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題︰微塑膠與環境污染
2016.09.19通識筆記
剪報︰新聞評論
良心企業先行一步 幫政府「絕膠」
微塑膠泛指長度或直徑少於五毫米的塑膠碎屑,可以是圓珠形、棒狀或纖維狀不等。另一方
面,微塑膠還按製造的方式,分為「原始」及「次生」兩類:「原始」微塑膠是指工業製成的微塑膠,如塑膠原材料、個人護理用品中的磨砂微粒;「次生」微塑膠則是指由較大型的塑膠廢物,如膠樽、膠袋和飲管等,在環境中瓦解而成的微塑膠。
微塑膠因體積細小,比一般塑膠垃圾更危險,非常容易被各類海洋生物誤食。綠色和平早前發布的《海鮮中的塑膠》文獻研究報告指出,多達一百七十種海洋生物體內發現塑膠碎屑的記錄,包括體積細小的浮游生物、丁香魚、青口、蟹、烏頭及吞拿魚等。塑膠難以分解,能殘留在生物體內一段時間,故很多其他大型魚類、海洋哺乳類動物,甚至人類,都有可能間接攝入這些微塑膠。
微塑膠難分解 殘留生物體內
海洋中到底有多少微塑膠呢?這是每位研究員也想知道的答案。在香港,單是計算香港人使用含微塑膠的洗面膏,已經導致每日有四十八億粒「原始」微塑膠掉進大海。另一方面,按科學家的保守估計,現時全球每年可以有多達八百萬噸塑膠物件被掉入大海,若最終這些都瓦解成微塑膠,我們的海洋都快要「窒息」了。
國際上治理微塑膠污染的計畫,都會偏重源頭治理,即是阻止微塑膠被掉到自然環境中。「次生」微塑膠可以通過改善廢物處理系統的設計,以及人類的行為習慣,例如減少使用即棄塑膠用品等的辦法去解決。要監管「原始」微塑膠,就必須要由源頭入手,例如停止於化妝及個人護理產品中加入微塑膠。
綠色和平於七月中,公布全球三十大化妝及個人護理產品公司,對其產品中的微塑膠管制政策,發現全部公司都沒有完善監管微塑膠政策。龍頭企業如L'Oreal、P&G等,都有計畫停止於產品中加入微塑膠成分,可是它們的政策只包括沖洗性產品(rinse-off products),即是洗面膏、沖涼液或牙膏等,卻未有包括非沖洗性的產品(leave-on products),例如化妝品和面霜。另一方面,市場上除了這類國際大品牌的產品以外,還充斥着很多來自中、小型公司的產品,他們未必有相應的政策去處理微塑膠問題。(後略)
連佩怡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摘自2016年9月5日《星島日報》A20 綠色論壇
圖解評論
事件關注點
微塑膠為何有害?
‧污染食物鏈 增中毒風險︰微塑膠無法被分解,更會吸附海洋中的有毒物質→有毒的微塑膠被海洋生物進食→毒素進入食物鏈→增加其他生物及人類中毒的風險,有機會導致癌症、不育、免疫系統失調等疾病。
‧危害海洋生物︰有研究指出,加州魚市場的魚類有四分之一曾吞下膠粒;膠粒會阻塞魚的腸道,令魚不能進食而餓死。
國際趨勢︰立法禁用
‧美國:已於2015年12月立例禁止生產及銷售含微塑膠的產品,但只限沖洗性產品。
‧加拿大、澳洲、比利時、瑞典、荷蘭等地:正考慮立法。
‧台灣︰2018年7月起,不得輸入含微膠粒清潔用品;2020年全面禁售。
‧香港︰政府認為本地微塑膠的資訊和研究未足,缺乏數據支持,故現時未有考慮立法管制。
知多點
含微膠粒產品的標籤成分(部分)︰
‧聚乙烯 polyethylene (PE)
‧聚丙烯 polypropylene (PP)
‧尼龍 Nylo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聚甲基丙烯酸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參考資料
‧綠色和平全球倡議:拒絕微膠珠
http://www.greenpeace.org/hk/news/stories/oceans/2016/08/gp-globalposition-microbeads/
載自2016年9月19日《S-file通識大全》
*教材練習,助你提升應試能力,訂閱《S-file》全綫學生報,專享更多優惠,請即瀏覽訂閱詳情:
http://stedu.stheadline.com/subscribe/intro_files/subscribe_info2016/sec_chi_leaflet.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