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網絡全球化 中國啟示

2016.09.28
16056 16056

網絡平台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地方,讓世界各地網民暢所欲言,大大促進了資訊科技全球化的進程。中國政府亦相當重視網絡平台的發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發言時,強調尊重各國「網絡主權」。可是,作為溝通交流的網絡平台,因其流通的特性,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網絡行為」,有些甚至擾亂了網絡秩序。

「十一國慶」將至,許多人對中國有既定的傳統印象,不過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中國網民的數目已超過七億,成為不能忽視的族群,他們的行為甚至影響全世界,探討中國網民應用網絡的習慣和趨勢,亦可反映目前部分的中國國情,從另一角度認識現代中國。

現代中國+全球化

主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參與國際事務怎樣影響國家的整體發展?
‧中央人民政府怎樣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所產生的影響是相同抑或相異?



內地網民逾七億

根據2016 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資料顯示,中國網民已達7.1億,佔世界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網絡平台形式包括各類論壇、博客,以及網絡通訊群組,例如微博、天涯論壇、新浪、騰訊等。

隨着智能手機和通訊網絡環境不斷完善,互聯網應用必然更加廣泛。數據及資料顯示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無限潛力,對於內地及國際間都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強大力量。

備受爭議的網絡行為

網絡發展迅速,全球網民人數逾35億,人人都可在網上自由表達意見,而內地網絡平台亦迅速興起。然而,在這個沒有界限的網絡世界,有部分網民卻濫用這種自由,出現不少備受爭議的行為,如欺凌、人身攻擊等負面行為,備受各界批評。




內地的網絡世界現象

現象1 網購發展快

中國幅員遼闊,造就網購迅速發展,其中「淘寶」擴張速度之快,比美國的亞馬遜(Amazon.com)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統計數據,2012年,中國的網購零售額佔全國的總零售額達百分之五點五,比美國的百分之五點一還要高,預計今年底,內地的網購交易將達三點六萬億元。貨品種類方面,從中國網購調查指,近一半受訪者的奢侈品都是通過網購而來,而每項奢侈品交易約二千三百元人民幣,可見不但是日用品,連奢侈品都是靠網購,在其他地方較少見。

現象2 網紅市場潛力大

近年中國最具人氣的不僅純粹是偶像明星,由素人搖身變成追隨者過千萬的網絡紅人(簡稱網紅),才最貼近尋常百姓家。這批以九十後為主的網紅,多數通過具個人特色的視頻吸引粉絲,注重與粉絲的互動,再慢慢推出個人品牌的服飾和代言各種品牌,成為「網紅經濟」,在市場和經濟開拓了新的營運模式,創造過千億市場,有內地大學生不諱言,希望成為下一個網紅例子,賺取第一桶金。

現象3 突破傳統習俗

「派利是」可謂中國特有傳統,不過習俗漸漸也被電子化。內地「電子紅包」流行多時,親友通過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把利是錢即時轉到對方帳戶。最多人參與的,數到前年農曆新年期間,「搶紅包」的網絡活動一夜走紅,商家發放數以百萬計的現金、購物折扣等電子紅包,分時段吸引網友爭搶。另外,有電訊商甚至推出視像留言拜年服務,令中國的過年習俗扣上了網絡經濟發展。

現象4 由虛擬走到現實

雖說網民的批評言論只在網絡平台上,但當情緒被牽動時,很多時候會變成抵制及杯葛等實際行動,若參與人數眾多,影響更為深遠。例如今年初鬧得沸揚的周子瑜事件,因被網民指是「台獨分子」而變成了政治議題;再被網民圍攻、抵制,令電視台、廣告商紛紛取消其廣告合約和表演機會,由政治議題轉到經濟議題,環環相扣。

現象5 網民集中年輕族群

數據顯示,中國7.1億網民中,10至29歲的網民以及初中以下學歷的網民佔過半。低齡、低學歷的網民,容易跟從網上主流意見,引發網絡上「群體效應」的危機,矛盾衝突容易被放大,容易增加社會的不穩定性。

現象6 國民身分認同感強

網民對於國家主權及國民身分認同的議題特別敏感。雖然有評論以「中國人的玻璃心」諷刺內地網民心靈脆弱,但亦有不少網民懷着國民身分歸屬感,在網絡平台表達愛國情緒。內地就有「小粉紅」這個標籤來形容看重民族主義的年輕族群。

網絡平台發展的影響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中國社會輿論的話語平台正在向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轉移,其重要性不斷提升。對於中國而言,網絡平台興起又帶來甚麼影響呢?

正面影響

1.揭露社會不公 網上集結力量


網絡平台的出現,讓內地網民多了一個溝通的橋梁。互聯網的特性是資訊流動快速、廣泛,同時不用通過電台、報章等傳統媒體發放。故此不少網民會通過互聯網監察政府及揭發社會不公義的事,主張「上訪不如上網」,又稱之為「第五權」。例如早年的「我爸是李剛」事件,亦是因網民聲討而揭露官場腐敗真相。而且,網絡平台能夠令有相近理念的人有效地進行宣傳和組織,快速地聚集了大量參與者,形成新勢力,近年興起的「網上眾籌」便是一例證。

2.邁向國際 文化更趨多元

網絡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各地對於政治、經濟、社會、娛樂、體育等範疇的交流。對於資訊流通較保守的中國,網絡平台比傳統的媒體開放得多,讓內地網民更能與國際接軌,輿論更趨多元,大大提升了人民的國際視野、分析力,對推動內地民主發展及維權運動帶來正面的影響。

負面影響

1.國際形象受損

網絡全球化,亦同時將部分內地網民的不文明行為現於全球眼前,成為國際笑柄,損害中國國際形象,例如早前大批網民要求女星周子瑜道歉事件,及後,台灣有人發起「向中國道歉」大賽,以諷刺言語回擊內地網民;而早前亦發生網民誤將英國人Mark Horton當作澳洲泳手賀頓(Mack Horton)洗版轟炸等鬧劇。

2.加深矛盾衝突

若好好利用民族情感及國民身分認同,可團結人民,但若演變成「民粹」,失去理性思考與討論,易令網絡變成攻擊、政治審查之地,加深矛盾,例如近年的「罷買某某品牌」行動,很多時就是由網民發起及動員。



相關概念:網紅(Internet meme)

網紅是「網絡紅人」、「網絡爆紅」的簡稱,專指一些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的人。他們走紅的原因大多因為自身的某種特質跟大部分網民切合而被放大,有意或無意間受到網絡世界的追捧,成為網絡紅人。例如中國國家隊游泳選手傅園慧,因為賽後訪問時一句率直的「洪荒之力」及表情生動而馬上在網絡爆紅。

「網紅」給網絡平台和個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收入來源包括廣告、品牌合作、個人店鋪以及出場費用等,是互聯網的新型營銷模式。



相關辭彙

‧網絡審查 Internet censorship
‧網絡平台 Network platform
‧網絡欺凌 Cyberbullying
‧網路實名制 Network Real-name System
‧社會動員 Social mobilization
‧網絡暴力 Freedom of speech
‧愛國主義 Patriotism
‧民粹主義 Populism
‧群體效應 Group Effect
‧第五權 Fifth power

Mind Map:內地網絡平台現象剖析



相關新聞事件簿

中港網絡糾紛


事件一:法國企業旗下品牌Lancome原定邀請香港歌手何韻詩合辦小型音樂會,但因何韻詩支持佔中,受內地網民及媒體責難。品牌於是急「割席」,並單方面取消音樂會,換來香港網民聲討。

事件二:內地夫婦讓幼童在旺角街頭便溺,引起兩地網民激烈對罵。內地網民批評港人有歧視成分,呼籲內地民眾不要來港旅遊購物,亦有人號召來港派「黃金」,看看港人是否還會拍照。

兩岸網絡糾紛

事件一:有份主演趙薇的電影《沒有別的愛》的台灣男星戴立忍,被指是台獨分子,繼而遭到內地方面發文強烈反對及抵制電影,最後電影撤換角色。

事件二:周子瑜因為曾在南韓綜藝節目中,揮動過中華民國的旗子而被舉報是台獨藝人,其後被大批網民攻擊,她最終拍片公開道歉,稱自己是中國人。

中日網絡糾紛

事件一:日本影星水原希子曾被內地網民質疑穿着和服去參拜靖國神社,與旭日旗合照,及曾讚好藝術家艾未未的照片,被網民認為是「辱華」而加以抵制。

事件二:
大量網民在各網上討論區,貼出反對日本侵佔中國領土釣魚島「反日大遊行」海報,號召民眾在全國多個城市舉行反日示威,並呼籲抵制日貨。



國際網絡糾紛

事件一:美國流行曲天后Lady Gaga,日前穿着透視裝與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見面,不但激怒中國政府,還引發內地網民瘋狂翻牆,湧到Lady Gaga的IG洗版。

事件二:
一名中國女子乘搭維珍航空時遭侮辱「中國豬」,大批內地網民晚上到維珍航空及集團始創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facebook「洗版」,要求維珍航空道歉。

學習教材

網絡空間的自由與秩序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時事漫畫,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習近平多次提到網絡管理的重要性:「網絡空間同現實社會一樣,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既要尊重網民交流思想、表達意願的權利,也要依法構建良好網絡秩序,這有利於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

資料來源:摘自2015年12月17日《星島日報》A04

答題

1.
根據漫畫,試指出中國政府在網絡平台上所充當的角色。(5分)

2.參考以上資料,你認為限制網絡自由是維持網絡秩序及社會穩定的有效方法嗎?為甚麼?(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中央政府為了控制言論,加強監控反對聲音,進行「網絡審查」,即是對於敏感的議題進行「過濾」、刪除,甚至強制關閉網站。

2.

贊成——立法能維持網民言論的秩序,又能減少在媒體中不利於政府的資訊,短期內可以鞏固政府管治。
反對——政府監控網民的舉動,嚴重侵犯市民私隱。同時限制網絡的資訊流通、言論及新聞自由,剝削公民追求自由的權利,有違普世價值,可能會造成更激烈的反抗。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網民當起「愛國標準」判官

政治角力加劇,港台藝人一旦「政治不正確」,隨時遭到網民圍剿。今年除了台灣周子瑜事件、香港何韻詩遭內地網友抵制,連最近的南海爭議都讓藝人們裏外不是人。

南海仲裁結果出來之後,台灣藝人霍建華與林心如在微博及時轉發含有九段綫的中國版圖圖片「中國一點都不能少」,但因為圖片中包含台灣,被台灣網友諷刺二人「直接去大陸領證好了」。台灣藝人Victoria據說也因為分享該圖片,她的社交媒體Instagram粉絲數量少了四十萬。

資料來源:摘自2016年7月16日《星島日報》A24

資料二:內地客峇里潛水珊瑚刻字 導遊遭「起底」網上道歉

內地遊客的不文明行為經常發生,不過地面看似已經滿足不了他們。峇里島一間專營潛水的公司日前在facebook上登出照片,指內地客在珊瑚刻上簡體字,引來網友撻伐。事後網民把當時帶團的導遊「起底」,該名導遊也在facebook上道歉。

資料來源:摘自2016年9月10日《頭條日報》P40

答題

1.
參考資料一,試分析為何網民會當起網絡上「愛國標準」的判官?(10分)

2.參考以上資料及個人所知,你認為網絡平台的普及為中國帶來更多紛爭還是更趨穩定?解釋你的答案。(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過去政府對於政治、民生等議題的處理較為嚴謹,民間普遍不敢談及這些敏感議題。但互聯網有別於傳統的媒體,溝通平台較為開放,網民能夠將平日對政治、民生的看法暢所欲言;同時間,政府默許這些「愛國言論」傳播,用以宣揚民族意識,促成了網上「愛國標準」判官的出現。

2.

更多紛爭──內地網民在網絡的言論容易失控及過火,慢慢演變成網絡攻擊,失去理性思考與討論,觸發與其他地區的矛盾,近年來中港矛盾及兩岸關係惡化正是一例。
更趨穩定──不少網民會通過互聯網監察政府及揭發社會不公義的事,例如資料二中通過網民的「人肉搜查」緝兇。這股網上力量又稱為「第五權」,能夠起監察社會的作用。

參考資料

網頁

‧網絡動員:中國特色的社會動員
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128-201108034.pdf

視像
‧ 視點31:奧運與政治;內地網民玻璃心;體育新聞何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5AwT_-14rE

載自2016年9月28日《S-file通識大全》

*教材練習,助你提升應試能力,訂閱《S-file》全綫學生報,專享更多優惠,請即瀏覽訂閱詳情:
http://stedu.stheadline.com/subscribe/intro_files/subscribe_info2016/sec_chi_leaflet.pdf

文︰龍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