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中國文化KOL駕到!

2016.09.01
15939 15939

文化領袖 傳統意見教做人

 

有一群人,他們胸懷大志與理論,發表文章、講學,希望能影響更多人。在網絡上,我們稱之為「意見領袖」(KOL,Key Opinion Leader);而在古代中國,同樣有一群先哲以道理教化世人──儒家孔孟、道家老莊,不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意見領袖嗎?他們的影響力,還延續到今天呢!只要好好掌握這些「文化領袖」的「意見」,不但能頂天立地做人,更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品德修養 從個人做起

       孔子這樣說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他強調修養自身,以成為仁德之人為目標,亦推崇仁者:「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

●孔子由「仁」的中心展開,認為修養與別人相處之道息息相關,故此衍生出「忠」、「恕」之道這種對待自己和別人的態度:「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衞靈公》

從修己、處事,乃至待人,都本着「恭」、「敬」、「忠」,盡己和推己,就是孔子主張行仁德的中心思想。

 

      孟子這樣說

●孔子的學說影響了孟子, 孟子將「仁」的思想擴充成「四善端」說,認為善端是人本有之,是仁、義、禮、智的源頭,修身則是將四善端擴充:「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

 

人際關係 推己及人成「五倫」

      孔子這樣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

●「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

孔子提出正名,由推己及人的論說演變成「五倫」的雛形,而孟子深受孔子學說影響,從孔子的理念正式將人際關係發展確立成儒家常說的「五倫」。

 

      孟子這樣說

●孟子說的「五倫」指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包含了基本的人際關係:「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

 

做好自己 影響他人

儒家思想強調個人德行,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既要有上文提及的仁和四善端各種美德,更要由內而外,一步步影響身邊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五倫),推而廣之,及至家庭、社會、國家,以此追求長治久安。

社會紛亂,我們在苛責他人之先,有沒有反思自己,有否堅持道德?舉例見到同學不小心跌倒,你會視而不見還是上前幫忙?平凡小事能顯示一個人有沒有惻隱之心,而在大是大非前,例如同學作弊、偷竊,更要以是非之心明辨對錯。孔孟提倡的品德追求,彰顯人性良善,即使過了幾千年,他們的做人哲學仍然適用於現代社會。

 

文憑試考文化概念 應用今日社會

君子擇善固執,好品德不但幫你做個好人,更能幫助同學應付中文科四份考卷。任教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中文科的嚴聯昆老師表示,就閱讀卷而言:「文言文本身來自先秦作品,儒家思想深深影響後世,往後的文人皆受儒學薰陶,不少文言篇章都有應用儒家概念。」

嚴聯昆還指出儒家修身、向善的觀念不止散見於文言篇章,甚至連白話文亦有滲入。中國文化一脈相承,即使語體不一,白話文並沒有與古代割裂,「例如二○一一年會考中文科卷一就曾出過魯迅〈二十四孝圖〉,要求考生熟知儒家文化中『孝』的論說,並結合現代社會,批判這種古代概念在現今是否可行等等。」

嚴聯昆還提醒,寫作卷和說話卷雖然沒有明確引用文言文,但回答題目時,都要求考生適時運用儒家思想作答,過往公開試亦曾出過不少寫作題或說話題內容均涉及品德修養、親情、友情、四善端等等。如答題時能就自身經驗,結合文化概念來回應,更勝沒有運用文化概念的考生。至於綜合卷的聆聽部分,亦有結合中國傳統思想,可謂全方位包攬。

 

禮儀之邦 社會規範由心出發

 

以為孔孟老莊只教如何修身、與人相處就完?少年你太年輕了。諸子百家思考人生,少不免考慮到管理社會的理想藍圖,後世君主就偏愛採用以下兩位「文化領袖」的思想。

 

禮樂教化 倫理規範

      孔子這樣說

●孔子的「禮」是相當實用和入世的,使社會按部就班,充滿秩序。在他眼中,禮就等於節制:「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

●孔子認為禮不是浪費鋪張,而是真情流露:「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

 

無為而治 亂世的另一個出口

      老子這樣說

●當戰禍頻繁、百廢待興之際,人民須要休養生息,此時,道家「文化領袖」老子的「無為而治」主張就派上用場:「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

 

禮不死板

儒家思想講求「禮」,小至個人禮貌修養,大至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無不與「禮」有關,我們就經常聽到「禮多人不怪」。整個社會的禮樂教化,甚至文字音樂薰陶,儒家都在強調日常生活中所奉行踐履的行為儀式與規範。

儒家這種倫理學上對人的規範,看似十分嚴苛和繁複,但嚴聯昆老師卻表示儒家「文化領袖」的觀點不如大家想像般難以理解;相反,儒家講禮,實際上「並非盲目追求各種儀式,儒家表面上各種規範,其實都在強調人們由心出發。」

 

掌握文化意見核心

嚴聯昆提醒同學,考試題目涉及與「禮」相關的內容時,了解儒家文化「由心出發」的深層思想,對作答大有幫助。例如祭祀先人須要準備各種祭品,現代人往往嫌儀式麻煩而捨棄,甚至出現網上祭祀,不論同意或反對,答題時若提及儒家由心出發,強調孝敬先人的心意,分數肯定比其他同學高。以此類推,道家無為而治,不是指完全放任不管,而是人人自理妥當,何須再加規管。同學切忌死讀,要了解學說背後的理念,才能掌握各位「文化領袖」的想法,輕鬆應試及應用於生活呢!

 

宇宙之大 萬物有道

 

人生在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幾乎都包攬齊全。咦,怎麼老是差一點點?啊,原來還有宇宙觀未有講及呢!另一位道家「文化領袖」莊子經常「神遊太虛」,跟我們談宇宙。

 

天人合一 萬物與我齊一

      莊子這樣說

●莊子表達「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莊子.齊物論》

「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莊子.天地》

●莊子還有莊周夢蝶、鼓盆而歌等故事,談論物我、生死話題。

 

宏觀看萬物 撫慰心靈

莊子對天地萬物的看法可謂非常獨特,他認為,從相對的角度而言,事物固然存在差異,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萬物與我的界限消除,就不再存有差異,精神便與宇宙合而為一,這就是「齊物」。他認為「道」就是宇宙的本體,天地間所有東西都是源於「道」。能夠在「道」之中做到齊物,就達到最高的境界了。由此引申出莊子許多超然物外的哲理,逍遙、無待等,這些觀念不僅是環境保育,更高一個層次,是豁然開朗、感悟宇宙的處世哲理,亦可以說是面對壓力、困難時的一種心靈信仰,在不知如何立身處世時能參考的價值觀。

 

儒家為主 墨道法為輔

中國文化經歷二千多年,集百家之大成,漸漸融合成一套兼容並蓄的體系。嚴聯昆老師最後給各位同學一個貼士:中國文化以儒家為主,墨、道、法為輔,考試出題多用其餘三家思想與儒家比較,例如公開試二○一○年閱讀卷出過《列子.說符》、二○一二年閱讀卷出過《韓非子.五蠹》等,其實都希望考生結合儒家概念比較作答。故此各位同學須要熟習儒家文化概念,並略讀其他學派思想的概況,建議可先閱讀《論語》、《孟子》導讀等書籍,對中國文化概念有基本認識。

 

延伸閱讀

《孟子.告子上》(節錄)

告子曰:「性猶湍①水也,決②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④而躍之,可使過顙⑤;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荀子.性惡》(節錄)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韓非子.備內》(節錄)

且萬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適子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

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⑥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黨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則勢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於利己死者。

 

解字詞

①湍

讀音:teon1,音同「啍」。

意思:急流

 

②決

意思:開通水道,導引水流

 

③信

意思:誠然

 

④搏

意思:拍擊

 

⑤顙

讀音:song2,音同「爽」。

意思:額

 

⑥棺

意思:棺材

 

小練習

1. 試判斷以下句子是否正確:

a.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        是 /否

b. 荀子認為人性本善。        是 /否

c. 韓非子認為人性本惡。       是 /否

 

2. 試根據文意將以下文句譯成白話文。

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3. 荀子認為人性之所以有善的一面,原因何在?

                          

                                                

 

4. 韓非子舉出「匠人成棺」的例子想說明甚麼?

                          

                                        

 

答案

1. a. 是  

  b. 否  

    c. 否

2. 人性好比急流的水,在東方開了決口便向東流,在西方開了決口便向西流。

3.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而人之所以有善的一面,因為那只是後天人為的善。

4. 韓非子舉出「匠人成棺」的例子,指匠人製作棺材,希望別人早點死,不是因為他黑心,只是想多賣棺材換得多些錢而已,韓非子借這個例子說明人性好利的觀點。

 

*教材練習,助你提升應試能力,訂閱《S-file》全綫學生報,專享更多優惠,請即瀏覽訂閱詳情:
http://stedu.stheadline.com/subscribe/intro_files/subscribe_info2016/sec_chi_leaflet.pdf

 

文:周怡玲、柯穎霖 插圖:小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