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智慧城市 數算利與弊
2016.03.21近日圍棋「人機大戰」中,人工智能連番擊敗南韓棋王,令人驚嘆未來將會是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的世界。香港為了跟貼世界的步伐,十多年前已計畫將資訊科技植入教與學,讓新一代在新科技環境中成長;然而電子教學尚未全面落實之際,已有不少人擔心置身網絡覆蓋的環境下對健康帶來的影響。最近,約有三十所學校就參與了「全城褪網運動」,科技,究竟是敵是友?
公共衞生+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對公共衞生的理解+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科學與科技的發展怎樣影響人類對公共衞生的理解?
‧處於不同文化下,健康資訊、社會期望及個人信念和價值觀,如何影響人們對公共衞生的理解?
‧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怎樣受經濟、社會等因素影響?
‧通訊科技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科技產品 融入生活
科技愈來愈發達,跟你我生活息息相關,說的不是「堅離地」的太空科技,而是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產品;想一想,單是八達通的出現、智能手機的面世,已將許多以前人類認為不可能的變成可能!
科技產品改變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影響,同學不妨就這方面,從八達通和手機兩個例子去思考一下。以下舉例部分:
以上例子帶出來的影響有好有壞,值得留意的是,雖然有不良的影響,但沒有人因此對科技卻步。舉例,少見家長因為八達通會減弱子女對使用金錢的觀念而棄之不用,況且只要從小作好理財教育,就可以預防不良影響。
人工智能 人類助手
同學亦可以從最近圍棋「人機大戰」去思考,GOOGLE研發的人工智能Alphago多次擊敗南韓棋王李世石,讓世人驚嘆科技已經進步到出現懂得學習和與人類互動的人工智能;有人擔心未來人類會被人工智能控制,但大部分人都有信心,只要人類社會好好研發它的性能與用途,就能駕馭,並利用它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正如Alphago的開發者所言,人工智能只會成為人類的助手。
然而,情況真的如此簡單?隨着科技的普及,更多研究指出便利大眾生活的「用品」,潛藏風險,如看不到的電磁波,就在你我的身邊!
如果一:科技涉及到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為了社會的發展,應否包容?
現今是資訊科技的世代,靠的是強大的網絡(WiFi無綫網絡)。香港人出外去旅行,除了帶機票和護照,WiFi卡或WiFi蛋亦成為必需品,因為要隨時上網、查資料、把照片上載facebook、和親朋WhatsApp⋯⋯,就像在香港一樣方便。不過,專家說無處不在的無綫電磁波可能威脅人的健康。
吸收輻射 兒童多成人一倍
歐盟最高決策機構──歐洲理事會,早在二○一一年五月六日發表了報告,指出WiFi的電磁波對人體健康有潛在影響,要求所有歐盟會員國限制無綫電磁波的強度,並禁止校園內使用手機與無綫網絡,因為有科學家認為兒童腦部對手機輻射的吸收是成人的一倍!
智慧城市 vs 禁止WiFi
正當許多地方說要建設智慧城市(例如香港),加強WiFi網絡覆蓋與強度,西方社會有些已經採取措施防患未然,甚至避之則吉。
法國:國民議會去年已通過法案,規定三歲以下幼童入讀的幼兒園全面禁止WiFi,以及禁止手機生產商製作針對十四歲以下兒童的廣告。
美國:西部小鎮「綠岸」(Green Bank)禁止居民使用收音機、電視、手機、WiFi和微波爐等設備,入住居民必須簽署不使用無綫裝置同意書,吸引了不少被「電磁波過敏症」折磨(據聞會頭痛、緊張、失眠等)的人入住。
香港情況又如何呢?為了成為先進的城市,香港從教育開始讓學童從小接觸資訊科技(詳情請看「資料庫」),去年開始,為學校加強無綫網絡基礎設施。然而,參考歐盟的禁令,大家認為香港的中小學要不要先停一停,諗一諗?究竟中小學在教學上,對網絡的依賴可以減至甚麼程度?
如果二:科技破壞了人際關係,應否叫停?
三月十一日是第二屆的「全城褪網日」,全港約有三十所中小學響應,顯示社會上許多人也認同這運動的理念──要健康使用互聯網和社交網,不要依賴與沉迷。
「全城褪網日」請參加者放低手機一個晚上不上網,因為香港低頭族太多,大人小孩許多時都是「同枱食飯,各自上網」,夫婦、親子間的溝通時間愈來愈少,是科技破壞了人際關係嗎?你認為我們是否須要倣效歐盟的做法,為健康緣故,加上以重建人際關係為理由,限制人們使用手機等資訊科技?
小結:
數算科技的好處很容易,點出其負面影響也不難,除了直接危及生命健康,我們有足夠理由將之一刀切走外,其餘的都要深思熟慮,多角度思考,例如同學不能輕言以立法去管制人們使用網絡的時間。如何享用科技帶來的好處的同時,又能避免其壞影響?大家到Mindmap部分一齊動腦筋吧!
資料庫:香港資訊科技教育發展
香港自回歸後即展開資訊科技的教育政策,自一九九八年起,先後發放了四份資訊科技教育策略文件,由最初要求教師分期達致運用資訊科技的知識與能力,至近年由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強調學生的「數碼素養」。
為了推行更全面的資訊科技教育,增加學生的參與,當局去年推出「電子學習學校支援計畫」,先為一百所參加先導計畫的學校加強無綫網絡基礎設施,然後在今年邀請其餘九百所學校參加,但只得四成六的學校會在本學年實行。
綜觀最近的「全城褪網運動」,約有三十所中小學響應,本港教育界對教育科技化的態度似乎並非一面倒的歡迎。
相關辭彙
‧現代科技 Modern technology
‧科技產品 Technological product
‧高科技 High technology
‧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溝通網絡 Communication network
‧溝通能力 Communication skills
‧輻射 Radiation
‧健康意識 Health consciousness
Mind Map:上網愈來愈容易的影響與對策
學習教材
科技教學 重新定位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片,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根據圖片的宣傳內容,活動的目的是甚麼?(2分)
2.就你對香港社會現況的認識,你認為是甚麼因素促使這個運動的出現?(4分)
3.你認為香港人每天應該放下手機多久時間?(4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活動主張不使用電子產品上網一晚,目的是想人們利用這些時間,享受沒有網絡的好處,不要被網絡主導自己的生活。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同學可以把日常生活所見說出,例如在港鐵車廂內人人都低頭望電話⋯⋯,亦可引用調查關於經常使用手機影響健康、親子關係等等的數字。)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可引用專家的建議,如最近教育局就曾公開呼籲,希望家長放下手機,最少每日用十分鐘與子女溝通,那麼,你認為十分鐘足夠嗎?)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喬布斯不讓孩子用iPad
蘋果已故創辦人喬布斯在掌理公司期間,出了名愛打電話「指點」記者哪裏寫錯。《紐約時報》記者比爾頓回憶,他2010年底接到喬布斯痛罵他關於iPad缺點文章的電話時,發現喬布斯是個不讓孩子用iPad的「低科技老爸」。
比爾頓當時問喬布斯「你的孩子應該很愛iPad吧?」試圖轉換話題。喬布斯卻回答,「他們沒用iPad。我們限制孩子在家使用科技的程度。」他原本想像喬布斯的家裏充滿高科技:牆壁是巨型觸控螢幕、餐桌是用iPad瓷磚做的。
但喬布斯說,情況完全不是這樣。若喬布斯的孩子不用老爸打造的電子裝置,如何打發時間?《喬布斯傳》作者艾薩克森指出:「喬布斯堅持每晚在廚房長桌吃晚餐,和孩子討論書籍、歷史與各種話題。沒人會拿出iPad或電腦。」
比爾頓發現,不少科技業執行長與創投家都嚴格限制孩子盯着螢幕的時間,平日晚上完全禁用電子裝置,假日則限時開放。比爾頓說,這些父母多不允許10歲以下孩子平日使用電子裝置,假日限用iPad與智慧手機半小時至兩小時,10歲至14歲孩子平日用電腦只限家庭作業用途,14歲以上才會給智慧手機。
資料來源:《世界新聞網》12-9-2014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通過蘋果創辦人喬布斯的軼事,科技與教育有何關係?(2分)
2.承上題。這樣的教育與香港的情況有否不同?(4分)
3.學校使用iPad等智能科技教學是必須的,你多大程度認同此說法?(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科技與初中以下的教育看來是沒有關係,甚至是少年學習的障礙。
2.香港學校的教學愈來愈多和大量地使用科技,例如鋪設無綫網絡,讓教師和學生隨時隨地可以上網。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思考科技教學有何好處,亦要想一想,為何喬布斯堅持吃晚餐時,和孩子面對面討論書籍、歷史與各種話題,其好處何在?科技產品可以替代嗎?)
參考資料
網頁
‧學校施行資訊科技教育的實況
http://edb.org.hk/HKTC/download/journal/j14/A04.pdf
‧漫話英倫:喬布斯的孩子不玩i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britain_focus/2014/10/141010_britain_focus_i_children
書刊
《聽話,不要一直看手機》
作者:汪培珽 出版:愛孩子愛自己工作室
載自2016年3月21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