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文化知識:中國傳統倫理觀

2015.09.24
15080 15080

1. 以下哪一項不是權威性人格對社會帶來的影響?
A. 因循守舊,欠創造力       B. 長幼有序,穩定社會
C. 和諧包容,求同存異       D. 恪守習俗,規行矩步

補充知識:
※ 權威性人格的成因是源於傳統社會裏人們對大自然乃至世界欠缺認知,只好透過信靠傳統和權威來消除因不了解帶來的焦慮不安。除此以外,傳統中國是一個「倫理本位」的社會,着重家庭關係,並會把這種「階層性的心態」延伸至社會,導致傳統中國人重視對上級、權威的服從。金耀基認為,這種人格特徵,令中國人只會考慮「誰是誰」的問題,而不是「甚麼是甚麼」的問題。        (金耀基《中國的傳統社會》)

※ 反思:現今社會趨向多元,推崇「獨立自主」、「批判思考」。有人認為由2003年反23條立法的七一大遊行到2014年的雨傘運動,皆見時下年輕人已養成「反權威人格」。這種與傳統中國人恰好相反的人格特徵的確起了監察社會、反抗不公義的作用,但無疑亦使到社會動盪不穩,紛爭不斷。另一邊廂,權威性人格雖然能穩定社會,但過分服從權威對社會發展而言亦非好事。由此看來,每種人格特徵也有其可取和潛在的弊端。如何立身處世,值得我們深思。

 

答案:C
解說: 根據金耀基《中國的傳統社會》所言,權威性人格的確有穩定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然而,這是源於傳統中國的三綱概念,即主張下級必須服從上級,不敢挑戰權威的人格特徵。故此,金氏提出的「和諧」,並非指有意識地收窄彼此分歧,求同存異的「包容」,而是因為服從、聽命於上位者所致的「和諧」。

 

2. 有人說:「在公共汽車裏看得最明顯,凡是親戚朋友,便熟絡地讓座;而非親戚朋友,則爭座恐後,毫不客氣。」以上的情況反映中國人哪一種人格特質?

① 富人情味,但對關係以外的人情感淡薄
② 愛好面子,所謂的「禮」只是徒具形式
③ 人格閉縮,對外界的各種事務充耳不聞
④ 因循傳統,嚴格遵守尊卑長幼有序之道
A. 只有①
B. ① ②
C. ① ③
D. ② ④

補充知識:

※ 中國人特別關心與自己關係較密的人,相反,關係較為疏遠,甚或不認識的,所得到的待遇有着明顯不同,甚至顯得漠不關心,冷酷無情。此現象一方面反映了中國人的確富有人情味,但同樣亦顯出中國人的「門戶之見」,對關係以外的人顯得無情。除了上述讓座的例子,日常生活中不少情況也可體現此人格特質,就如排隊時我們遇到陌生人插隊總會挺身指證,但如果在排隊期間碰見相熟親朋,則會熱情地邀請對方加入隊伍,變相插隊,如此「親疏有別」,正是中國人在人際關係中的「特殊取向」。

                                                                                   (金耀基《中國的傳統社會》)

 

答案:A
解說:從上述情況可見,兩種待遇的不同是源於身分的不同。讓座的對象是相熟的親朋,而爭先坐下的對象則是陌生路人,可見中國人的人情味只限於自己的相識,或是與自己關係較密切的人。


3.費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理論,指人際關係就像把石子拋到水中時所形成的波紋,水面上的漣漪一圈一圈向外延展,且逐漸變得薄弱,就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因為親疏而有所不同。試判斷費孝通提的「差序格局」能解釋以下哪些情況。



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② 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③ 對父母唯命是從,不敢批評上級
④ 用人唯親,徇私枉法嚴重自己

A. ① ③      B. ③ ④     C. ② ④    D. ① ④

補充知識:

※ 中國是一個以家族為本位的社會,人倫關係講求長幼有序,而對人的情感亦體現於關係的親疏,關係逐層向外推展,在關係網絡中的人,就以「親人」待之,關懷備至,充滿人情味,相反,在關係網絡以外的人,則被視為外人,冷漠待之。那是源於中國人建基於身分的特殊取向人際關係。故此,不難看見中國的企業甚或政府機構有「用人唯親」的情況,優先考慮與自己關係較為親密的人。
                                                                              (金耀基《中國的傳統社會》)

 

答案:C

解說: 父母作為與自我關係最接近的一倫,根據差序格局,關係最為密切,故我們對父母理應最重情,但這亦不足以解釋為何人們對父母唯命是從。而上級亦不一定是與自己關係較為親密的一倫。不敢抗逆的表現應以「權威性人格」解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把「仁」的善端充分擴展的理想效果,按照差序格局,人們會先顧念與自己關係較緊密的人。

文:林溢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