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生活質素 改善勞工政策
2016.04.27
資本主義在19世紀開始興起,資本家為了提高利潤,剝削工人權益,如增加勞動時間及工作量。各國工人為了爭取基本的權益,團結起來,通過罷工運動與資本家抗爭,成為了「五一」國際勞動節的起源。過幾天就是勞動節,是各「打工仔女」的公眾假期,不過,各地工會團體組織亦藉這一日舉行遊行、示威,在工資、工時、福利、待遇等方面提出各種訴求。同學亦不妨趁此機會,從大家的不同訴求,了解香港的勞工權益,並思考勞工權益的出路。
今日香港
主題: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香港勞工權益現況
勞工權益於西方國家興起,時至今日,發展已日益完善,工作環境得到改善,但失業率長期高企;而香港的情況卻是,失業率近年長期處於較低位的3.3-3.4%,但經常被批評勞工沒有得到合適的保障,例如工作時間過長、工作壓力大等。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3年報告顯示,全港僱員的每周工時中位數是45小時,某些低技術的基層行業甚至高逾60小時,大大超出國際勞工組織建議的每周工時40小時,香港成為全球長工時地區之一,這必然會影響到港人的生活質素。
香港勞工政策
香港一直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自由主義,對市場採取「積極不干預」態度,但政府有責任保障勞工權益,確保他們得到公平合理待遇,在平衡僱員利益與僱主負擔能力的情況下,實施具體的勞工權益政策及措施。
已施行 :最低工資、男士侍產假
香港最低工資於2011年5月實施,按香港的一籃子經濟、就業數據等每兩年討論一次。現時的法定最低工資於2015年5月1日起定為港幣32.5元。不少人批評最低工資的實際作用,其一是只有約5%勞工(即15萬人)每小時工資低於32.5元,受惠人數並不多;另外是最低工資水平仍然偏低,與現實生活水平脫軌,未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質素。
另一項已實施的勞工福利是男士法定侍產假。於2015年2月27日起,合資格男僱員可享有三日八折支薪的侍產假,讓他們可照顧產後妻子及處理孩子出生後事宜。不過三日的男士侍產假是否足夠,勞資雙方仍在爭論中。
討論中 :標準工時、劃一假期、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
香港是其中一個工時最長的地區,員工每周平均工時逾五十小時。而勞工界建議每周工作44小時,所有超過規定時數的工作,都要作出補償,可以是不少於時薪1.5倍的金錢補償,或者是補假。特首梁振英在競選時承諾為標準工時立法,但標準工時委員會仍未能與勞資取得共識,只建議以「合約工時」取代「立法標準工時」。
至於公眾假與法定假劃一,早於港英政府訂立《公眾假期條例》時,規定員工每年可享十七天公眾假期,但條例只涵蓋政府、銀行、教育等行業的僱員;其他機構則只須按《僱傭條例》,給予員工每年十二天法定假期,造成所謂白領及藍領之分。根據統計處數字顯示,全港現有約85.22萬僱員每年只得十二天法定假期,若將假期劃一增至十七天,僱主只需增加0.3%勞工成本。
另一個討論中的勞工權益,就是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強積金制度在2001年正式實施,有關條例容許僱主動用強積金的供款,以支付員工的長期服務金和遣散費,避免僱主兩次繳款。但勞方則認為遣散費、長期服務金和強積金是三種獨立的勞工權益,要求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的聲音此起彼落,議案仍在爭議。
仍未討論 :集體談判權、家庭友善僱傭措施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促進集體談判公約》的定義,集體談判是僱主與勞工組織之間,就確立工作條件等進行談判,而談判結果亦具一定法律約束力;集體談判權有助保障勞工權益,是反映勞工權利的重要準則之一。然而,本港並無集體談判權或工會法保障勞方,與資方談判時的議價能力亦因而削弱,儘管民間團體一直爭取,但至今未有進展。
另一項是「家庭友善政策」,即提倡企業在維持運作的同時,須訂定及推行合理措施,容許僱員同時承擔工作和家庭責任,避免因工作而損害家庭關係,具體措施例如「五天工作制」、「設立託管服務」、「彈性上班」、「在家工作」及「哺乳友善工作間」等。而這些措施都只是鼓勵性質,且會令企業增加營運成本,暫時仍未能全面普及實踐。
勞工政策的影響層面
勞工權益看似只是社會福利的其中一環,但實情是「牽一髮動全身」,與市民生活質素、地區經濟、國際形象甚至是社會穩定息息相關,處理不當,後果可以相當嚴重,古今中外不少革命運動正正是源於勞工權益被剝削而致。但政策過分向勞工權益傾斜,又會損害資方的投資信心,影響深遠。
1.個人生活方面
相信大家都認同人最大的快樂來自與家人和朋友的相處,但長時間工作卻剝奪僱員與家人相處和休息的時間及機會,而且長期處於沉重的工作壓力下,對勞工的心理及生理都有損害,亦影響工作效率及社會和諧。早前有調查發現,本港去年的微笑指數較前一年急跌逾兩成,創下五年來新低,在受訪四十一個國家之中排尾三,反映出大部分港人對工作不滿意,故此改善勞工權益對提升生活質素很重要。
2.國際形象方面
與世界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香港工時較長,每年人均工作2,600小時,較最低的巴黎多出1,000小時,對香港的國際形象造成負面影響;若果政府只單從改善勞工權益方面考慮,例如「一刀切」立法要求各行各業實施標準工時,亦會大大增加僱主的經營成本,被批評干預市場運作,影響競爭力。
3.經濟方面
增加勞工權益對經濟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人工成本上漲,加重商人的經營壓力。而且勞工權益往往是「易加難減」,特別在外圍及本土經濟環境疲弱時,資方只好裁員甚至選擇結業。另外,所謂「羊毛出自羊身上」,企業成本上漲,難免會將部分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最終只會推高物價,工人實際收益又不見得上升,例如港府經濟顧問報告推算,本港一旦實施標準工時,可能推高通脹至最高2%。但亦有說法認為,勞工權益提升,讓僱員有更多餘暇消費及持續進修增強競爭力,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因素。
4.社會方面
勞工權益的其中一個原意是保障勞工避免不合理的剝削,從而收窄貧富懸殊。表面上,本地生產總值自回歸以來持續增長,但實際上打工仔的收入卻減退。單靠現行的最低工資等政策,並未能令在職貧窮戶脫貧。本港的貧富懸殊情況愈趨嚴重,社會凝聚了一股很大的怨氣,衍生出仇富、仇商等社會問題。
總結:
目前外圍經濟環境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加上《商品說明條例》及《競爭條例》等令營商環境更困難;另外,今年是選舉年,勞工權益必然成為不少政黨的口號,相信勞資角力更劇烈。政府必須好好把關,提供合適平台讓勞資理性討論,促成共識及雙贏局面,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相關概念: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自我規範的機制,用以監察和確保企業積極遵守法律的精神、道德標準和國際準則,鼓勵企業在進行商業活動時,應考慮到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及影響,不要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
企業社會責任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漸漸演變為一個營商現象,愈來愈多人意識到一家企業不應只着重自身的利益,企業本身亦是社會的一分子,對社會發展應該有一定承擔。另一方面,企業亦意識到正面的企業形象能夠提升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因此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討論愈來愈多,亦愈受重視。
相關辭彙
‧標準工時 Standard Working Hours
‧最低工資 Minimum Wage
‧僱傭條例 Employment Ordinace
‧生活素質 Life Quality
‧勞工市場 Labour Market
‧就業機會 Job Opportunity
‧競爭力 Competiveness
‧服務業 Service Sector
‧失業率 Unemployment Rate
‧通脹 Inflation
Mind Map:香港勞工權益
學習教材
平衡勞資權益 政府有責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六勞方退出標委會 張建宗籲回心轉意
標準工時委員會六名勞方委員,前晚經過勞工界「武林大會」議決正式退出委員會,並拒在月底展開的標準工時第二輪諮詢提交意見。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昨表示,對六名勞方退出,感到十分失望可惜,再次呼籲他們重新考慮,回心轉意,顧全大局繼續參與委員會工作。
資料來源:2016年4月17日《星島日報》A13
多角度思考
1.你認為漫畫反映了甚麼社會問題?(4分)
2.根據以上資料及個人所知,你認為政府在推行勞工權益上擔當甚麼角色?(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工時過長:香港打工仔每周平均工時逾五十小時,而且工時長問題不斷惡化,統計處最新報告顯示,2015年全港300萬打工仔的每周工時中位數為44.5小時,較2014年44.3 小時增加12分鐘。
2.政府主要充當中間人的角色,架設平台,例如設立勞工顧問委員會和標準工時委員會等組織,讓勞資雙方化解矛盾,討論出一個共識,方便政策落實推行。另外,在政策推行後,也須要定期檢討成效。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勞資企硬 工人福利難寸進
標準工時委員會昨日在六個勞方委員杯葛下開會,主席梁智鴻表示將延期提交報告。勞方爭取法定標準工時,以現時勞資雙方寸步不讓的氣氛下,恐怕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夠落實共識。這是勞資雙方代表近來就多項勞工政策僵持不下的縮影,莫說標準工時這影響深廣的大動作,即使一些輕微改善勞工福利的措施,都難以寸進。
訂立法定標準工時,超時補水,對僱主來說,涉及的成本影響,比訂立法定最低工資還要廣泛和深遠。部分商界人士覺得,無論是最低工資水平、標準工時、取消強制性公積金和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對沖等議題,在勞資雙方代表的談判中,近年勞方代表步步進迫,寸土必爭,政府則稍為向勞方傾斜。
這些商界中人認為,未來經濟和營商環境可能惡化,如果不穩守陣地,稍作讓步就引來對方得寸進尺,一旦在重要議題上打開缺口,其他不利於他們的政策會不斷失守,勞工成本不斷膨脹,經營困難將愈來愈大,尤以中小企為然。故此,即使政府偏向增加勞工福利,商界都不可能處處支持政府。
資料來源:2015年12月30日《星島日報》A06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你認為在香港推行勞工權益政策時會遇上甚麼阻力及困難?(4分)
2.有意見指「政府在勞工權益的議題上稍為向勞方傾斜」,你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勞資雙方矛盾:各類型的勞工權益會增加企業營運成本,政府要花上長時間讓勞資雙方達成共識。
外圍經濟環境:推行勞工權益政策時,必須考慮外圍經濟環境,否則會嚴重打擊企業營運,造成失業、推高物價等社會問題。
政策連鎖反應:推行勞工權益政策時,也應該考慮《商品說明條例》及《競爭條例》等條例對企業的影響,避免對企業造成嚴重打擊而造成反效果。
2.
同意:政府在近年來已經積極推出各類的勞工權益政策,例如最低工資、男士侍產假期等等。另外,在引入外勞方面處處讓步,保障本地員工優先就業。
不同意:香港勞工權益仍然遠遠落後於其他發達地區,2015年全球勞工權利調查報告更把香港列為第5級的「無勞工權利保障」,而且,各項措施的商討過程亦由勞方、資方及官方參與,公平公開討論,不見得傾斜於勞方。
參考資料
網頁
‧香港僱傭條例
http://www.labour.gov.hk/tc/legislat/content2.htm
載自2016年4月27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