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學士入職薪低 持續進修保競爭力
2016.06.06社論導思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Mindmap
社評試寫
試從另一角度,為是日新聞題材撰寫一篇五百字社論。
建議立論方向︰
‧討論如何改善副學士薪低的問題
‧討論影響副學士競爭力不足的原因
‧探討應否取消副學士課程
社論
學專業技能 加速向上流
社會服務聯會昨日發表調查結果,顯示副學士待遇僅比高中畢業生好些少,言下之意是副學位對青年向上流的助力有限。年輕人要達到向上流的目標,單憑一個副學位不足以了心願,還要靠辦事能力,或提升專業資歷持續增值。
第1段︰社論要點
副學士對青年向上流助力有限,要提升專業資歷持續增值。
社聯的《年輕人貧窮與改善生活機會》調查研究顯示:二十至三十四歲的青年,有五成三人收入低於全港工資中位數。青年初入職工齡短,收入普遍較低是正常現象。如果大部分青年收入高於全港中位數,壯年人反而大部分收入低於中位數,那才堪憂。
關鍵在於:如何促進青年步入壯年後,薪酬能夠持續提升至中位數以上,享受到實質的生活改善。社聯的調查顯示有六分一年輕人低薪又感到無改善機會,社會宜設法為他們提供希望和機會,而他們自己也有責任去把握。
第2-3段︰新聞簡述
調查指青年初入職收入較低,要設法為他們提供希望和機會,促進壯年後薪酬持續提升至中位數以上。
副學位效能十年見真章
副學位是回歸後的新生事物,為學生提供多一條升大學的途徑,就算最後升不上大學都可以增值。不少僱主初期對副學位持有人的能力存疑,寧取傳統文憑課程畢業生。這可以解釋為甚麼公帑資助副學位及中學文憑課程畢業生的入職薪酬,比自資副學位畢業生為高。
第4段︰新聞分析(一)
指出副學士的入職薪酬低於文憑畢業生的原因,在於僱主對副學士的能力存疑。
扶貧委員會委託政府進行的《收入流動性》研究,透過報稅系統追蹤二○○一年畢業的五萬個大學和副學士學生,顯示資助副學位及文憑課程畢業生的入職薪酬中位數,屬於全港收入最低三成半群組,自資副學士更屬於最低兩成之列。
但是,經歷了十年之後,這批人的入息中位數,公帑資助者已晉升至全港收入最高三成之列,自資者亦躋身至最高三成半之列。論實際收入水平,公帑資助副學士收入仍然較高,但是自資副學士收入提升得較快,兩者差距縮窄。
第5-6段︰新聞分析(二)
指出十年後,副學位和文憑課程畢業生的收入水平差距有所縮窄。
副學士雖然向上流的速度沒有學士快,但是仍然有改善生活的機會,最重要的因素取決於踏入職場後的工作表現,而持續進修取得專業資格,又可以為自己增值加分。今天無論是大學畢業生和中學畢業生,專業技能往往是重要的晉升階梯。
助青年脫貧靠經濟增長
即使做了醫生,還要繼續應付進修專業知識。不少會計和金融從業員要考取金融分析師資格。至於為學歷較低者提升的專業技能課程,由紮鐵到肉類切割,由美術設計到程式設計,更是不一而足。只要肯努力,不愁學不到好工夫。
第7-8段︰新聞分析(三)
分析副學士向上流的機會,取決於工作表現和持續進修為自己增值加分。
當然,這一切能否派上用場,有效提升待遇,還須視乎社會經濟能否提供到足夠機會。如果像台灣經濟持續萎縮,就難怪青年入職薪酬每況愈下。
第9段︰新聞分析(四)
指出經濟狀況亦會影響上向流的機會和待遇。
本港經濟正逐步放緩,可能影響青年向上流機會,但青年仍須進修一技之長,在經濟低迷時保持競爭力,在經濟復甦時得以大展所長,一如○一年在經濟低潮時入職的世代,在其後經濟回勇的年代,享受到薪酬突飛猛進的果實。
摘自2016年5月27日《星島日報》
第10段︰總結
青年仍須進修一技之以保競爭力,待經濟復甦便可大展所長。
載自2016年6月6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