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緊急:寨卡病毒
2016.02.22每天新聞報道都有寨卡(Zika)病毒的消息,疫情來勢洶洶;至二月中,內地亦有兩宗確診個案,其傳播足迹絕對是全球化的一種體現。寨卡雖然肆虐全球多個地方,尤以本屆奧運主辦國巴西最為嚴重,確診逾四百宗嬰兒「小頭症」,懷疑與母親懷孕時受感染有關,不過病毒對一般人影響輕微,對全球經濟暫無大礙。然而,大眾是否遠離「重災區」就可以免疫?
公共衞生+全球化
主題:對公共衞生的理解+科學、科技與公共衞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怎樣受經濟、社會等因素影響?
‧科學與科技的發展怎樣影響人類對公共衞生的理解?
‧處於不同文化下,健康資訊、社會期望及個人信念和價值觀,如何影響人們對公共衞生的理解?
‧科學與科技能否為預防和控制疾病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
‧社會各界、政府及國際組織在維持及推動公共衞生方面會面對甚麼挑戰?
‧全球化在經濟及文化方面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農曆新年,「龍馬精神」這句祝賀語特別應節,因為全球的公共衞生正受到寨卡病毒的威脅,尤其當世界衞生組織(WHO)在月初召開緊急會議,將寨卡病毒列為「全球緊急公共衞生事件」,相信大家都意識到一場公共衞生戰「疫」已然展開。
病毒傳播 有迹可尋
寨卡病毒突然加速爆發和蔓延,通過其傳播足迹體現了全球化的影響。全球化不是好東西?人、物和資訊的全球化,影響多數是正面,但疫症的全球化,對世人卻是災難。
大家可以怎樣用全球化的角度去看是次疫情?宜先了解其傳播背景和路徑。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在非洲國家烏干達發現寨卡病毒的蹤影,輾轉三數十年才傳至太平洋一些島國,由於傳染規模不大,影響的人事不多,人們都沒多留意。
直至二○一四年,寨卡病毒傳到了南美洲,並在巴西爆發,之後瞬間世界各地都有國家發現確診個案,近的如巴西對上的北美洲,遠的如隔了個大西洋的歐洲,包括荷蘭確診有十宗、英國有五宗、意大利和葡萄牙分別有四宗,而西班牙、瑞典,及至澳洲都有病例;另一邊廂亞洲的中國,最近亦發現兩宗確診個案軍(資料截至二月中)。
交流頻繁 傳播契機
為甚麼寨卡病毒出現多年,近年才發揮「威力」?首先,專家不排除病毒在這些年間變了種,變得更厲害;此外,就是全球化的影響所致。
全球化下,人口流動和交流都十分頻密,科技發展使交通發達就更加增加了人的流動速度、密度和廣度。
就人的流動和交流全球化而言,相信同學亦能列舉例子,如把不同地方的人匯聚一起的全球活動;英國桑格研究院專家凱拉姆(Paul Kellam)曾指出,二○一四年巴西舉行世界盃,吸引數百萬球迷聚集巴西,是讓寨卡病毒得以大規模傳播的契機。
就科技發展讓寨卡病毒「全球化」的觀點,同學不妨以中國最近確診的病例說明,兩名確診患者都曾到委內瑞拉旅行。試想想,寨卡病毒一下子隨人坐飛機從地球一端飛到另一端,而患者若須途中在其他地方停留轉機,包括香港,假如此時又被蚊子叮咬,而蚊子再叮咬其他人,病毒便會迅速在其他地方爆發。
重災區巴西:非懷孕 零風險
綜觀目前寨卡病毒肆虐情況,巴西疫情最嚴重,官方估計約有一百五十萬人受到感染,但有八成人並無病徵,而懷疑是寨卡病毒導致的初生嬰兒疑似小頭症,當局就總計有逾四千名(患者會出現癲癇、語言及其他體能發展遲緩、智障、失聰及視力問題等,嚴重或會死亡)。
從以上的統計數字看,巴西的情況確實叫人擔憂,而不少人更擔心今個夏天在巴西舉行的奧運,究竟能否成事?而寄望奧運效應得來的經濟收益會否受到影響?巴西政府就說「無有怕」!因為病毒對非懷孕人士來說是「零風險」!
「零疫苗」 大增醫療福利開支
的確,寨卡病毒的影響不及伊波拉病毒可怕(世衞曾於二○一四年十一月發表報告,指伊波拉疫情爆發近一年,死亡人數逾五千人),但這是否代表人們可以掉以輕心?須知道,暫時沒有寨卡病毒的預防疫苗,假如如世衞所估計,明年全球有四百萬人染病,而病毒又與小頭症有關,那麼可預計:
‧政府的醫療開支大增;
‧照顧小頭症患者的福利開支大增;
‧社會可能面對應否墮胎的道德爭拗。
小結:
假如病毒出現變種,又大規模爆發傳播,全球各地都少不免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困擾,如人們怕受感染而減少外出活動,就會影響社會的經濟。所以必須防患未然,世衞呼籲各國協調對抗病毒,着手研發疫苗,因為專家表示,疫苗的研發如要有臨牀測試,起碼要十年時間!
研發疫苗需時亦需金錢,但當中亦有一大難題,就是孕婦一般不在臨牀測試之列,如何做到安全有效?加上病毒肆虐多在發展中國家,藥廠會否考慮市場規模而「放慢手腳」?這都值得同學深入探討。
相關概念:全球緊急公共衞生事件
今年二月一日,世界衞生組織(WHO)召開緊急會議後宣布,將寨卡(Zika)病毒列為「全球緊急公共衞生事件」。這是世衞第四次發出有關警告,究竟將一些疾病列為「全球緊急公共衞生事件」有何意義?
在此之前,有美國科學家促請世衞盡快對寨卡病毒採取緊急措施,否則全球可能會爆發大規模疫情。這是因為在世衞向全球宣布寨卡病毒是「全球緊急公共衞生事件」之前,各國對病毒的傳播都各自為政,不能有效合作對抗病毒。
然而,當世衞將之列為最高級別的衞生威脅,發出警告後,就當起領導的角色,例如呼籲各國協調應對、撥款研發疫苗和發放最新資訊等等,讓國際間有效地遏止疫情擴散,長遠把病毒消滅。
目前為止,曾被世衞列入「全球緊急公共衞生事件」的,除了寨卡病毒,還包括2009年肆虐的H1N1流感;2014年的脊髓灰質炎;以及同在2014年爆發的伊波拉病毒。
相關辭彙
‧大規模疾病 Epidemic disease
‧疾病防治 Disease prevention
‧疾病控制 Disease control
‧疾病傳播 Disease spreading
‧病毒 Virus
‧症狀 Symptom
‧傳染 Infection
‧疫苗 Vaccine
Mind Map:寨卡病毒傳播與處理
學習教材
全球化趨勢 加速病毒傳播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表內容,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根據圖表,簡述寨卡病毒的傳播過程,並指出過程顯示一個怎樣的趨勢。(4分)
2.根據圖表所示的年份,指出病毒傳播的兩個主要分別。 (4分)
3.你認為有甚麼原因導致以上的分別? (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約七十年前在非洲國家烏干達發現,三十年後傳至一些南亞國家,再三十年後向東前進至一些太平洋島國,短短幾年間到達巴西,並迅速傳至中北美洲,甚至世界其他地方,如亞洲。這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
2.主要分別是早年傳播速度緩慢,由一個洲傳至另一個洲要三十年時間;近年卻傳播迅速,不用十年時間,甚至短短一年時間就在巴西大規模爆發,更有傳至其他洲及偏遠國家的個案出現。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近年全球化、科技發展⋯⋯人的流動頻繁,加快病毒的傳播速度和廣度。)
延伸回應題
寨卡病毒引起全球關注,香港立法會亦因此提出了急切質詢。細閱以下提問和答覆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麥美娟議員提問:
「當局有何即時措施,防止寨卡病毒感染個案從外地輸入?」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答覆:
「首先,法定呈報是疾病監測和防控的重要一環。為加強本港監測寨卡病毒感染的能
力,政府將於二○一六年二月五日在憲報上刊登《2016年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修訂附表1)公告》,把寨卡病毒感染納入為《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第599章)之下的法定須呈報疾病,同日即時生效。任何確診個案均須呈報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作調查和跟進。衞生防護中心已向醫生和醫院發信,通知他們有關的法例修訂。
除此之外,衞生署自一月十八日起,一直提醒外遊人士注意寨卡病毒的感染風險,並建議懷孕婦女和計畫懷孕的女士採取所須防蚊措施,作為預防。我在此再重申一次,懷孕婦女如非必要,應考慮延後到訪寨卡病毒持續傳播的地區。旅客出發前亦應徵詢醫生的意見,旅途中應採取適當避孕措施和時刻採取防蚊措施,以及從受影響地區回來香港後,我再重複一次,須繼續採取保護措施,例如在旅程後14天內須繼續使用驅蚊劑。男性旅遊人士,如其女伴有機會懷孕或已懷孕,應採用安全套,如出現病徵,則應求醫並向醫生講解外遊記錄。衞生署港口衞生處已加強港口衞生措施,並向持分者和外遊人士加強風險溝通,減低寨卡病毒傳入香港的風險。」
資料來源:立法會急切質詢二題:香港應對寨卡病毒的措施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對於防止寨卡病毒,香港有何措施?而這些措施與應對其他疾病傳播,有否顯著分別?(6分)
2.你認為題1的措施在現階段足夠嗎?有沒有可改善之處?(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措施主要可分兩大類。一是監控,將之列為法定須呈報疾病,讓當局掌握病毒在香港的情況以作進一步應變;二是宣傳,教導市民應該採取的預防方法。這些措施與應對其他疾病傳播其實並無顯著分別。當局對傳染病都是作出類同處理,例如水痘、猩紅熱等,都須呈報和作出宣傳叫市民預防。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請思考可改善的地方,例如提醒市民預防方法的宣傳,到底有沒有效?所使用的方法,是否能將有關資訊成功傳遞給每位市民?)
參考資料
網頁
‧世衞組織:寨卡病毒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zika/zh/
‧食環署:滅蚊運動
http://www.fehd.gov.hk/tc_chi/safefood/anti-mos2016.html
書刊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跨物種傳染病侵襲人類的致命接觸》(Spillover:Animal Infections and the Next Human Pandemic)
作者:大衛.逵曼(David Quammen) 出版:漫遊者
載自2016年2月22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