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全球化下 人人微可足道

2016.09.01
15924 15924

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在網絡全球化的年代,微小的個體被賦予的權力卻愈來愈多。當你在社交平台上讚好,或在網上分享即時訊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背後卻成就驚人力量──新的資訊傳遞方式,事實上,這方式已悄悄衝擊着傳統媒體,削弱他們過去享有的資訊傳遞權。這種微小的個體力量,正是「微權力」。一如臉書執行長朱克伯格說︰「人們擁有更多權力是一種趨勢。」

從公民運動、眾籌熱潮,到臉書、網媒的興起等等,都是一種微權力的展現。微權力的崛起,改變世界;然而,改變又是否一定更美好?

全球化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全球化在經濟及文化方面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產生的影響是相同抑或相異?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微權力(micro-powers)是指微小的個體或社群力量。過去,權力總是掌握在有財有勢的巨頭手上,比如高官政要、名人富豪,或其他具影響力的大型機構。相較之下,個體的力量根本難以歸入掌權一方;因為個體力量微小,缺乏規模、協調、資源或知名度,影響無足輕重。然而,這看似穩固的懸殊局面,近年卻出現變化︰無權無勢的個人變得更有權力;反而有權有勢的人士,卻愈來愈難行使權力。

權力變化 現象觀察

這種權力的變化, 正是美國《外交季刊》前總編輯摩爾希斯.奈姆(Moisés Naím)的觀察所得。奈姆認為,現時權力正由精英領袖轉移到普通人手上;分散的「微權力」迅速在全球崛起,這股新興力量,甚至足以牽制傳統巨大的權力。如
今,全球很多領域裏的權力都在變化中,如各地此起彼落的公民運動、工潮訴求、眾籌熱潮帶動的共享經濟,乃至臉書等新媒體的冒起等現象,都是微權力的展現,有些更因此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與創新。

媒體層面︰新媒體

社交平台和網上媒體對傳統媒體行業的衝擊,近年愈來愈明顯。自二千年起,美國的報章業總體收入萎縮了43%;不少異軍突起的網媒顯示出強勁的競爭力,甚至超過原有的行業巨頭,例如曾被主流媒體看不起的《赫芬頓郵報》,他們的社交網站訂閱人數已是《華盛頓郵報》的兩倍,並於二○一二年首度獲得普立茲新聞獎。傳統報刊的廣告收入,如今正被臉書、谷歌、雅虎及其他網上媒體
「蠶食」;近期受廣告商熱捧的「毛記電視」,成立短短一年,已被業界視為「影響力大的高效率廣告媒體」。
長期以來,傳統媒體身兼資訊傳遞和主導議題的角色,大眾是被動接收資訊的一方,但新媒體的興起,正正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專業主義壁壘」,傳統媒體的資訊傳遞權,被眾多聚集在新媒體背後的微權力──網民所分薄。通過臉書、推特、微博等社交網站,人人都能轉載,或成為「公民記者」,發布即時資訊。新媒體的出現,令人人都可能成為被關注的自媒體;微力量正逐漸改變了傳統媒體生態。

經濟層面︰眾籌模式

商業社會競爭激烈,市場多由大公司分佔,擁有愈多資源和財力的企業,愈有能力排除競爭對手,佔據整個行業的主導或壟斷地位。理論上,擁有愈少資源的競爭者,愈難進入市場;但眾籌平台的出現,卻撼動了過往傳統的經營模式,令一些創新,但無法獲得傳統投資者提供資金實踐的創意計畫,通過公眾集資而得到實行。
如今眾籌模式帶動的,不但是共享經濟潮,還鼓勵了個體發揮改變社會的力量,通過網上集資,推動慈善、社區建設、完善社會發展等理想化項目。近期如歌手何韻詩的「集體獨家贊助」演唱會、歌手林一峰的個人唱片、周國賢的紀錄片首映會,以及獨立新聞通訊傳真社等等,都是由公眾集資而成功啟動的項目。最近紐西蘭有環保人士發起眾籌,成功買下沙灘,體現出微權力的實質力量。去年,全球網上集資的金額就高達160億美元。

政治層面︰公民運動

微權力近年在全球各地遍地開花,較遠的可數算六年前突尼西亞爆發的茉莉花革命,以及其後掀起中東地區多場的顏色革命,乃至美國的佔領華爾街事件;近如兩年前在台灣出現的太陽花學運和香港的雨傘運動,都是微權力挑戰強權的實踐。
公民運動是近年政治上不可忽視的微力量,有別於過去的社會運動,近年在各地發生的大型公民運動,實際上非由單一的領導者主導,而是傾向由民眾自發組織參與,並經網絡互通訊息而聚集力量;運動過程中,激發起民眾的政治覺醒,從而形成更大的微力量,促成重大的權力轉移。

微權力崛起 三大因由

從以上例子可見,微權力無處不在。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微力量可以對抗強權、可以拓展新市場、可以躍升為行業的先導者,主導未來發展。乍看來,網絡正是近年微權力冒起的原因,但摩爾希斯.奈姆告訴大家,網絡不過是工具,真正促使微權力崛起,令個人擁有更多權力的原因,是3M革命︰

1. 增長革命(More Revolution)
我們身處一個不斷增長的世界,隨着社會發展,無論是人口和資源,或人們的教育程度、中產階級的數量等等,都急遽增加;當資訊愈多、人群數目愈大,掌權者管理和控制人群的成本便愈高,傳統精英要有效管控一切愈益困難,與此同時,大眾具備的能力(如教育程度)亦提升。
2. 遷移革命(Mobility Revolution)
隨着交通和資訊科技網絡發展,全球化造就了人和資訊的流動更加自由,不受邊境國界的限制。
3. 心態革命(Mentality Revolution)
基於以上兩項革命,令個人可掌握的資訊和資源增加,繼而對生活的期望提高,令大眾在心態上有所轉變;生活不止求溫飽,而是對於個人目標和未來的追求都有所成長,因而造就微權力的出現。

微權力 有危有機

微權力在各個領域相繼興起,一方面為世界帶來了美好的改變,但另一方面亦衍生了問題和危機,值得思考︰

‧ 改變社會︰微力量挑戰強權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社會的不公義情況,令弱勢群體有更多發聲和參與社會變革的機會,令小群體的價值得到最大化的彰顯,過程中可以鼓勵愈來愈多個體或小群體參與其中,發揮改變社會的力量。
‧ 制衡權力︰掌權者的權力愈大,愈容易出現權力腐化,例如暴政、商業式壟斷等等;微權力可以成為新的制衡力量,限制大玩家的操控。
‧ 管治癱瘓︰當微權力的制衡力量被濫用,便會出現以拖延、否決、牽制、干擾等形式癱瘓政府管治、挑戰現有制度和秩序的情況,損害社會整體的穩定和安全。
‧ 市場不穩︰市場的領導企業在微力量衝擊下,易被新進者擊倒。當市場最後只有小規模的參與者進進出出,而競爭者很快又被新進者擊倒,整體經濟市場便會缺乏穩定性,不利長遠發展。

相關概念

賦權 Empowerment

賦權,是賦予權力的意思。指增加個人對環境的控制,幫助處於弱勢、缺乏權力,或被其他權勢所壓制的族群,能夠通過學習、參與、合作的過程或機制,從中獲得掌控和自己切身相關事務的力量,擺脫任由環境擺布而無力改變的處境。通過參與和集體合作的力量,讓缺乏權力的群體發聲,從而獲得改變的權力。賦權的過程可以激發群體自我的認同、凝聚能力,而不是依賴外部的協助力量。

相關辭彙

‧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 公民社會 Civil society
‧ 公民抗命 Civil disobedience
‧ 表達自由 Freedom of expression
‧ 創新 Innovation
‧ 壟斷 Monopoly

Mind Map          微權力崛起的原因和影響

 

 

相關新聞事件簿

公民運動
‧ 茉莉花革命︰2010年12月,突尼西亞民眾遊行示威,迫使總統班.阿里下台。示威者通過互聯網、臉書、推特和電郵號召人民加入。
‧ 佔領華爾街︰2011年9月︰上千名示威者響應網上號召,佔領華爾街,抗議金融機構無節制的貪婪和監管當局的放縱;佔領運動其後蔓延至美國其他城市,世界各地亦相繼響應,各自向當地政府爭取不同訴求。
‧ 太陽花學運︰2014年3月18日,台灣的大學生和公民團體為反對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發起佔領立法院行動,其後演變成民眾自發的街頭佔領。
‧ 雨傘運動︰2014年9月,香港不少市民為爭取真普選,自發佔據多個主要幹道,展開長達七十九天的公民抗命行動。
眾籌
‧ 關注無家者︰英國倫敦有無家者組織Cafe Art發起眾籌,鼓勵無家者拍攝,並將優異作品製成2017年曆發售。
‧ 關注保育︰2016年7月,紐西蘭兩名環保人士為保留南島一片原始沙灘,在網上發起眾籌,獲得四萬人捐款共230萬紐西蘭元,成功買下沙灘,阻止富豪入主。沙灘最後獲納入國家公園,開放給全民使用。
‧ 演唱會贊助︰何韻詩為個人演唱會發起「集體獨家贊助」,在臉書呼籲中小企認購每個15,000元的贊助單位,獲得超過230個贊助單位支持。
‧ 新聞網站︰香港首個英文網上媒體Hong Kong Free Press通過網上集資,於兩日內籌得十五萬港元成立;資深傳媒人吳曉東成功籌集三百萬元,成立新聞通訊社FactWire。
‧未來增長︰世界銀行預測,2025年全球眾籌的總集資金額將突破960億美元。
新媒體
‧ 政府拒網媒採訪︰2014年,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連同七個本地網絡媒體,抗議政府新聞處限制網絡媒體採訪。
‧ 毛記電視︰2015年5月,由本地雜誌《100毛》主理的「毛記電視」開台,短短一年已在臉書累積追隨者超過49萬。
‧ 公民記者風波︰台灣公民記者洪素珠在社交媒體發布一段歧視和辱罵「榮民」的影片,引起社會撻伐之聲。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大家都知道,何韻詩辦演唱會一定會遇到很多難處,無論是尋找場地或贊助商都容易遇到阻撓。現時她用了眾籌的方法,她就可以發揮出歌迷的力量,集合各家贊助她的小商戶而來的金額,相信不會少於一家大商戶會贊助的金額。而更重要的,是小商戶終於有大明星去當他們的代言人,而且還有超乎合理價錢的門票回贈,真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這對於其他香港的音樂人來說,可以說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開演唱會可行方案。
以往有很多歌手雖然擁有自己的粉絲群,但都未必會受到演唱會籌辦商或老闆的青睞而肯出錢合作做這門生意。但現時藉着網絡力量,要開演唱會就變得容易得多。
所以,何韻詩這次演唱會的成功,可以說是開出一條新路給其他歌手,讓大家可以大膽地踏出一步去做自己想做的音樂。
還有,以往小商戶總是不知道如何去接觸演唱會籌辦商以作贊助,又或者會因為贊助金額不夠多或名氣不夠大而被拒於門外。但現時這個集腋成裘的方法,讓大明星可得到各家小商戶支持,小商戶又能受惠於大明星並能展示自己所支持的精神,這絕對是最划算的公關行動!籌辦上得到成功,演出成功亦不遠矣。          摘自2016年8月13日《星島日報》E4版專欄文章「何韻詩開出演唱會新路」

思考題

1. 何韻詩演唱會的贊助形式,和過往的做法有何不同? (3分)

2. 眾籌形式的演唱會如何體現出微權力? (6分)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表及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圖表     臉書等社群媒體成年輕人新聞來源

資料

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發表2016年「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此項研究遍及26國、5萬人。統計顯示,8成民眾從網路(包含社群媒體)獲取新聞,高達51%的民眾以社群媒體平台作為獲取新聞的管道。18-24歲的民眾中,更有高達68%仰賴社群媒體平台獲取新聞,
仰賴新聞出版品者僅31%。
此項報告指出,臉書在傳遞網路新聞所佔據的角色吃重,共有44%的受訪者將臉書作為新聞來源,19%民眾依賴YouTube,10%使用推特(Twitter)。報告指出,即便民眾擔心會錯過重要資訊或者具挑戰性的觀點,仍有36%的民眾依賴於社群媒體的演算法為他們挑選新聞,30%民眾則依賴編輯或記者挑選新聞。 

                                                   資料來源︰新頭殼newtalk網站 2016年6月15日 《調查︰社群媒體成年輕人主要新聞來源》

思考題

1. 年輕人主要通過甚麼途徑獲取新聞資訊?這途徑對新聞資訊的接收有何影響? (5分)

2. 就你在題1所指的影響,你認為這現象會持續嗎?何以見得?你對這未來趨勢有何看法? (8分)

建議答題方向

資料回應題

1. 以眾籌形式尋找眾多小商戶共同贊助,有別於過往只向個別大籌辦商或老闆尋求獨家贊助。
2. 以往縱使歌手擁有自己的支持者,但籌辦演唱會的資金,仍要依賴大贊助商提供,演唱會才可順利舉行。眾籌形式則打破過往的依存關係,贊助的權力由大企業分散到眾多小商戶手上,令演唱會繞過傳統方式,得以成功籌辦。另一方面,微權力還體現在歌手的支持者身上,小商戶因眾籌而提升了知名度,被歌迷所認識及給予支持,從而獲得益處。

延伸回應題

1. 七成年輕人仰賴臉書等社交媒體平台獲取新聞資訊,只有三成人仰賴新聞出版品。仰賴社交平台接收的新聞資訊並不全面,因為社交平台會以演算法,根據用戶的網上閱讀習慣挑選新聞,有可能因而錯過重要資訊,用戶將更少機會看到跟自己閱讀興趣不相符的新聞,例如是政見立場不同的報道等等,令新聞資訊的接觸面變得愈來愈狹窄,影響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2. 同學可自由作答。 (提示︰先簡述年輕人偏好以社交平台接受新聞資訊的理由,未來這些理由會否仍然存在?對於趨勢的看法,比較理想的作答是先分析趨勢對傳媒業的影響,例如︰網上的免費新聞資訊在質和量上和傳統新聞媒體有何不同?對年輕讀者又有何影響?最後再依據分析作出對趨勢的評價)

*教材練習,助你提升應試能力,訂閱《S-file》全綫學生報,專享更多優惠,請即瀏覽訂閱詳情:
http://stedu.stheadline.com/subscribe/intro_files/subscribe_info2016/sec_chi_leaflet.pdf

 

 

 

 

黃鳳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