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象萬千
2016.03.17天文台二三事
天氣變幻莫測,上周才經歷十度低溫,不足數天又回升至二十度。天文台與市民可謂「這麼近,那麼遠」,我們對天氣狀況的掌握來自它,但對它的認識卻少之又少。曾在天文台實習,現於香港中文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中大氣象學會創辦人之一的莊啟亮Steven,在今個周末天文台官方開放日前,分享其內部不為人知的點滴。
一個十號波 喚起一個夢
想知道Steven如何走進天文台實習,首先要了解他為何對氣象有興趣。Steven說:「1999年,當時我九歲,天文台懸掛了我自出娘胎以來第一個十號風球。記得那天拉開窗簾,看到雜物在空中旋轉,街道滿目瘡痍,就像打完仗一樣,是我從未見過的景象。」前所未有的景象令他吃驚,於是他上網、問家人,想搞清楚打風是怎麼一回事,對氣象的興趣開始萌芽。
升上中學後,Steven遇上一群同是氣象迷的中學生,一同開設氣象網站,發現自己將來想向此發展,所以在大學主修物理學:「要當上天文台的科學主任,要求是物理或數學系碩士畢業,我對物理學較有興趣,所以選了物理學系。」
與全球尖子角力 脫穎而出
不少大學生都要實習或到海外交流,Steven選擇前者:「中大物理系每年都會邀請同學在網上申請實習。除了內部申請,天文台其實會在網上公開招募實習生,吸引很多學生。」Steven由申請至收到取錄通知期間,完全沒有面試,獲取錄令他喜出望外:「往年都有面試,但我等了兩個月還未有通知,心想一定玩完。直至收到電話說取錄我,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屆實習改為全球招募,因較難為海外申請者安排面試,故取錄條件只以履歷表作準。
小薯大成就 成果獲重用
實習分兩種,一是全年計畫,實習生須延遲畢業,於天文台工作一年。另一種是Steven的暑期實習,他們只須在暑假到天文台工作兩三個月。每名實習生都獲分發一個研究題目,並須於實習期內在科學主任指導下完成研究,而Steven的研究就與熱帶氣旋襲港期間,各區錄得強風或烈風的機率有關。
與Steven同期實習的有十人,他對負責降雨機率項目的實習生特別有印象:「聽說當年台長為推出降雨預報訂下明確又急進的目標,找來一位實習生與科學主任共同研發。研發完成後不久,降雨預報便在天文台的網頁上出現,令我發現我們對天文台也有貢獻。」這群「天文台小薯仔」的成果,部分公諸於世,部分則留在天文台內部作參考之用:「天文台的預報中心有很多屏幕,每個屏幕都展示着不同產品,我的強風烈風機率是其中一個。預報員在風暴襲港時會以此作參考,預測各區風力。」他坦言,實習帶來的滿足感比填在履歷上的工作經驗更令他快樂。
科學主任身兼研究
天文台的工作環境一向神秘,Steven起初也以為全部員工都在古色古香的總部天文台1883大樓」上班:「其實大部分人都在美麗華大廈的寫字樓上班,包括我在內。也有一些人在京士柏觀察站、機場氣象站上班,確保每個地方都有人駐守。」Steven指每位科學主任都要跟進數個研究項目,有人專責預報拓展,即降雨機率、天氣預測,有人則專責熱帶氣旋預測,如移動路徑、強度等。在他印象中,科學主任會定期調到不同部門工作,嘗試不同挑戰。
打風不似預期
究竟打風時,天文台是否如打仗一樣,氣氛緊張得令人喘不過氣?Steven笑言這與大眾想像有些不同:「寫字樓上班的同事基本上也是上天文台網頁看資料,與一般辦公室無異,畢竟天文台也有一些對氣象不熟悉的員工,如文員、程式員等。也有些科學主任會在吃飯時跟大家閒聊兩句,說『個風好勁』。當然,總部內的氣氛肯定截然不同。」他坦言自己經常在風暴襲港時「偷懶」,看512公里雷達圖像等內部數據:「感覺自己比其他人看得更多,好似好勁咁」,小記問他是否「偷雞」看這些數據?他立即耍手兼擰頭澄清:「我們做研究嘛,當然是光明正大看,哈哈!」
Steven在實習後發現若要走得更遠,必須鑽研數值模式,故在研究生涯上,也專門研究流體力學的數值模式。他指自己畢業後也將不忘初衷:「希望畢業後有科學主任的空缺,可以圓我這個夢。」跟實習一樣,全職職位都會在網上公開招聘。希望Steven能順利以另一身分走進天文台,再次服務市民。
●Steven對氣象素有研究,喜歡閱讀有關書籍。
天文台開放日2016
- 日期及入場時間:3月19日(六):11:30 – 16:30
3月20日(日):10:00 – 16:30 - 展覽結束時間:17:15
- 主題:更熱、更乾、更多雨.面對將來
- 地點:尖沙嘴彌敦道134A號香港天文台總部
- 詳情見香港天文台網頁:http://www.hko.gov.hk
氣象專頁 專業用心
雖然香港早有負責預報天氣的官方機構,但坊間對其預報的準確度向來有保留,加上資訊科技發達,不少氣象迷都會自設面書專頁,提供更多元化的氣象資訊,讓市民有官方以外的選擇。成立十多年仍屹立不倒、由網頁慢慢過渡至面書的香港天氣資訊中心(HKWIC),能夠一直獲網民支持,與一眾管理員的信念和合作不無關係。
過渡facebook 目標不變
成立於1999年的HKWIC是本地第一代天氣網站。當時,網頁內除載有獲香港天文台授權的資料外,亦有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日本氣象廳等不同組織的預報,補充天文台欠缺的資訊:「天文台不會就一些不在管轄範圍(北緯7至36度、東經100至140度)內的遠洋熱帶氣旋作預測,但其實早就有市民關心這些風暴的動向。」HKWIC其中一位管理員Harry解釋。另外,網頁內亦有各種自製教學資源,方便市民自學氣象知識,又設討論區讓氣象迷討論各類氣象話題,更曾舉辦氣象問答比賽、熱帶氣旋預測比賽,吸引不少氣象迷參加。
隨着社交媒體迅速發展,HKWIC亦與時並進,在數年前精簡網頁及開設專頁,方便更多人接觸氣象:「以往討論區就只有氣象迷瀏覽,但facebook可以憑Like、Share,將資訊散播給更多人,接觸面更廣。」雖然HKWIC現時主要專注於facebook專頁,但他們的目標從未改變:「雖然現在的網頁比以往簡潔,少了一些教學資源,但我們一樣會把有用資源放上facebook,希望將氣象融入網民生活,推廣氣象。」
五湖四海九人組 長處各異利分工
開設facebook專頁看似簡單,只要在facebook上按一下「建立專頁」即可,不過,要保持專頁內容質素,吸引近萬粉絲讚好追蹤絕不容易,背後全靠一群專頁管理員用心付出。HKWIC有九位來自各行各業的管理員,如Harry就從事教育,其他人在物流、資訊科技等不同界別工作,各有長處。Harry說:「我們按各人的強項分配工作,如語文能力較好的,會負責撰文,善於繪製圖像的會幫忙製作圖片等。」當然,作為一個團隊,他們一樣會討論、交流意見,務求令每篇貼文的文字、圖像完美無瑕。
儘管一眾管理員並非天文台員工,但他們對氣象都頗有研究,更有成員曾在大學期間研習氣象,Harry強調:「雖然我們是業餘,但我們一直都以最專業、最認真的態度,做好HKWIC的專頁和網頁。」為了這份堅持,他們甚至犧牲自己的私人時間,以至與家人相處的寶貴時光。
志同道合建關係 相約追風重安全
談到開辦HKWIC最愉快的事,Harry笑言莫過於認識到一眾管理員:「這裏讓我認識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雖然大家有不同背景、想法,但我們都對氣象充滿熱誠,希望能齊心做好HKWIC。因為這個信念,我們相處得十分愉快。」
每當風暴來襲,我們總會在電視看到有人特意跑到碼頭感受風力。身為氣象迷的一眾HKWIC管理員當然也不例外,他們甚至會帶同風速計,相約到戶外「追風」,親身感受風暴威力,不過,Harry強調他們以安全為大前提:「我們跟做科學實驗一樣,最注重安全,所以追風也會選擇安全的地點,量力而為。」
望提高公眾意識 勸官方謙卑大膽
Harry坦言,港人對氣象的意識不足,如某些上班族在出門前不預先看看天氣報告,甚至「連望一望個天都未必會」,最後慘變「落湯雞」。HKWIC最希望公眾能多留意天氣變化,所以一直轉發不同消息和發貼文,鼓勵網友討論:「一月強烈寒潮過後,我們發現大眾對氣象的意識比以往高,這是我們樂意看到的,也證明了HKWIC的作用。」
民間組織究竟對香港天文台有何看法?HKWIC認為天文台不斷推陳出新,提供高空氣象觀測等新服務,又願意就社會關注的氣象議題作回應,值得讚許。不過,在預測失準時應抱謙卑之心:「一月寒潮的預測誤差實在太大,不應把這種誤差只歸咎於極端天氣,而應該檢討日後如何改進。」另外,教育市民也是香港天文台的工作,HKWIC希望天文台能更大膽,將更多內部資源公開,讓公眾自行探索,體會研究氣象的趣味。
●香港天氣資訊中心其中一位管理員Harry Lau
香港天氣資訊中心HKWIC
- 網站:www.weather.com.hk
- facebook專頁:fb.com/weather.com.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