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發展 從地底出發⋯⋯
2016.03.07「土地問題」近年成了香港人的口頭禪,甚麼社會現象、奇怪新聞,都被歸咎為市民沒有自己房產導致。香港地少人多的概念,都是父母輩至現在小學生的地理常識入門;特區政府想解決問題,但覓地起樓難關重重,填海不環保、郊野公園動不得、高地積變屏風樓,向左向右向上發展不容易,那麼向下挖深,建個地下城又如何?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生活素質+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今日香港,「土地問題」這四個字相信大家經常聽聞,但它的核心問題是甚麼你又是否清楚?簡單來說,就是香港高樓價的社會情況,及其引起的各種社會問題。
高樓價 衍生社會問題
根據今年一月美國顧問公司Demographia的《全球樓價負擔能力調查》結果,香港連續六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樓價之高是一般家庭每年收入的十九倍,即以每年收入中位數二十九萬三千港元的家庭計算,想買入樓價中位數五百五十多萬的單位,就要連續十九年不吃不喝才能置業。
十九年不吃不喝當然是天方夜譚,但省吃省用可以嗎?奈何香港生活指數亦高,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去年公布全球生活指數最高的城市排行榜,香港排名上升至第九位!
尋土地 解決住屋問題
生活艱難,對於剛出社會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更感沮喪,因為不容易在社會向上流,連成家立室都很困難;很多人相信這是造成近年香港社會不穩、民怨積聚的原因。
特區政府為了社會安定,早幾年已把解決香港住屋問題定為「重中之重」,二○一四年公布了長遠房屋策略,說要在十年內提供四十八萬個單位;如何成事?首要覓地起樓,政府需要物色一百五十幅,共三百公頃的土地。
地從何來?這是「土地問題」的一大問題。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早前發表的一篇「局長隨筆」,指出當局會努力規劃和開發土地,但他慨嘆在土地問題上禁區太多──填海,不容許、在現有市區中加建,不能接受、開發生態價值較低的綠化地帶,不可以;他希望社會能夠作出深思。
向下發展 建設「新市鎮」
解說至此,同學會否感到香港「土地問題」無出路?有危必有機,但機遇往往伴隨挑戰而來。早幾年社會已有聲音提出不如向下發展,即在香港建設地下城市。
土本工程拓展署曾進行「善用香港地下空間的可行性研究」和展開了「岩洞發展長遠策略」研究,例如在岩洞內建污水處理廠,以騰出現有地皮作其他發展。最近,更有提議發展一個具規模的地下城。
土木工程拓展署指出,在維多利亞公園建地下城的機會較大,十多公頃的面積深入三至四層,就共有六十公頃面積可用;預期地下城會像一個「小市鎮」,有餐飲食肆、文娛康樂和停車場等等,最快二○一九年動工,十五年後完成。
在香港建設地下城的理想願望,還要等多近廿年,遠水不能救近火,難靠它解決現時的「土地問題」,不過大家須知道,現時覓地已然困難,假如不再未雨綢繆,香港的未來發展更會受到土地供應短缺的掣肘。
外國地下城 規模龐大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地下城的可能性有多大?可以為香港造就甚麼新出路?同學可以參考外國的例子。
‧加拿大
位於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地下城,它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興建,至今每日吸納五十萬人次的人流。
五十萬人次的人流在地下城做甚麼?就像你我的日常生活一樣!因為那裏有三十多公里的行人步道、一千二百多間商鋪、近百棟建築物、逾千個住宅、逾萬個泊車位,以及設有火車站、地鐵站、酒店、大學、中學、博物館、溜冰場和圖書館等等,已成為一個具規模的超級社區。
‧美國
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的地下城(Subtropolis),其地下綜合工業設施面積達五十公頃,火車可以駛進,方便運輸貨物。這個原本只是開採地下礦石的地方,因開發新空間的經濟效益更大,轉型為地下工業邨。
‧瑞士
瑞士薩多納(Sardona)地質公園,其地底是實驗長廊,設有晶片製造廠、博物館和實驗室,沒有因地底發展而破壞了地質公園的地貌。
小結:
不少外地的地下城例子,都是叫人讚嘆的規劃設計,假如香港要這樣做,相信是解決「土地問題」的一條出路,然而成事之前,挑戰一定多,尤其是目前社會正面對不少大型工程,例如高鐵、機場三跑等的爭議,所以當局要處理的不止是向下發展的技術,還有社會對這些工程在環保、公帑運用方面的關注。
相關概念:城市規劃 Town Planning
香港覓地發展,有時只顧增加面積以供更多人居住,而漠視了整體的規劃,例如會在密麻麻的公屋四周再找個空位加建一幢,被評為見縫插針。香港人認為的理想居住地方多只側重交通方便,其實在建築學上,理想的城市規劃,有四大原則作準。
‧以人為本(People First)
以市民大眾的最大利益為首先考慮去優化環境,人人都有機會享用,例如海濱長廊。
‧創造空間的彈性(Flexibility)
有非正式的規定,容許將來有發展空間。舉例港島SOHO區,在商戶的努力下,漸漸形成獨特文化。
‧多元化(Diversity)
沒有一定的用家或對象,例如規劃留有步行街,將來就有很多可能會發生。
‧環境保育持續發展(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減少能源消耗已成社會趨勢,例如多利用太陽能發電、設單車路鼓勵少用汽車等。
相關辭彙
‧人地關係 Man-land relationship
‧土地利用 Land use
‧公共資源 Public resources
‧公眾地方 Public place
‧居住地 Habitat
‧再城市化 Reurbanisation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ind Map:香港發展地下城
學習教材
土地用途 審慎規劃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截至2014年底的香港土地用途數據,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根據圖表,描述香港的土地用途狀況。(4分)
2.根據圖表資料,你認為香港是否存在「土地問題」?(4分)
3.政府曾提出發展郊野公園用地,你是否認同?理據何在?(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香港綠化地覆蓋率有六成六,其餘不足四成土地都已發展為各樣用途,市民最關心的居住地,約佔百分之七,以商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香港都市,商業用地只佔百分之零點四,而農業用途土地則佔百分之六。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先為「土地問題」作出定義,然後按圖表資料回應)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搜集資料,城市的綠化地覆蓋率有何標準?低過某比例會有甚麼影響?從而回答是否認同,例如不可動用郊野公園用地,或可以接受發展的百分比等)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港鐵站地下街的圖片,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參考圖片或就你所知,香港的地下街情況是怎樣?(2分)
2.你認為香港的地下街應該加入甚麼元素,才能達到減少使用地面面積的目的?(4分)
3.假如香港要着力發展地下街,你認為會有何阻力?又有何解決建議?(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位於港鐵站內的通道,店鋪種類主要是供應日常生活所需的一般商店,例如便利店、涼茶鋪、西餅店、衣飾店等等。
2.生活圈內所需要的設施,好像超市、百貨、食肆、圖書館⋯⋯
3.着力發展,就是要把地下空間挖得又大又深,這樣在各方面都會遇到問題,財政上(本港社會對大型工程的爭拗)、技術上(香港市區地下結構複雜)、環保方面(開發未發展地區影響地下水位和水污染)⋯⋯這些須要取得社會的支持,所花的人力物力不菲,亦要冒着增加社會矛盾的風險。
參考資料
網頁
‧智經研究中心:發展地下城的機遇與挑戰
http://www.bauhinia.org/analyses_content.php?id=111
‧規劃署2015年年報
http://www.pland.gov.hk/pland_tc/press/publication/index.html
書刊
《善用香港地下空間可行性研究》
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
《香港長遠房屋策略和港人港地》
作者:王于漸 出版:中華書局 (香港)
載自2016年3月7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