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作心法大全
2016.05.20掌握題目趨勢 備戰作文無閉翳
「一張凳、一支筆、一本簿」,除了是特首的競選口號,更是作文考試的必備物品:一小時三十分鐘內,同學要安坐椅子上,挺起筆桿,在答題簿內寫出一篇上千字的文章。在文憑試中文科卷二(寫作能力)中,作文題型一向千變萬化,今年更首現填空自由題,相信日後必定再起變化。《S-file》趁着期末考試將臨,邀請對公開試作文題目非常熟悉的中文科補習名師蕭源,為大家分析題目趨勢。
填空自由題 曲筆高分計
「我在_______之中找到快樂」是今年初次出現的填空自由題,令不少人大感新鮮。蕭源解釋:「近年考評局的作文題多模仿內地試題,這類題目在內地很常見,但當中不一定涉及政治考慮,只是中國的省份多,有豐富的題型值得參考。」
要拆解這題,他建議:「有人在活動中找到快樂,有人在大自然之中找到快樂⋯⋯這些都是一些實物或場景,想保險的同學,應根據題目資訊填入類似的字詞。不過,想高分的同學則可以寫,從失敗及挫折等人生經歷中找到快樂,甚至可以曲筆寫從物質中找到快樂,諷刺時弊。」對於曲筆寫法,他舉「在網上遊戲中找到快樂」為例:「因為我們在網絡世界中,可以輕易找到魔法師及騎士等工作,又能夠享有自由,諷刺真實世界自己卻一無所有。官方(考評局)曾表示,曲筆為上品寫法。」日後這類題目仍有繼續出現的可能,文筆不俗的同學可以提前練習曲筆寫法,爭取上品。
故事寓意題 審慎要扣題
故事寓意題一般篇幅較長,蕭源把它們比喻為一篇閱讀理解。「同學宜先花時間消化題目,有信心才選答。」考生作答這些題目,一般常犯審題不慎的錯誤,「2013年女兒抹窗那題,當年大家只顧討論女兒的舉動,忽略媽媽的批評都是故事的重點,以致失分。」他再舉今年「熱鬧過後,我卻感到失落」一題為例,「同學一般只用一兩行描述『熱鬧』,然後把整篇文章的重點放在『失落』,但這樣不夠顯示題目要求的轉折部分。」考評報告常提到,審題不周是考生常見的毛病,不過同學只要多練多寫,自然謹慎明晰。
圖片資料題 資訊要備齊
2014年,考評局以「陽光與陰影」為題,配合圖片考核學生。對於圖片題,蕭源有這樣的評價:「很多同學處理圖片題時,所得資訊不夠齊全,看到『陽光與陰影』的圖片,只聯想到樂觀與悲觀、好與壞,忽略圖中主角轉身的動作。其實陽光與陰影兩者不可分割,比喻世事有好必有壞,既然我們不可能將壞處抹掉,惟有換個角度,取其好處。」他建議:「同學可以用自由行訪港為例子,深入探討其好與壞,重點在於用甚麼心態來面對。」當同學再次面對圖片題時,必定要想清楚題目的含意才下筆。
假設狂想題 將成新趨勢
蕭源估計,狂想式可能成為將來的新趨勢,「狂想式的題型在內地很常見,即是『假如生命只剩下廿四小時』的題目,這些題目寫得深入會非常感人,但內容膚淺就像個小學生。」他又認為,故事寓意式的題目會繼續出現,「因為這些題目容易將學生分類,表現不理想的就會被列為下品,同學平日宜多花工夫練習。」另外,不少考生擔心考評局每年都會以文化題目作為考核,如2015年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蕭源表示:「不一定每年都有一條文化專題,但文章能夠正確援引文化元素,絕對是上上品佳作。」
不同文體應留心 練筆預備要留神
我們平日學習作文,多由文體入手,蕭源就用三個形容詞來概括三種常見文體的要求,並分別簡述考核重點。
文體:議論文
要求:既廣且深
考核重點:
★討論的廣度與深度
所謂深度,即是深入解釋一個例子,扣緊題目。例如:2015年的「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同學可以援引愛迪生的例子,闡述他與題目的關聯。廣度就是以不同的角度思考題目,如討論減肥瘦身,同學宜從金錢、身體及人際關係等角度分析利弊。
★論點、論據、論證
論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論據就是證明論點的材料,例如前人的至理名言、民間的諺語及科學上的數據等等;論證則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包括歸納法、例證法、演繹法、類比法及對比法等。
文體:記敍文
要求:引人入勝
考核重點:
★記敍方法
常見的記敍方法有三:順敍、倒敍及插敍。順敍是按時間或事件發生的先後次序敍述;倒敍是把後面發生的事件提到前面敍述;插敍是在記敍的過程中,插入一些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
★人物描寫
記敍文當中不乏描寫人物,我們可利用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為描寫及心理描寫,把人物的外貌、說話、行為舉止及內心思想具體地展現出來。
★反思深刻難忘
記敍文必須帶出反思,但篇幅不宜太多,約佔文章兩至三成即可。所帶出的道理要予人深刻的印象,緊扣人生與文化,則可顯示考生的深度。
文體:描寫文
要求:花枝招展
考核重點:
★描寫佔大部分
描寫部分佔全文約七成;敍事部分佔三成。例如:2010年會考的「校園火警演習眾生相」,題目重點有二:校園火警演習與眾生相,主要考核學生人物描寫的能力。
★描寫手法
當我們進行描寫時,可以運用直接描寫及間接描寫。直接描寫是將主要對象直接呈現在讀者眼前;間接描寫是通過對其他人、事及物的描寫,來襯托主要對象。
★遣詞造句準確傳神
描寫文是將主要對象呈現給讀者的一種文體,評卷員會從行文遣詞中輕易分出文章高下。
小貼士
同學想練習作文,卻感到無從入手?不用擔心,以下小貼士可以幫助你在練筆前更得心應手!
1. 多練布局結構
同學平日練習時,不必把全篇文章撰寫出來,只要花一小時,寫兩至三個寫作大綱,然後給老師批改。這樣的話,就可以練習到寫文章的布局結構。
2. 練習不設時限
蕭源建議,若大家要練習寫全篇文章的話,可以不用設時限,甚至上網查考資料,擴展題目的深度與闊度。
3. 熟練不同文題
有人認為,寫作應按着自己的性格選擇合適的題材,蕭源卻不認同,「作文考試不是投稿,要用理性去選擇合適的題目,最重要的是同學能否理解題目重點。」同學至少應熟練兩種文題,考試時會更得心應手。
4. 學好文化概念
同學可從課本不同的篇章學好基本文化概念,例如十二篇範文內的〈論仁、論孝、論君子〉,說明儒家文化中,仁、孝及君子的特質等。蕭源建議,平日宜多讀其他延伸資料,補足文化養分。
小練筆
「袋穩」小貼士後,看看以下由蕭源為《S-file》讀者度身訂造的題目,大家不妨趁着考試前花時間試寫。
1. 「貧窮是青年最大的寶藏。」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
2. 假如可以回到過去。
3. 「今天經歷這件事,令我明白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試以這句話為文章起首,以「真正的學習」為題,寫作一篇文章。
延伸閱讀
〈作文就只是運用想像力嗎〉(節錄) 許迪鏘
我們說司馬遷的真實並不等同事實,但也離不開事實,所以《史記》是歷史而不是小說。我們又聽人說,小說裏的現實比歷史裏的事實更真實。同學們也許會給弄糊塗了。我們暫且放下《史記》,不再在真實和事實的概念間糾纏①,這裏引一段現代文:
甚麼是重陽?登高、鮮花、香燭、墳墓。重陽是死人的佳節,清靜的白骨在泥土下伸個懶腰,唉唷,誰擾我清夢?甚麼是偶拾?片段、映像、見聞、隨想。偶拾是死人的字句,停了呼吸,缺了脈搏,早已僵硬在辭海的亂葬崗。今天趁着重陽佳節,竟然⋯⋯唉唷,不得了了,殭屍復活了。
有沒有似曾相識②的感覺?沒有?相信沒有同學看過許鞍華執導的《男人四十》這齣電影吧。片中有幾段是關於作文的,倒頗有意思。
以上一段,是林嘉欣就〈重陽節偶拾〉這題目交給張學友的作文。作文派回來,嘉欣得了六十分,她跑到教員室質問學友,說六十分很「老套」,她寧願是四十分甚至零分。學友說她離題,因為有點創意,才給六十分,並叫她再寫。嘉欣說,自己又不登高,又不掃墓,有甚麼好寫?學友叫她運用想像力,虛構③一篇登高見聞。又說,如果會考作文所有題目你都不喜歡,怎辦?
是的,怎辦?許多同學都害怕上作文課,是不?因為一看老師出的題目,心裏就說:糟,冇得寫。於是就跟學友的建議,發揮想像,虛構一篇出來。嘉欣的那篇,其實不太離題,偶拾④嘛,就是讓你有發揮的空間,學友未免太執着⑤了。你的那篇又怎樣?哦,分數還挺高呢。但下次又怎樣,還有這運數嗎?
我們還是回到張良的故事吧。司馬遷不但如在現場,寫出張良與老人的對話,還寫出了張良的心理變化。還記得嗎,兩人初相遇,在短短的交接中,張良先是「愕然⑥」,然後是「大驚」,最後是「怪之」。太史公憑甚麼知道張良的內心感受?這就是錢鍾書說的「遙體人情⑦,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⑧度之,以揣以摩」,太史公是根據他對人情事理的深刻了解,發揮想像,寫出那不離事實的真實。是想像,卻是以對人情和事理的高度透視力為根據的。
解字詞
1糾纏
讀音:糾,gau2(九);纏,cin4(前)
意思:互相纏繞或遭人煩擾
2似曾相識
意思:形容曾經見過的人、事、物
近義詞|一面之緣、萍水相逢
反義詞|素昧平生
3虛構
讀音:構,gau3(究)、kau3(扣)
意思:憑空想像、非現實存在的人及事物
近義詞|杜撰
反義詞|紀錄
4偶拾
意思:沒有預料的得着
5執着
意思:對某一人事堅持不放
近義詞|固執、拘泥
反義詞|動搖、猶豫、躊躇
6愕然
讀音:愕,ngok6(岳)
意思:感到震驚
7遙體人情
意思: 遠距離設身處地,明白不同的人
物及感情。
8忖之
讀音:忖,cyun2(喘)
意思:推測
小練習
1. 請判斷以下句子是否正確:
a. 張學友認為,林嘉欣的〈重陽節偶拾〉有趣新穎。
是/否
b. 電影《男人四十》裏,女主角林嘉欣滿意自己獲得六十分的成績。
是/否
c. 司馬遷親耳聽見張良與老人的對話。
是/否
d. 作者建議,通過洞察人事和事理,方可寫出不離事實的真實。
是/否
2. 以下哪種不可能是〈重陽節偶拾〉的寫作文體?
○ A. 記敍抒情文
○ B. 議論說明文
○ C. 描寫記敍文
3. 試以〈重陽節偶拾〉為題,在筆記簿上擬定寫作大綱。
4. 根據文意,你認為作者同意「作文只是單靠想像力」嗎?
答案:
1. a. 是 b. 否 c. 否 d. 是
2. B
3. 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4. 作者不同意「作文只是單靠想像力」。從文章標題可見,作者使用反問方式否定論述,再舉以《男人四十》的電影情節為例,證明單靠想像可能只是運氣。他續引用錢鍾書的說話,希望讀者對人情和事理多加觀察,再發揮想像,寫出不離事實的文章,因此作者認為,作文應觀察與想像並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