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成本高 質素打折扣
2016.03.14香港再度「揚名國際」,以不吃不喝十九年才能買樓「上車」,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第一名。置業艱難,打工仔大半生成為樓奴,樓價、租金佔收入大部分,剩餘的用於吃喝,玩樂欠奉;「生存」沒問題,但生活質素卻大打折扣。
今日香港
主題: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許多網民說,在香港工作是為了「生存」而非「生活」;許多市民辛苦工作所得,換來衣食僅夠溫飽、有瓦遮頭,談不上生活,因為不能在質素上有所要求。
聽來叫人有點悲哀,但是事實,大家只要看看貧窮人口數字,或走到基層社區看看,甚至通過報章的「麥難民」報道,就知道在香港生活有多艱難。
新加坡生活質素 亞洲第一
生活艱難,是不是香港人的主觀感受?因為不少人都說香港是個福地啊!如果你有這種想法,最好就是跳出香港,放眼世界比較一下,從相對的視角去檢視情況。以下是一些國際權威機構的調查報告:
2016年全球生活質素指數
負責機構:美世人力資源公司(Mercer)
調查方法:比較全球二百三十個城市的生活質素。按照社會、經濟、衞生、教育、住屋及環境方面評分。
報告排名:香港排名第70位。第1位是維也納。新加坡排第26位,是亞洲排名最高的城市;另外,東京排第40位、首爾排名73位,上海則排名第101位。
2016年國際樓價負擔能力調查
負責機構:Demographia
調查方法:以樓價和家庭年收入的入息比率計算,樓價在家庭年收入三倍或以下屬「可負擔」、三點一至五倍屬「難以負擔」、五點一倍或以上,則屬「極難負擔」。
報告排名:香港樓價是全球八十七個主要都會中最難負擔,連續六年排名第1,樓價平均是一般家庭每年收入的十九倍,較去年的十七倍多;第2位的澳洲雪梨是十二點二倍。
以上的排名告訴大家甚麼事?就是香港是國際大城市,在競爭力、營商環境等等的國際排名中名列前茅,但香港人的整體生活質素並不高。
是甚麼拖垮了香港的排名?相信同學都可看出端倪,答案之一就是香港的樓價和租金,即是高生活成本。
香港物價高昂 冠絕亞洲
香港樓價之高,叫人咋舌,中位數為五百五十六萬元,以一般家庭入息中位數計算,即使不吃不喝,亦要十九年才能買樓置業;這個數字反映了香港一般市民在居住上要花費大筆金錢。收入減去住屋支出之後,大家是否就能輕鬆享用餘下的收入,在衣、食和行等方面,可以講究一下生活質素呢?
香港油價 亞洲最貴
可惜,香港的生活成本之高,除了住屋,各方面亦冠絕亞洲。同學可以參考美世(Mercer)去年六月公布的「2015年環球生活成本指數」調查結果──香港是全球外派員工生活成本第二高的城市,榜首是非洲安哥拉首都羅安達。調查比較全球二百零七個城市,共二百個項目,統一以美元比較各城市的分項物價,包括每個城市的房屋、食物、交通、衣服及娛樂消遣等,以一公升無鉛汽油為例,香港售價約十五港元,屬亞洲區內最貴。
人工升幅 落後通脹
物價貴,生活成本高,而人工升幅卻遠遠追不上物價升幅。舉例,過去幾年,香港樓價每年約升一成,但打工仔人工加幅只約百分之五。早前,人力資源管理顧問機構ECA International的調查報告顯示,關於全球的加薪趨勢,香港加薪幅度在亞洲區內排尾三,假如計及通脹率,今年實際加幅只有百分之一點五。
小結:
想一想,假若十年前月薪一萬八千元的時候,可以用二十元吃一個午餐,今天人工升至二萬三千元,但到快餐店買一份午餐卻要四十元。人工升幅追不上物價上漲,你認為這情況會對社會造成甚麼影響?(同學可參考Mind Map部分)
相關概念: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
了解一處地方的情況,常常會用到「生活質素」或接觸到「生活指數」這些字眼,同學不要混淆,因為兩者有別。生活指數可以是生活質素的內容之一,但不能代表生活質素的全部。
生活質素(或生活素質),由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於一九五八年提出,以反映人在生活各方面的滿足程度;至今,全球有許多量度生活質素的指標,例如「Mercer全球生活質素指數」、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人類發展指數」等等。
衡量生活質素的標準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物價、新聞自由度、廉潔情況等等;其中物價方面會參考有關地方的消費物價指數,例如租金、生活雜貨和餐廳價格,以及本地消費力。
相關辭彙
‧生活費用 Cost of living
‧生活環境 Living environment
‧消費物價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人類整體福祉 Betterment of humankind
‧可持續發展指標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
‧目標指向 Goal oriented
‧政治影響 Political impact
‧經常支出 Recurrent expenditure
Mind Map:香港生活質素現況與影響
學習教材
街市「升級」 市民增負擔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已故本港權威投資評論家曹仁超
香港人最大的願望竟然是買樓收租,包括大學生。即使好運或者憑父蔭,25歲前儲到首期,開始供款,供到45歲為止,到時都不用想創業了。所以我經常寄語年輕人,不要讓500呎綁住你的青春。
‧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網誌《少年滋味》
讓我們的兒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吧!人生能快樂無憂的時間不多。讓他們去做個美夢吧!哪怕是不賺錢、不成名的。人生活得快樂不是比「成就」更重要嗎?用一生的努力,賠上了青春,送掉了快樂,去買一塊不到六百呎的「磚頭」,值得嗎?
資料二
網民對沈祖堯言論回應
‧宅度宅:「住都無得住仲可以求咩?」
‧毛筆小新:「唔係青年悲哀 係個社會悲哀 青年受苦」
‧阿ED:「你快樂過生活 我拼命去生存」
‧會呼吸的痛:「窮一生青春先買到樓 校長你又係咪覺得好正常?」
來源:《香港高登》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一兩段言論,說的是甚麼社會現況?(2分)
2.就你所知,「不要讓500呎綁住你的青春」、「用一生的努力,賠上了青春,送掉了快樂,去買一塊不到六百呎的『磚頭』,值得嗎?」所指的是甚麼?(4分)
3.根據資料二,網民作出的回應,想一想兩位名人作出的呼籲能夠改變大家的想法嗎?為甚麼?(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買樓已成為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人生目標,為了達成目標,會不斷追求金錢。
2.為了賺得金錢買樓達成人生目標,已經沒有時間心力去夢想或發展自己的興趣,青春就為賺錢買樓而耗盡,人生除了買樓已沒其他可能,甚至連快樂也沒有。
3.網民的回應顯示出香港人對於「買樓人生」感到無奈,他們認同兩位名人的呼籲,但也無力對抗現實,因為住屋是基本生活需要,呼籲亦難以令整個社會情況改變,相信只有從上而下的房屋政策,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延伸回應題
做街坊生意的傳統街市,不少面臨「升級」改造,細閱以下圖片及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不滿領展外判 長發街市罷市
領展管理的青衣長發街市,下月起將轉由街市包租商「建華(街市)管理有限公司」營運,負責租務及日常管理。事件惹來長發街市近百商戶大表不滿,擔心約滿後會被建華加租逼走,昨晨發起一周罷市誓師大會,圍繞街市遊行大斥領展無恥,呼籲市民支持商戶反抗領展。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16-2-2016
多角度思考
1.參考圖片,你認為在這樣的環境購物或買餸,是具有質素的生活嗎?(2分)
2.參考圖片及資料,分析事件對商販和一般市民的生活質素有何影響?(4分)
3.街市變身升級有助提升市民生活質素,你是否同意此說法?(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說出生活質素的定義)
2.菜市場環境改善,售賣貨品「高檔」了,服務「升級」了,對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好事,市民的日常生活質素有所提升,然而,「升級」的成本始終會轉嫁到商販和消費者身上,香港市民的薪金升幅卻未追得上物價升幅,這樣的「升級」對大眾來說就變得百上加斤。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市民生活質素和購買力掛鈎,社會每個階層都應該各有選擇;地區的菜市場不能只得「高檔」的選擇,政府應該考慮多興建市政街市。)
參考資料
網頁
‧Mercer 2016年全球生活質素報告
https://www.imercer.com/content/mobility/quality-ofliving-city-rankings.html
‧中大香港生活質素指數
http://www.cuhk.edu.hk/hkiaps/qol/ch/qol.html
‧最低工資對香港弱勢社群勞動力市場狀況及生活質素的影響
http://www.cpr.cuhk.edu.hk/resources/press/pdf/4f85501deee2d.pdf
載自2016年3月14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