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應否為環保付出經濟代價?
2016.05.06題目
我們應否為環保付出經濟代價?
資料一
位於「新界東北發展計畫」內的上水古洞和粉嶺馬適路兩個已申請「原址換地」的地段,業主要趕及年底前清場以證明業權統一,近日先後爆發收地爭議。繼古洞發生轟動全城的強拆寮屋事件,馬適路地段內的馬屎埔村,昨再有收地行動,數十名村民與聲援人士與前來收地的執達吏一度對峙,反對收地,執達吏最終無功而返。
新界東北發展首階段「原址換地」申請年底前截止,共有兩宗申請獲接納作進一步處理,包括古洞和粉嶺馬適路兩個地段,均由恒地透過其他公司持有。政府預計首階段工程於一八年展開,但要求申請人最遲於今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證明符合「換地」規定,即用地面積不少於四千平方米及統一業權,
否則申請不再獲處理,意味發展商須於今年內完成清場。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3月24日A05
資料二
香港重大基建遇到反對阻力,非自今日始,過去十多年沒有一項「順風順水」。歸根究柢,是因為社會存在一股「反發展」的思潮,成為「發展」的反作用力,今次三跑上馬,同樣要面對來勢洶洶的抗拒。據估計,若這計畫(機場第三條跑道)被阻延一年,將要多花七十億以上,屆時建造費將大大高於一千四百億元,還未計機場飽和給經濟發展帶來的損失。令人痛心的是,反對建設沒有甚麼成本,但香港卻要付出巨大代價。
摘自《星島日報》2015年3月23日A06
資料三
「還我健康,還我藍天!」廣東河源逾萬人昨天上街遊行,反對興建電廠第二期,擔心對空氣及水質造成不可挽救的污染。大批防暴警到場戒備與示威者對峙。市民抱怨說,河源電廠一期經過幾年運行,已帶來嚴重霧霾,「我們不要拿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
「火電造霧霾,生命受危害。」數千名戴着口罩的示威者昨晨十點在河源市政府周邊遊行,打出橫額,反對電廠二期上馬,集會人數一度增至逾萬人。他們炮轟地方官員只求功績,「為人民服『霧』」,質疑「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番薯」。他們 又引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金句「有權不可任性」,希望中央領導人關注事件,「鐵腕治理污染」。
摘自香港電台通識網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環保的重要性是甚麼?值得以社會經濟的代價來換取嗎?
‧ 社會發展停擺對市民的影響大,還是環境遭到破壞的影響大?
‧環保是否可以無止境凌駕社會發展?
論點參考
著名藝人 張艾嘉
大自然其實一直都愛着我們,給了我們一切生存所需資源。或許是我們得來太容易,忽視了我們應該愛護她的責任。我們破壞多少,也會得到來自大自然相應的懲罰,自然災害都是人類付出的代價。
浸大宗教及哲學系講師 陳家富博士
生活是否要如此急速,經濟發展增長要如此快,以至犧牲環境,並付上沉重代價。
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 張炳良
保育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要有持續性,好像三跑那樣,有人說「先破壞、後保育」,但實際上是「邊建設、邊保育」。當年興建赤鱲角機場時,爭議比今時興建三跑還要激烈,再如西鐵,當時也有聲音質疑無人用,但到今天回看,事實已經證明這些基建並非大白象工程。過去沒有大白象工程,至於
未來有沒有?我不敢說,但是,除非香港停滯、不發展,否則我不擔心。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為社會不應該為環保付出經濟代價。首先,保育某些未開發的地方,實際只是小部分居住在附近的市民受惠,以小部分人的利益凌駕社會大多數人的福祉,實在不明智。其次,發展若果是不必要,當然可以讓環保先行一步,然而如果發展是必要的,那只能兩害取其輕,阻礙社會發展的後果是直接而快速可見的,因此為了先解決眼前迫切的問題,實在不應因環保而要社會付出代價。
乙同學
我認為為環保而付出經濟代價是值得的。因為環保是可一不可再的事,發展了就不能回頭,現代發展對環境的傷害是不能回頭的,要先發展然後再回頭保育幾乎是不可能。其次,環境受害的影響雖然不是即時出現,但卻是長遠的,凡思考社會建設,政府絕對不能只看五年、十年,必須有更長遠的目光,否則為一時的發展透支了未來的生態,到頭來受害的還是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