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試閱版】暢游文言文之海
2016.07.11老師教路 閱讀文言無難度
文憑試中國語文科卷一及卷二一向被視為「死亡之卷」,每年合格率約只有五成左右,文言文閱讀理解部分更令不少同學失分,人人聞之色變,生怕一旦失手與大學絕緣。我們從小學習現代漢語,文言文實在不易理解。「識識子」今日和《S-file》記者,為大家尋訪學習文言文竅門!出發~
識識子特意請來2010年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旅港開平商會中學中文科科主任鮑國鴻老師,解答各位同學在文言文閱讀理解答題上的疑難,提供應對策略,幫大家備戰考試!
識:識識子、《S-file》記者 鮑:鮑國鴻老師
識:考生一般有甚麼通病?
鮑:考生作答題目時,一般因為未能表達清楚,以致失分。假設回答寫作手法的4分題目,同學宜先答出手法,例如:(人物描寫的)襯托手法(1分)。寫出A和B兩人的言行或與兩人有關的事情(1分),然後找出A表現的特點如何襯托B的特點(2分)。以〈曹劌論戰〉為例,回答襯托手法後,便解釋魯軍與齊軍戰於長勺,一開始魯莊公就準備擊鼓進攻,曹劌阻止他,待齊人三鼓後才說可以擊鼓進攻,作者以魯莊公行事魯莽反襯曹劌處事冷靜𧫴慎。
識:可不可以抄錄原文作答?
鮑:視乎提問方式而定,若題目指明摘錄原文,同學可以抄錄作答。如果題目未有相關指示,同學宜運用撮寫技巧,利用文中詞語,再加以簡潔文字作答。
識:一小時十五分鐘的考試時間應如何分配?
鮑:沒有定律,視乎考生個人策略而定。考生可以先作答較容易得分的題目,「先取易後取難」。有些人喜歡先做文言文,認為文言字詞解釋和語譯部分較容易得分。同學須多花時間思考選擇題,不要妄下判斷,以免影響整體得分。
識:識識子還有數年才應考文憑試,現在可以如何準備十二篇範文?
鮑:十二篇指定文言文範文在中文科全卷僅佔7%,對只想及格的考生影響不大,但想爭取好成績的同學就要透徹了解。另外,同學可以通過閱讀及背誦篇章,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學習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包括通假字、古今字義和一字多義等,從中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識:如何做筆記?
鮑:做筆記的方法很難一概而論,建議同學從內容整理和手法整理這兩個角度出發。建議用圖表方式記錄文章的事件、人物性格及形象等,以加深記憶力。另外,在筆記簿上做語譯及記錄文言文的一字多義,例如「服」的名詞是衣物,動詞可以是穿着、服從或征服等。同學宜一邊聽課,一邊做筆記,令自己更專注。
卷一 文言文常見考核重點及應對策略
- 語譯
保留原句文意:特別留意反問句、被動句、疑問句;
詞句增補:例如單音節詞譯為雙音節詞,補上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
調整文句:重新排列倒裝句的次序,或者不影響語氣或文意的情況下刪去文言虛詞;
保留專有名詞:如官職、地名。 - 解釋文言字詞
記熟常用實詞和虛詞;
注意古今意思不同的字詞;
每日閱讀《歷代文言小故事》,培養文言語感。 - 文化概念
初中同學:多看歷史和中國寓言故事,例如阿濃的《老井新泉》,認識當中的文化概念;
高中同學:結合文言經典篇章、文化選修單元等,有系統地整合以往所學的文化概念。 - 中心思想
知人論世,有助理解中心思想;
從整體着眼,適當聯繫所學知識;
找出當中文化概念,如仁義、孝道等。 - 寫作手法
辨識寫作手法及技巧:如人物描寫中的直接描寫及間接描寫;
弄清楚各種寫作手法,結合文本作答:如襯托,同學宜指出相似或相反的事物(A)如何陪襯主要的事物(B)。
來!一起上文言文課
每位老師都有獨特的一套教學方式,教授文言文亦然,有的直接向學生講授篇章內容,然後鏗鏘有力地在黑板上記下重點;有的則提倡互動教學法,要求學生通過演講及討論的方式,增強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及記憶。大家跟識識子走進兩個課室,從中找出最合適自己的學習之道吧!
第一課
圖表教學法 提供清晰解說
鮑老師教授喬吉的〈水仙子.尋梅〉時,會一邊講解,一邊以圖表整理重點,逐句解釋難解字,幫助學生理解篇章(上圖左)。如「冬前冬後」是描述經歷的時間很長、「兩履霜」代表一雙鞋沾滿了霜雪,形容作者四處尋梅,不怕艱辛。尋梅的經歷和感受可以分為四部分,包括「冬前冬後……孤山上」、「冷風來何處香」、「忽相逢縞袂綃裳」及「酒醒寒驚夢……淡月昏黃」,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以嗅覺、視覺及聽覺等感官描寫來賞析,如:「冷風來何處香」一句代表詩人聞到梅花的香味、「忽相逢縞袂綃裳」,將作者那種看見梅花的激動情感表露無遺,「縞袂綃裳」本是形容穿着白衣裳的女子,清雅脫俗,此處更用作描繪梅花之美;「酒醒寒驚夢,笛悽春斷腸,淡月昏黃」表達了作者悲傷的情感,因為春天一到,梅花將會凋謝,「淡月昏黃」,借昏暗的月色營造出淒涼的場景,側面寫出作者悲傷的情感。同學可以直接將圖表摘錄,日後隨時翻開筆記簿溫故知新。
第二課
互動教學法 閱讀興趣同建立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在兩年前推行「閱我深意:文言作品師生互動閱讀教學課程研究計畫」,提倡用互動教學法教授文言文,在兩所實驗學校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及香港神託會主辦馬錦明慈善基金馬可賓紀念中學的中一課堂試行。計畫將與現今生活相關的文言作品設計成教材並上載至互聯網,以變通、禍福、誠信及忍辱負重四個品格為題,例如利用〈守株待兔〉、〈按圖索驥〉、〈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的故事,教導同學遇事變通。網上版的學生工作紙內容豐富,除了包含學習篇章及字詞解釋外,還加入思考的問題:「案件二的主角渡江時,在船上掉了一把劍,明明記下了失劍地點,為甚麼最終找不到?你可以幫我找出真相嗎?」通過趣味的提問方式,讓同學可以飾演偵探,從探究角度讀通整篇文章。
同儕討論增趣味 個人修養齊學起
除了工作紙的設計有趣外,參與計畫的老師還會要求在課堂中加入討論及分組匯報等元素,加強同學對閱讀文言作品的興趣。〈塞翁失馬〉的故事說明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壞事有可能引出好的結果。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的老師邀請中一同學討論〈塞翁失馬〉的精神如何在現今生活中體現,學生打趣地以「留堂」作為例子,解釋「留堂」看似負面,但對同學有警惕作用,被老師懲罰可能並非壞事。港大研究發現,與沒有使用教材的對照學校相比,參與計畫的學生閱讀信心普遍提升。互動學習有助同學更易理解文章,更可以通過討論來加深印象及增進修養。
「閱我深意:文言作品師生互動閱讀教學」的教材套,分為學生及教師版,有興趣可自行下載參考。
http://wlts.edb.hkedcity.net/tc/chinese/ks3/reading/br3_5_f.html
小結:
兩種教學方法各有特色,亦各有所長。老師及同學宜根據語文能力水平,調校適合的教學和學習方法,這樣才有效消除對文言文的恐懼,做到「教得舒適,學得出色」!
延伸閱讀
〈杜環小傳〉(節錄) 宋濂
杜環,字叔循。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於九江,家破,其母張氏年六十餘,哭九江城下,無所歸。有識允恭者,憐其老,告之曰:「今安慶守譚敬先,非允恭友乎?盍①往依之。彼見母,念允恭故,必不遺棄母。」母如其言,附舟請譚,譚謝不納,母大困,念允恭曾仕金陵,親戚交友或有存者,庶②萬一可冀。復哀泣從人至金陵,問一二人,無存者。因訪一元家所在,問一元今無恙否。道上人對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環存,其家直鷺洲坊中門內,有雙橘可辨識」。
母服③破衣,雨行至環家。環方對客坐,見母大驚,頗若嘗見其面者。因問曰:「母非常夫人乎?何為而至於此?」母泣告以故,環亦泣,扶就坐拜之,復呼妻子出拜。妻馬氏解衣更母濕衣,奉糜④食母,抱衾⑤寢母。母問其平生所親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環知故人無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為母訪之。苟無人事母,環雖貧,獨不能奉母乎?且環父與允恭交好如兄弟,今母貧困,不歸他人而歸環家,此二父導之也。願母無他思。」時兵後歲饑,民骨肉不相保。母見環家貧,雨止,堅欲出問他故人。環令媵女⑥從其行,至暮,果無所遇而返,坐乃定。
越十年,環為太常贊禮郎,奉詔祠會稽,還道嘉興,逢其子伯章,泣謂之曰:「太夫人在環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見。」伯章若無所聞,第曰:「吾亦知之,但道遠不能至耳。」環歸半歲,伯章來。伯章見母老,恐不能行,竟紿⑦以他事辭去,不復顧。環奉母彌謹,然母愈念伯章,疾頓加。後三年,遂卒。將死,舉手向環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願杜君生子孫咸⑧如杜君!」言終而氣絕。環具⑨棺槨殮殯之禮,買地城南鍾家山葬之。歲時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難矣!翟公之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彼非過論也,實有見於人情而云也。人當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況既死而能養其親乎?吾觀杜環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恆謂今人不逮古人⑩,不亦誣天下人哉!
(*本文為2015年中文科文憑試卷一閱讀能力其中一篇出題篇章。)
解字詞
①盍
讀音:hap6(合)
意思:何不
②庶
意思:也許
③服
意思:穿着
④糜
讀音:mei4(眉)
意思:粥
⑤衾
讀音:kam1(襟)
意思:被子
⑥媵女
讀音:媵,jing6(認)
意思:隨嫁的丫環
⑦紿
讀音:toi5(殆)
意思:欺騙
⑧咸
意思:都
⑨具
意思:準備
⑩不逮古人
意思:不及以往的人
小練習
1. 試判斷以下句子是否正確:
a. 杜環的父親跟常允恭是朋友。 是 / 否
b. 常允恭的朋友譚敬先親情招待常母。 是 / 否
c. 常伯章以道路遙遠為理由,不立刻前往探望母親。 是 / 否
d. 那時正值戰爭過後,百姓經歷饑荒,甚至連親生骨肉都難以保全。 是 / 否
e. 作者認同「今人不如古人」的說法。 是 / 否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成白話文。
苟無人事母,環雖貧,獨不能奉母乎?
3.「翟公之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彼非過論也,實有見於人情而云也。」以下哪一個選項較接近文意?
A. 君子之交淡如水
B. 人情冷暖心自知
C. 患難才能見真情
D. 義氣之交誠可貴
4. 綜觀全文,作者對杜環持甚麼看法?
答案
- a是 b.否 c.是 d.是 e.否
- 如果真沒有人侍奉您的話,我杜環雖然貧窮,難道就不能侍奉您老人家嗎?
- C
- 作者在文末感慨人到生死關頭,才可以見到朋友交情,又謂古代所稱讚的忠義烈士也比不上杜環,由此可見,他欣賞杜環是個有情有義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