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題
2016.03.01教育局局長遊東京,對日本的美食讚不絕口,與香港赴日交流學生分享經驗,讚揚放題「好正」、「好食」。香港也有放題,顧客隨便點,隨便吃,隨便喝,相當於自助餐的日式版,即粵語的「任食」、「任飲」。放題是日本漢字,表示「自由的」,「隨意做」。放題兩個字通常會帶動詞或名詞:食べ放題(任食)、飲み放題(任飲)、乗り放題(任搭)之類。「放題」在香港被專指為隨意飲食的方式。
「好正」「好食」
粵語的「正」有文白異讀。正確的「正」(音政)是文讀(即讀書音),「好正」的「正」(鄭的陰去聲)是白讀(即口語音)。單用「正」表示「好的」意思,加上「好」的修飾,程度有所增加,用現代流行粵語說「超正」。俗語說「正嘢」,就是好東西。老派粵語還有「正斗」(好的;真好),「冇得頂」(好極了)等俗話,十分傳神,在粵語口頭語中廣為流通。
粵語的「好食」,即普通話的「好吃」;粵語說「好味」,普通話說「味道好」,例如:阿嫲整嘅餸認真好味!(奶奶做的菜味道確實好!)喜歡吃是人之常情,吃是旅途上的重要內容。語言生活中,我們用上不少跟吃有關的語彙:酸甜苦辣鹹,形容甘甜的味道用詞最多:甘、甜、蜜、甘冽、甘美、甘甜、蜜甜、清甜、酸甜、甜膩、香甜、甘之如飴等等,疊詞還有:甜津津、甜絲絲等。與「甜」相反,「苦」的味道不是眾人所好,詞典中僅找到「苦口」(引起苦的味覺:良藥苦口利於病),「苦澀」(又苦又澀sè)這兩個詞。
「口輕」「口重」
五味俱全,感覺複雜。用於烹調,主要歸納為兩種口感:口輕、口重。口輕也就是口淡、味道清淡、寡淡、寡味,比如,水焯(chāo)白菜,有人覺得淡而無味。北京人炒菜多鹽多油,味道偏鹹,所謂「口重」,人們吃起來,感覺入味,好吃,開胃。醬爆雞丁、涮羊肉(配六必居醬料)、炸醬麵(菜碼豐富)讓北京人吃得可口,適口,甚至誇你做的菜,「合口味」,「夠味兒」,「是味兒」。「好吃」的反義詞怎麼說?「夠味兒」和「是味兒」的否定說法是甚麼?(難吃或不好吃;不夠味兒;不是味兒。)
除了「好吃」一詞,我們還可以用:可口,美味,美味可口,好香,利口(這盤糖拌西紅柿很利口;也說利嘴),爽口,鮮,鮮美等等。吃生魚片,講究就是一個「鮮」字。怕有腥味,蘸上醬油,抹上綠芥末,簡單搭配,就能提味,就能吃到魚肉的鮮味。說到綠芥末,文物收藏家馬未都先生說過一個往事,他說:「日餐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量太少,不夠吃⋯⋯無非是泡菜、湯、米飯、烤魚等等,沒甚麼新鮮的。(盤中)有這麼一小窩頭模樣的綠色食品⋯⋯日本人就是摳(kōu),綠窩頭比慈禧的黃窩頭還小。我已經很餓了,遂從容地先夾起這個我以為甜食的『綠色小窩頭』一口放入嘴中。」(結果怎麼樣?大家猜猜)馬先生總結說:「日本的調味品綠芥末就是這樣讓我深刻地領略了日本餐飲文化。」
出門旅遊,除了品嘗美食,我們還應當較深入認識當地的歷史文化,體味風土人情。遊歷四方,年事已長,我們還會深深感悟「旅行,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的道理(新井一二三)。
知識窗
形容味道,普通話有疊字形容詞,例如:酸溜溜、甜絲絲、辣酥酥、鹹津津等。粵語也有相類似的用法,像:甜耶耶(甜得發膩),酸微微(有點兒酸,微微變讀高平調)。甜耶耶一般帶貶義,酸微微則帶褒義。詞義的色彩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