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買
2016.05.31「爆買」是個新詞。2015年下半年,日語誕生了「爆買」一詞,並迅速走紅,在網絡世界裏廣為流通。在日本,2015年十大流行語,居於榜首的就是「爆買」。
《人民日報》報道說,2015年,內地民眾出境遊突破1.2億,走出國門的人數與購買力連續3年蟬聯世界第一,光是赴日的遊客,人均購物超過17萬日圓(折合人民幣8,900元)。這樣的消費能力與人文景觀,用「爆買」來形容,確實是很貼切的。「爆」字在漢語和日語中都有「突然、猛烈」的意思,比如漢語詞語:爆出、爆發、爆笑。
國人赴日都買些甚麼?電器、首飾、手表、藥品、化妝品成為最受青睞的商品。單反相機、蘋果電腦、耳機、遊戲機、潮鞋等都是他們的採購任務,乃至電飯煲、馬桶墊、嬰幼兒產品等,都是搶購的目標。可見,日語的「爆買」相當貼地,預期,今後增訂的《現代漢語詞典》將會收錄「爆買」這個新詞。
高消費能力的遊客
買、賣的「買」,指用錢換進東西,跟「賣」相對。買(mǎi)和賣(mài),讀音不同,意義不同,所構成的詞也有對立關係:
買點(消費者購買商品時所看重的優點) |
賣點(商品能喚起購買欲望的特點) |
買方(貿易中買進的一方) |
賣方(貿易中出售的一方) |
買價(買進商品等的價錢) |
賣價(賣出商品等的價錢) |
買主(購買商品的人) |
賣主(出售商品的人) |
「買賣」(mǎimai輕聲),是個常用的口語詞,指稱「生意」,例如:做了一筆買賣。與「買賣」組合成三音詞也經常在言語交際中使用,舉例說:好買賣(利潤高的交易)、苦買賣(利潤微薄的生意)、拉買賣(招攬生意)、跑買賣(來往各地做生意,也作跑生意)、小買賣(規模小、成本少的生意)、做買賣(做生意)。
爆買現象不限於日本,韓國也如此。據了解,韓國也出現一個新詞「遊客」,發音就是普通話的「yóu kè」,特指中國遊客,是新聞報道中常見的用語。2016年3月27日,6,000名陸客遊韓,打破單日紀錄。走在首爾明洞街夜市,擠滿了陸客,「擠爆」了化妝品商店,售貨員見了我,都說「歡迎光臨」,普通話說得真流利!經濟發展帶動漢語學習熱潮。眼下,韓國各所高中幾乎都開設漢語(中文)作為選修科,韓國青年學生對漢語已經不陌生,有的外國語高中生還能熟練運用漢語拼音,能力比港生還要強呢。難怪宋仲基訪港時,用普通話說「大家好,我是宋仲基」,馬上拉近了人們的心理距離。人與人的交往,有了共同的語言,可以消除隔膜,這是一例。
知識窗
在語言接觸的過程中,日語詞無可避免進入了普通話,並收錄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比如:便當、刺身、定食、壽司、達人、數獨、榻榻米、天婦羅等。香港日資百貨公司做推廣優惠,慣常使用「感謝祭、激安(超便宜)、(日本)直送、割引(打折)」,港商甚至用上「大出血」。「大出血」原是醫學名詞,比喻義已經被詞典收錄,表示「不惜血本大減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