起,最高可晉升至總館長;
2.私營機構如拍賣行,會聘請修復員;
3.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為私人收藏的文物提供服務。
載自2016年10月5日《S-file通識大全》
*教材練習,助你提升應試能力,訂閱《S-file》全綫學生報,專享更多優惠,請即瀏覽訂閱詳情:
http://stedu.stheadline.com/subscribe/intro_files/subscribe_info2016/sec_chi_leaflet.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