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童不快樂因為學業壓力?
2016.04.08題目
有調查指學童不快樂的原因來自學業壓力,你認同嗎?
資料一
童年應當快樂,但嶺南大學公布一五年「香港兒童快樂指數」,以十為滿分,僅得六點四九,是自一二年有調查以來最不快樂。研究發現八至九歲的小四學童,快樂指數跌幅最顯著,其中學業因素影響較大,學童須平均花費兩個半小時做功課,比中學生還長。學者分析指,學業壓力或成快樂指數的關鍵,學童受社會價值影響,以為學業最重要,在不堪壓力下甚至有輕生念頭。
嶺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今次第四年調查本地快樂指數,在去年十月至今年一月,收集來自九所本地小學及十四所中學,共一千一百四十六名小四至小六、中一至中三的學童及約一千五百名家長的問卷。結果發現,指數創有調查以來新低,由一四年的六點七四,下跌至去年的六點四九。當中八至九歲、十四歲或以上學童組別快樂指數,有最大跌幅,學業壓力或成快樂指數的關鍵。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3月31日A10
資料二
教育局雖然多年來強調「求學不是求分數」,但事與願違,香港學生仍然被逼朝高分數跑。昨天一項有關小五、小六學生功課量和睡眠的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香港小學生每日要趕工七樣或以上的功課,逾四成學童上課日睡眠時間不足八小時。有社工指,曾有小學生因功課壓力考慮輕生,倡學校定時檢討功課量。
兒科專科醫生林蕙芬表示,五至十二歲的兒童每日需要十至十一小時的睡眠,指睡眠不足會導致腦細胞之間的接觸變慢,會影響學童的記憶力、創意和思維。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4月4日A06
資料三
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賴子文表示,只要小朋友處於某個環境或階段上的轉變,容易感到擔心而產生壓力,最常見的,除了是學習環境轉變外,其他例如父母離異、家庭財政情況變差而導致生活模式改變、或者因跨區上學,而要遷到親友家居住等,有機會使小朋友因未能適應,看不清前景而感不安,家長須特別關注。對於近期有學童輕生,賴校長認為背後有很多原因,難以一概而論,亦未必只得單一原因,不過他提出,曾聽過一些企圖自殺的個案,有些個案中,當事主向精神科醫生求助時,才得知身體出現問題。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3月17日F01
資料四
兒童自殺率於許多國家也正在上升,只消在互聯網搜尋,不難發現兒童自殺的問題正困擾着數以十計的國家,由新加坡到英國,從內地至美國。自殺個案增加的甚至包括提供免費教育的國家,爭取優異成績的壓力遠比香港兒童為低。看來除了他們對考試成績不佳的憂慮外,還有其他的事情影響着年輕人。
牛津大學的研究學者開始想到過度使用互聯網能夠導致兒童產生挫敗感。學者發現了年輕人自殺與他們花在網上的時間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嚴重沉迷互聯網跟抑鬱或關於自殺的念頭有着關聯。這項牛津的研究更發現到年輕人使用網上論壇與自殺風險上升關係密切,其中的一項調查顯示,百分之五十九的受訪青年聲稱曾於網上搜尋自殺資訊。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3月27日D08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學童的學業壓力和快樂指數有何關係?
‧ 學童除了面對學業壓力外,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他們的快樂指數嗎?
‧學童的抗逆力足夠嗎?
論點參考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經濟學系兼任教授 何濼生
父母間關心子女學業,表露出「過分關心」,子女會感受到壓力;校長擔心被殺校,想盡辦法令學童成績變好。
廠商會中學校長 麥耀光
上一代人娛樂不多,放學後三五成群,偶爾不咬弦,亦自行想辦法解決;這一代反而缺乏社交生活,少了人生的磨煉。
自殺研究中心的牛津教授 霍頓(Keith Hawton)
互聯網通訊於促使年輕人作出自殺行為中有着潛在的角色。他們無力處理失敗及脆弱的感覺。他們深信本身異於常人。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不認同學童不快樂是來自學業壓力。首先,觀乎上一代人,他們面對的壓力更大,不少人過着有今天沒明天的生活,要兼顧父母親的角色,照顧年紀更輕的弟妹,在家打掃煮飯,甚至出外工作。生活壓力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仍然能捱過。其次,青少年自殺和快樂指數低的問題不但在香港發生,這正好反證了香港教育制度在這個問題上的影響。牛津大學的研究學者也發現過度使用互聯網能夠導致兒童產生挫敗感。年輕人自殺與他們花在網上的時間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嚴重沉迷互聯網跟抑鬱或關於自殺的念頭有着關聯。因此將學童不快樂與學業連上關係,實是見樹不見林,以偏概全。
乙同學
我認同學童不快樂的原因是來自學業壓力。首先,不同的數據和統計都指出,香港學童面對的功課壓力是近年最高,功課量和睡眠的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香港小學生每日要趕七份或以上的功課,逾四成學童上課日睡眠時間不足八小時。成年人睡眠不足也會覺得不快樂,更何況是學生?其次,不少學童都反映,最影響他們感覺的都是學業上的得失,加上家長和社會都灌輸沒有學歷人生就沒有希望的想法給他們,這跟上一代的世界和環境完全不同。上一代尚有行行出狀元的觀念,如今這樣的想法已經消失殆盡,世界變得太快,假如以上一代的標準去套於現在一代的學童身上,實是不合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