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重新上路 尋求永續之道
2015.03.11香港走進服務性行業社會久矣,食物主要靠進口;不過中國的食物安全問題愈來愈嚴重,情況令人擔憂,惟有自己食物自己種才能成為信心保證。政府發表的「新農業政策:本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多項措施,探討農業再發展的可行性。香港如要重新發展農業,是否可行?有甚麼因素須要考慮?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生活素質+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和政府,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政府去年十二月發表「新農業政策:本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諮詢文件,為期三個月,內容包括:設立農業園作為生產基地,供農民租用、成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加強對農民的支援,以及推廣休閒農場及其他教育活動。
政策吸引炒家搶農地
政府銳意發展新界東北,早令農地有價有市,提出研究打造農業園後,市場普遍預料將進一步推高農地價格。農地用來耕作並不值錢,卻吸引投資者紛紛入市,炒家開始囤地等收地。負責不少農地拍賣的拍賣行指,近期農地價格升幅超過三成,買家多數用來投資等升值,未必與農業政策有關。
新市鎮落成 農地漸荒廢
回看香港的農業發展,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隨着屯門、元朗、上水、粉嶺等新市鎮逐漸落成,愈來愈多人放棄農耕生活,農地開始減少(見下表);而內地改革開放後,大量平價蔬菜進口到香港,削弱本港農業的競爭力。時至今日,很多荒置農地或已淪為露天貨櫃場,嚴重破壞郊區的環境及土壤。
食安響警號 本地需求增
香港重推農業,有這個需求嗎?絕對有須要。二○一三年的本地農產,僅供應全港所需蔬菜的百分之二,我們吃的蔬菜,很依賴入口,當中大部分來自內地;可是內地的食物安全事故頻生,令消費者失去信心。
根據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的調查顯示,很多蔬菜樣本也殘留多種農藥,有些樣本的殘餘農藥量超出國家標準,甚至有被禁用的農藥。雖然供港蔬菜和內地自供蔬菜是兩套獨立的系統,但都是由菜場位置的當地政府監管,港府不能直接管理,保障有限。
港府欠政策欠規劃
有本地農夫指,香港從來沒有農業政策和沒有制訂農業自給率,令農地錯誤開發。外國及內地多個大城市都有制訂農業自給率,明確訂立要多少農地滿足自給率,以數據去規劃農地供應,才有利復耕,穩定農產品的供應。近年有機耕種流行,不過不少農友表示,有機農莊成本高,難經營,加上欠缺銷售渠道,香港兩年間已約有二十家農場倒閉。
政策欠目標 成效存隱憂
政府提出的政策檢討能否解決問題?有批評指,政府未有制訂具體目標,空泛提出個別措施,存在隱憂。
首先是農地錯配,現時並非不夠農地耕種,而是太多荒廢農地被破壞及囤積。其次是國際趨勢的農業發展,須保護生態多樣性、處理社區廚餘、為附近提供就業機會、承傳鄉村文化等。而政府建議的農業園,只重於生產農產品,抽空了農業在鄉郊提供的多元價值,脫離了與社區的關係。
須確保農地農用
有意見認為,政府可以規範及整合散落不同地方、較偏遠且具較高生態價值的土地,明確規劃成農地,確保農地農用,維持本地農業的穩定發展;同時於近郊地帶設立發展區回應社會及市民對房屋的需求,達致城鄉共融;甚至是改變經營模式,從以往單純農耕,轉向利用鄉郊自然風光,即結合生產、農耕體驗及鄉村文化,把農場打造成多功能的「休閒農場」,供市民閒暇時體驗農業的樂趣。
歸園田居成趨勢
檢討農業發展,香港真的有這麼多農夫嗎?據政府所言,目前僅約四千四百人從事農業工作,佔本港總勞動人口約百分之零點一一,數字上不算多,不過以假日農夫形式耕種,或選擇都市農耕的,卻成為趨勢。
事實上,有地產代理指,有不少專業人士如醫生及律師,會花四百至五百萬搞自家農莊,每逢假日就與朋友駕車前來種花,所以位於粉嶺,汽車可及的路邊萬呎農地,非常搶手。
現有逾百悠閒農莊
另外,香港現有一百多個悠閒農莊,多數是家庭式經營,吸引想種植又沒有時間每日淋水照顧的都市人,有些家庭會當作親子活動,亦有一些農場由年輕人所辦,通常是種植有機菜,他們懂得利用科技宣傳,增加銷售和送貨渠道,可以賺錢養活自己,同時希望透過親自落田,體驗自給自足的自主生活,視農業為生活一部分,除了賺錢維生,還顧及人與自然的平衡、人際關係的建立及推動社區物質循環再用,減少對環境的傷害。
都市農耕須多方配合
至於都市農耕(Urban Farming),即是將大廈天台變成農莊,在倫敦、巴黎、紐約、新加坡及東京等大城市,早已發展都市農耕。為了節省空間,東京鬧市區的一些大廈分別在天台和地下耕種,紓緩了熱島效應,不過技術上在天台耕種要面對可能滲漏和打風的風險,而政府提出的水耕種植,水耕成本高,亦不環保,受益者將會非常有限,故此都市農耕須要多方面配合。
半農半X 回歸自然
有些人則選擇「半農半X」的生活方式,即一邊務農,一邊做自己原來的工作。「半農半X」的概念最先在日本和台灣興起,讓都市人回歸自然,希望生活並非只有工作,同時發展自己的興趣。
小結:永續發展是正途
由都市回歸自然是世界趨勢,無了期的城市發展,耗盡社會資源不是上策,可是不少港人認為城市發展是唯一出路,這種城市發展的思維與世界趨勢背道而馳,新的方向應是促進城鄉共融,永續發展才是正途。
資料庫:國際土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s)
農業發展與土壤安全息息相關,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今年定為「國際土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s)。
安全健康的土壤,是糧食、燃料、纖維和醫藥的基礎;但資料顯示,全球約三成的土壤,因侵蝕、鹽化、酸化、養分枯竭和污染等原因正在退化。到了二○五○年,全球平均每人擁有的可生產土地,將會只有一九六○年的四分之一。
由於有大量生物如蚯蚓、細菌、真菌等生活在地底下,健康土壤得以永續發展,能夠維持正常的生物鏈,而土壤的吸碳能力也有助於對抗溫室效應,以及減少土地沙漠化。
相關辭彙
‧土地利用 Land use
‧可持續性 Sustainability
‧有機耕作 Organic farming
‧環境健康與安全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afety
‧生活模式 Lifestyle
‧生態系統 Ecosystem
‧城市發展 Urban development
Mind Map:香港農業發展前景
學習教材
轉型第三產業 農業新出路?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長沙灣蔬菜統營處自1970年至2010年的本地及入口蔬菜的批發量及批發價數據:
多角度思考
1.根據以上資料,試指出香港蔬菜供應的變化。(4分)
2.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本地蔬菜供應由上世紀七十年代接近八成,逐漸遞減至近年只剩3.7%,根本不足夠供應給全港市民。四十年來一直都是下跌趨勢,而且跌幅不少,每十年的跌幅達一倍或以上。反之,入口菜的市場佔有率不斷上升,從七十年代不足兩成,到近年超過九成五,可謂完全逆轉,亦可見香港差不多完全依賴入口供應,而菜價亦愈來愈貴。
2.本地菜的市場佔有率漸少而入口菜上升原因:
‧城市發展,農地減少;
‧農夫棄耕,轉而從事其他工種和行業;
‧蔬菜是必吃糧食,轉而找「外援」,此消彼長下,入口菜率自然上升;
‧上世紀七十年代內地開放改革,大量平價蔬菜進口到香港。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以往傳統農業都被歸類為第一產業(Primary production)。但隨着時代發展,農業也可以演變成為第三產業(Tertiary production),即是轉型以觀光、休閒、教育和環保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香港現行的不同行業牌照頒發制度也不利於悠閒觀光農業的發展,例如現今政策並不允許農場建成一個提供飲食和住宿條件的悠閒農場。要為農業開闢一條新的路徑,發展悠閒觀光農業,須要相關政策的支持。」
資料來源:香港有機資源中心
多角度思考
1.如果要把農業轉營為第三產業,須要甚麼條件?(4分)
2.農業演變成第三產業,你認為這個做法是否可行?(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同學須要先解釋何謂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即是服務業,旅遊業是其中之一。要把農業轉營為第三產業,須要以旅遊業角度考慮,好像加入不同的配套,如增加觀光元素,可以是愈來愈受重視的環保導賞團,另外再加體驗農耕、住宿等,即結合生產、農耕體驗及鄉村文化,變成多功能的「休閒農場」才有機會成功轉營。
2.同學須要表態,並以理據支持。
可行:近年大眾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非常認同,農業發展也可朝此方向進行,以往單一的純耕作模式,規模較小,隨時會被收地結束,加入旅遊元素,擴展規模,針對環保教育,增加普通市民對農業的認識及與社區的關係,悠閒觀光業應當可行。
不可行:加入太多不同元素,這些改變會對農民造成困擾,難以兼顧真正農耕的生產,而且遊客的喜好未必可以長久維持,到時只會變成四不像。
參考資料
網頁
‧政府就新農業政策諮詢公眾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412/29/P201412290337.htm
‧香港農業自給率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0658
‧香港本地農業發展關注組
https://www.facebook.com/localfarmhk
‧街市行情十問十答:香港為何要農業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culturepotato/posts/570453213057743
書刊
‧《香港正菜》、《有米》
作者:陳曉蕾 出版:三聯
載自2015年3月11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