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減碳排放 紓緩氣候變化
2016.02.25一、試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資料A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網頁
資料B 摘錄自各大報章
根據「全球碳計畫」研究評估報告,中國工業基於快速發展,從2006年起碳排放量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報告指出,造成氣候變遷的禍首,高達95%是人為因素,碳排放正是最大原因。唯一挽救方法就是全球即時啟動減排方案。 荷蘭環境評估局稱,無疑中國是今後排放量增長最快最大的國家,只要看一下中國建造了多少房屋、高速公路、汽車便知,因為水泥、鋼鐵、電解鋁、汽車是碳排放最多的行業。 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的最新共識是承諾控制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革命前升溫少於2℃,並致力爭取限制升幅在1.5℃,是史上首份獲全體一致贊成的減排協議。各國為此都設定了減排目標,例如美國承諾在2025年要較05年的水平再減排26%至28%;中國提出在2030年,國內使用非化石能達到20%,讓碳排放量在2030年封頂。 巴黎協議中發達國承諾繼續提供資金予09年成立的綠色氣候基金,於2020年前開始每年向發展國提供1,000億美元減排援助款項,並同意轉移相關技術,如研發和添置潔淨能源設備。另外,自2023年起,各國須每5年定期檢討減排方案,向聯合國提交減排的進度匯報,而這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承諾。 然而,有環保組織指出,協議不會懲罰無履行承諾的國家,難確保協議切實執行。 |
資料C
資料D
問題
初中題
(a) 描述資料A顯示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模式。 (4分)
高中題
(b)「 就減排方面,發達國家應對此負上較大責任。」你是否同意這說法?參考資料A、B及C,解釋你的答案。 (8分)
(c) 你認為巴黎氣候峰會所達成的協議能否有效紓緩氣候變化的問題?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8分)
二、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
能源科技與環境 全球化 |
關鍵概念 |
氣候公義 氣候變化會議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可持續發展 生活素質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雄心聯盟 氣候脆弱國家 氣候難民 歷史性累積排放量 人均排放量 總排放量 排放源頭 排放趨勢 碳強度 氣候基金 技術轉移 碳市場 京都議定書 潔淨能源 溫室氣體 化石能源 跨國組織 全球管治 |
相關議題/新聞 |
2015年12月法國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取得重大突破,得出各方引頸以盼,史上首份獲全體一致贊成的減排協議。 |
題型分析 |
a. 初中題:屬初階現象分析題——分析折綫圖:注意趨勢變化、比例特徵及須用數據佐證。 b. 高中題:屬進階暗比題:主要考核同學能否參考資料A、B及C,針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作對等平台有效比較。 c. 高中題: 屬進階建議/成效題——評論成效:考核同學能否首先在資料中準確理解巴黎峰會協議的內容,然後參考上述資料及學生的社會脈絡知識 |
初中題
三、作答方向參考
(a) 描述資料A顯示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模式。 (4分)
|
模式/特徵/趨勢 |
數據佐證 |
橫向分析 |
對發展國家而言,中國有持續及急速上升的趨勢,升幅亦是最快最大; 自05年至11年間,印度的排放模式亦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可見日後升幅將擴大。 德國、英國亦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惟幅度不算太大。 |
中國從01年大概3.5百萬(千公噸)上升至11年的9百萬(千公噸),升幅高達157%。印度先是維持在1百萬(千公噸)水平,自05年開始大幅上升至11年的2百萬(千公噸),升幅達1倍。
|
縱向分析 |
明顯地,中國總排放量最多,並大幅拋離其他國家排放量。 美國為排放量第二高的國家; 圖中,排放量最低的便是英國。 |
2011年,中國達9百萬(千公噸),比起第二名美國尚要多超過3.5百萬(千公噸)。 |
高中題
三、作答方向參考
(b)「 就減排方面,發達國家應對此負上較大責任。」你是否同意這說法?參考資料A、B及C,解釋你的答案。 (8分)
同意:認為發達國家較大責任 |
不同意:認為發達國不是較大責任/ 發展國較大責任 |
||
比較準則/平台 |
解釋/理據 |
比較準則/平台 |
解釋/理據 |
累積排放量/歷史排放量 |
發達國工業革命,過往經濟的高速發展,成就乃建基於以前的污染及排放量,氣候變化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全球溫室氣體的累積量過大所致,發達國家並不能推卸責任。相反,發展中國家卻在過往沒有太大的排放。如C所示,中、俄、印的累積排放量遠不及歐美。 |
總體排放量 |
參考資料A,中印是世界排放量最多的國家,其總和亦超過美德英。而全球2015年碳排放總量,達到破紀錄的370億噸,單是中國的排放量,已多過美國及歐盟的總和。在總排放量上,發展國遙遙領先發達國,故應負上更大責任。 |
人均排放量 |
發展中國家通常人口較多,技術較不成熟。2011年,中國人均排放量只有美國的34%、德國的64%左右,對中國的普通百姓很不公平。反觀,發達國家的不但總排放量高,人均排放量也高,責任較高。 |
排放趨勢 |
參考資料A,發展國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會以較快、較大的速度增加碳排放量;相反發達國已經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如資料B所示,中國正繼續工業化和城巿化,排放趨勢持續上升,責任較高。 |
排放源頭 |
發展中國家的排放原因都是為了發達國家生產貨品所致,如中國被視為世界工廠及依靠出口的國家,現成了「排碳大戶」,很大原因為發達國進行生產所致。 |
氣候公義 |
部分國家認為,自1992年簽訂《京都議定書》後,中印急速發展,不應再被定義為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須承擔更多減排責任。 |
(c) 你認為巴黎氣候峰會所達成的協議能否有效紓緩氣候變化的問題?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8分)
同意:能有效紓緩氣候變化 |
不同意:不能有效紓緩氣候變化 |
減排目標明確清晰,有一致共識,高公信力:巴黎氣候協議是史上首份獲全體一致贊成的減排協議,具體清晰。如2℃的升溫上限;美國再減排26%至28%;甚至排放最多的中國承諾讓碳排放量在2030年封頂。協議有指標性,方向性,容易制定相關的國內潔淨能源計畫,逐步減排。 |
無懲罰性,變「無牙老虎」:參考B,巴黎協議不會懲罰無履行承諾的國家,變相即使成員國未能達標或違反承諾,除了受輿論批評外,不會實施任何實際懲罰,削弱其成效。例如:加拿大曾退出《京都議定書》來逃避罰款。美國因共和黨主導國會最終否決並不承認減排協議。 |
設立監察制度,增加協議的約束力:加入具法律約束力的條文,規管各國的落實情況。參考資料B,各國須每5年定期檢討減排方案,向聯合國提交減排的進度匯報,確保成員國有按標準實行減排計畫,增加透明度及可信性。 |
各國如何具體分擔責任、援助金額,仍未有共識及定案:參考D,各國領導人只是在不斷指責其他國家應該負上更大責任,為減排貢獻更多;可見,各國領導人並不願犧牲自己國家的利益,如廉價化石燃料以發展經濟,可見巴黎協議只是表面上有成效,有共識,實際上各國都不肯為減排付出,成效不 |
資金援助、技術轉移增推行力度:氣候變化對小島嶼國家的影響尤其巨大,例如:圖瓦魯快遭海洋淹沒。參考資料B,巴黎協議規定2020年或之前發達國每年須向發展國提供1,000億美元減排資金以助氣候難民應對氣候變化。發展國亦可避免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的同時,實施有效減排;同時,減排技術的轉移,例如:核能或可再生能源,亦能有效減少碳排放。 |
潔淨能源技術轉移未必適合發展中國家:協議中部分潔淨能源技術從發達國轉移至發展國,但未必適合當地情況。例如:瑞典綠色經濟的成功因為國內有大量的林木生態天然資源和相關環保技術所賜,但中印等國可能未必適合。而核能因日本福島核危機後,多國出現大規模的反核示威,故亦難大規模採用;其他可再生能源亦存在成本效益上的重大限制,技術轉移未必有成效。 |
文:林觀勇 (樂善堂楊葛小琳中學通識科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