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過年習俗電子化

2016.02.03
15065 15065

農曆新年,最高興的莫過於扌豆利是。快拿出你的手機,看看今年收到多少長輩或朋友群組發來的利是吧。沒錯,是拿出手機扌豆利是!今年有本地銀行率先推出了「i利是」服務,就算過年期間見不到面,親朋戚友間照樣可以收/派利是錢。電子利是在內地其實早已不是新鮮事,近年多家電訊商推出的搶紅包活動,更成為不少家庭齊齊出動的「過年活動」。在這電子科技普及的i世代,就連過年習俗也開始電子化,對中國傳統習俗的傳承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現代中國+今日香港

主題: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生活素質+身分和身分認同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在甚麼程度上傳統家庭觀念和功能可以在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延續?為甚麼?
‧為甚麼部分傳統習俗能夠在中國人的現代社會中延續和發展下去?為甚麼部分不能?
‧在甚麼程度上,傳統習俗對中國人的現代社會具有意義?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香港居民在何等程度上視自己為本地市民、國家公民和世界公民?他們的身分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如何受到對自己身分認同的影響?







利是「利事」,過年收派利是,有大吉大利、好事連連的吉祥寓意。傳統的利是是以利是封或紅紙包裹金錢,但今年港人多了一個環保選擇──「i利是」。電子利是其實是本地銀行旗下i-P2P(個人對個人支付)服務的一種延伸,客戶通過收款人的手機號碼,連同虛擬的利是封和祝福語傳給對方,當收款人收到電子利是之後,再憑密碼到銀行櫃員機提款。比起傳統利是,大家會覺得i利是更吸引嗎?

電子紅包 紅遍內地


比起香港,內地的「電子紅包」早已流行多時。這種新的紅包派發方式,最初不過是親朋好友之間,通過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把利是錢即時轉到對方帳戶。但隨着網絡消費熱潮來臨,兩年前開始,電子紅包紅遍整個內地網絡,很快就發展為一種吸納用戶和鼓勵消費的商業促銷工具。

動員全家 齊搶紅包

2014年農曆新年期間,稱為「搶紅包」的網絡活動一夜走紅。在微信、微博等網絡即時通訊平台上,出現了人人可以向自己「粉絲」送出幾元數角的電子紅包,商家見氣氛高漲,便趁機加入行列,發放數以百萬計的現金、購物折扣等電子紅包,分時段吸引網友爭搶。去年這波搶紅包熱更見規模,不少網民都日以繼夜守候在手機旁,有人更全家出動,即使在團年飯桌,一家人也是各自刷着手機搶紅包,為的是發個微小的新年財。今年有內地電訊商甚至宣布把除夕前後十天的廣告收入全部用作派發電子紅包,金額估計至少在億元以上,相信會把電子紅包熱潮推向另一高峰。

電子辦年貨 省時又方便

除了i利是或電子紅包之外,中國傳統習俗也開始多了電子化的選擇。比如網購辦年貨,不用四出張羅、貨比三家,幾乎所有賀年食品、禮品、乾貨、濕貨全部都可以在網上買到,省卻不少東奔西走的採購時間,上班族甚至可在上下班途中,利用手機下單辦年貨,為忙碌的現代人提供更省時方便的過節選擇。

視像拜年 聯繫遠方親友

電子化的過年方式還有日漸受落的電子賀卡、視頻,甚至視像拜年。電子賀卡由於比較環保和具有節省郵費等優點,不管是私人或公司都十分習慣以電郵或手機收發。受到電子賀年卡普及的影響,傳統賀年卡近年定單大幅下跌超過五成。自從手機和電腦有了即時通訊的視像功能,視像拜年也成為聯繫遠方親戚的熱門拜年方式。比起一通電話,視像可以傳達更多現場氣氛,為了解決兩地時差問題,有電訊商甚至還推出視像留言拜年服務,務求令電子化的選擇更貼近生活需要。







傳統習俗 備受挑戰

中國人最重視農曆新年,節日象徵着團圓、親情和喜慶祝賀。過年的傳統習俗,都是為了強化和體現這些過節的象徵意義,但隨着科技帶來更便捷的選擇,昔日須要花費不少時間和心思的過年習俗,都開始步向電子化,對於傳統習俗的傳承而言,這是一股助力還是阻力?

節日商業化的挑戰


在商業促銷的推波助瀾下,搶紅包成為近年內地網民最熱衷的「過年活動」,人人機不離手,甚至反客為主,影響了過年期間的正常作息和傳統過節活動。大家可以想像全家人一邊吃團年飯,一邊各自忙着搶電子紅包的過年景象嗎?網上的「搶紅包」活動是從中國傳統的紅包習俗所衍生的商業活動,有趣的是,商品化後的電子紅包,雖然不會取代傳統的紅包文化,卻以商業化的方式改變/打擾了數以億計中國人的過年生活。

節日意義的挑戰

農曆新年重視團圓和親情,彼此花費時間聚在一起,互相祝賀。由於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觀念,傳統習俗背後,原意是要維繫人際關係,強化家人和家族之間的凝聚力。現代科技帶來的電子化,本來原意也是希望藉科技的便利,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例如利用視像拜年、i利是等等,可以讓分隔兩地的親戚或朋友,通過電子化的祝賀方式,拉近距離。從這層面來說,電子化不但沒有破壞傳統習俗,反而是令習俗得以延續生命的選擇。其實不同的拜年方式,亦與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關係有關,例如只有相熟的親戚或好友,才會廣泛使用視像拜年,視像拜年不是為了取代上門拜年,而是多一個拉近人際關係的選擇。不過,如果親戚上門拜年時,互相只顧當低頭族,在飯桌上忙於刷手機,電子化的應用就會令節日的團聚意義變質了。

過年氣氛的挑戰

傳統新年是家家戶戶的大事,辦年貨須要東奔四走,為家人和親友選購賀年禮品、為家居的新年布置張羅、為製作過年食品而做準備。整個新年由辦年貨開始,到寫揮春、封利是、製作賀年食品、吃團年飯等,其實是一整個須要花費時間參與的「package」,重點是一家人一起參與,共同感受過年的氣氛。傳統習俗很多都是須要花費時間,節日意義就在其中。因此,網購辦年貨等電子化過年方式,雖然可為忙碌的現代人節省不少時間,但過年的氣氛亦難免大打折扣。

相關概念:傳統習俗(Traditional custom)
傳統習俗是一個社會隨着歷史發展,社會成員之間形成的一些習慣和生活準則。習俗即約定俗成的習慣和風俗,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俗是通過時日沉澱而成的社會行為指引和規範,經過代代相傳而保存下來,成為傳統習俗。傳統習俗種類可以包括嫁娶禮儀、節日、傳統祭典、神誕、喪葬等等。



相關辭彙
‧情懷 sentiment
‧傳統 / 傳承 heritage
‧本土文化 local culture
‧社會變遷 social change
‧傳統習俗 traditional custom
‧國民身分 national identity
‧身分認同 sense of identity
‧傳統文化 traditional culture
‧文化凝聚 cultural cohesion
‧傳統價值觀 traditional value

Mind Map:過年習俗電子化的衝擊



學習教材

傳統習俗 逐一消失

資料回應題

以下有關農曆新年的傳統習俗。細看圖片及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嗇色園黃大仙祠推陳出新,本月十二日開放的太歲元辰殿採取一系列特別的參拜措施,包括殿內不可帶元寶蠟燭,使用LED燈減少耗電量及電子上表等,營造「環保神殿」,讓善信做到「環保參拜」,用環保方法演繹道家精神。
摘自2011年1月6日《頭條日報》

資料二
從前,每逢節日慶典,村民就會到許願樹前來參拜許願,並將寶牒拋到樹上。據說,寶牒拋得愈高,願望就會愈容易實現。然而,為了保護許願樹,現在樹旁設置了仿真許願樹。來到這裏,您可以在許願寶牒上寫上姓名和願望,在樹下誠心參拜之後,將寶牒拋上仿真許願樹上。
摘自旅發局網頁

多角度思考

1.根據圖片,請說出其中三個有關農曆新年的傳統習俗。(3分)
2.時至今日,這些傳統習俗發生了甚麼改變?(3分)
3.為甚麼這些傳統習俗會發生改變?試分析原因。(4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向長輩拜年;到黃大仙上香祈福;拋寶牒許願。
2.傳統過年習俗有以下改變︰
‧過年不一定去拜年,不少人會趁農曆新年假期外遊避年;
‧黃大仙推出電子化拜神,改變善信傳統的燒香祈福習慣;
‧以仿真許願樹代替真樹,供善信拋寶牒許願。
3.傳統習俗發生改變的原因︰
‧家庭結構轉變︰城市化發展,核心家庭增多,以往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已不常見。過往社會重視集體利益,家族之間要經常聯繫,拜年等活動可以增加凝聚力。現代家族人口分散的情況普遍,家庭比過往更重視個體性,農曆年假只有三數日,不少家庭可能優先選擇和家人出外旅遊,出外拜年不再是首要的活動。
‧觀念改變︰隨着現代人的環保意識增加,有廟宇嘗試以新的環保方式保留傳統習俗,電子化拜神強調拜神的精神(誠心),而不是形式(燒香);為了同時保護樹木和善信許願的訴求,於是想出了以仿真許願樹代替真樹的做法。傳統上,中國人十分堅持延續習俗的表面形式,但隨着現代觀念的轉變,不少習俗的形式有了轉變,只保留習俗背後的精神。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根據facebook的數據,facebook在香港有460萬每月活躍用戶,其中就有420萬流動裝置用戶。而在去年(2015年)農曆新年期間,用戶透過流動裝置所創造及分享的內容較桌面電腦的多出4.28倍。同時數據亦顯示,香港用戶熱衷於分享影片。農曆新年期間上載的影片數目亦較節日前後的數周高出88%。另外分享的相片數目多出56%,文字內容亦增加了15%。
計畫在農曆新年出外旅遊亦是不少港人的選擇,而在找尋資訊時港人亦傾向選擇facebook多於其他社交平台。數據顯示,93%受訪香港用戶去年表示他們透過facebook獲得旅遊資訊。而受不少年輕人歡迎的相片分享平台Instagram,在農曆新年期間最多人使用的標記(Hashtag)包括 #cny、#chinesenewyear、#hkig 及#hongkong。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農曆新年當然少不得品嘗傳統食品。因此,食品和餐廳是節日期間最多人Check-in簽到的類別,其次是藝術和娛樂場所、社區及政府、旅遊及交通,最後是運動和康樂設施。
去年主要的網上購物周是1月25日至2月1日,購物量比其他日子多出38%。最熱門購物日是星期一,而星期一和星期五則會有較多人以流動裝置購物。付費流動應用程式的銷售額亦在農曆新年後錄得三倍增長,而付費流動應用程式的購買量亦在春節期間增加了約 91%。
摘自網站unwire.pro 2016年1月18日文章〈facebook農曆新年調查 港人愛網購外遊、分享內容〉

多角度思考
1.港人在農曆新年期間,有哪些使用網絡的習慣?當中反映甚麼現象?(8分)
2.承上題,你認為這些現象有沒有違背過年傳統?(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港人在農曆新年期間有以下使用網絡的習慣︰
‧使用流動裝置分享和創造內容的人,比使用桌面電腦多出4.28倍;
‧更熱衷上載及分享影片、相片和文字內容;
‧不少人曾計畫出外旅遊;
‧最多人使用的標記都是關於農曆新年和圖片分享;
‧最常Check-in的簽到類別是食品和餐廳;
‧過年前的網購量比平日多近四成。
以上使用網絡的習慣可以反映以下現象︰
‧港人在過年期間更熱衷通過網絡和朋友分享和新年有關的內容;
‧港人喜歡趁農曆新年的假期出外旅遊;
‧港人過年期間熱衷分享過年食品和聚餐圖片;
‧過年前港人的網購量大增,可能是通過網購途徑辦年貨。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
(提示︰過年傳統習俗如拜年、團年飯、辦年貨等等,強調的是中國人重視家庭關係、團圓、親情等傳統觀念。港人在過節期間通過facebook分享的過年方式,和傳統的過年方式有甚麼不同?新年傳統背後的象徵意義又有沒有因而變質?)

參考資料
網頁
‧過年習俗不見了?
http://stedu.stheadline.com/sec/sec_news.php?aid=1436&cat=8&subcat=23.
‧facebook上的農曆新年
https://www.facebook.com/business/a/hk/lunar-new-yearon-facebook
‧微信紅包 今年估計破億元人民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07000116-260203
‧銀行推「電子利是」 農曆新年前出台
https://hk.news.yahoo.com/東亞推電子利是-農曆新年前出台-215511200--finance.html

載自2016年2月3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黃鳳韻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