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足金金猴賀歲

2016.02.02
15046 15046

靈猴處處顯吉祥

送羊迎猴,肖猴的人總被說成是「甩繩馬騮」,皆因猴子與人類最像,而且猴子身手敏捷,又通人性,在傳統文化中,有不少吉祥象徵,特別在升遷方面,都與猴子有關,反映中國人對「意頭」的追求,有時跟物件本身未必有直接關連,反而是引申出來的意義,才是古人最為看重,也是解讀傳統文化的其中一種方法。

求猴得「侯」

中國人講究意頭,用諧音表達吉祥文化尤其常見,這些圖案之間未必有邏輯可言,純粹取其「音」不取其「意」。古代爵祿職位的級次為公、侯、伯、子、男,「侯」是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因為猴與「侯」同音,猴也成了封官進爵的象徵,所以古時官場中人特別喜歡猴子為主題的書畫,例如大猴子背上伏了個小猴兒,代表「輩輩封侯」,馬匹上坐着一隻猴子呢,就叫「馬上封侯」,而猴子摘取樹枝上掛的一個印,便是「封侯掛印」了,意為大權在握,全都是好兆頭,由此猴子也成了象徵升遷的吉祥物。

聰明活潑討人愛

除了升遷,中國人也認為猴子可避邪和去病除瘟,「石猴」諧音「時候」,有時來運轉的意思,所以贈送石猴亦是以前的習俗。另一方面,猴子活潑敏捷,樣子逗趣,這個聰明頑皮的形象,亦成為古代裝飾素材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故宮博物院曾經舉辦相關展覽,以猴為主題的裝飾與賞玩類文物刻畫得生動自然,充分表現工匠捕捉靈猴的神態,所使用的物料包括金屬、竹木、玉石、玻璃等,適用範圍廣泛,如繪畫、彩飾、文房、配飾及玩具,可見古人對猴兒的喜愛。

摸摸猴 迎好運

民間另一討意頭的習俗是到北京白雲觀「摸猴」,這座建於唐朝的道觀,其中一個建築特色是有三隻以白玉雕刻的石猴,三隻石猴所處位置不一,每年正月十五前後,前來參加廟會的人們,都愛到觀寺的大門前尋找浮雕小石猴,人人希望親手觸摸到,祈求新一年帶來好運,多年下來,石猴也被摸得光滑滑。

猿猴老祖先 民族圖騰

猴子屬靈長類動物,與人類相似,在進化論中,人類就是由人猿進化而來,想不到西藏的古老傳說也有類似說法。藏族古籍《西藏王統記》中就有關於其先祖是獼猴所變的神話,西藏古稱吐蕃,他們的祖先就是以猴子為圖騰,據古書記載,吐蕃人有紋猴面的習俗,時至今日,在藏族舉行盛大慶典的「跳神」儀式中,仍保留頭戴猴王面具的舞蹈。

猴拳好武功

猴子身手靈活,古人經過長時間觀察,發展出「猴拳」,顧名思義,即倣效猿猴動作而成的拳法,而另一種「五禽戲」亦與猴子有關,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健身方法,五禽戲由五種類似動物的動作組成,分別為虎、鹿、熊、猿、鳥,套路中還會編入跌、扑、滾、翻的動作,配合猴的形態。

白猿瑞獸

古人視有白毛的動物是瑞獸,白猿也是其中一種,「白猿獻桃」或「白猿獻果」的造型,成為送給長輩的生日禮物,寓意長壽。有趣的是,「白猿獻果」也是傳統武術八卦掌和太極劍的招式之一。

生肖郵票

說起來,發行生肖郵票也是多年習俗,中國第一枚生肖郵票正是於1980年(庚申年)發行的猴票,圖案是由著名畫家黃永玉繪畫的金絲猴,造型可愛,印刷精緻,深受集郵愛好者歡迎,這批生肖郵票現已升值過萬元。估不到相隔三十六年後,九十二歲的大師再次為中國郵政操刀,設計了2016(丙申年)年的另一批猴票,小小猴兒,同樣趣致。


●2016年版本


●1980年版本

 

文學中的齊天大聖

在中國文學中最著名的猴子,當數《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牠代表着反抗權威,聰明又忠誠。作者吳承恩最成功的地方,是創作出「孫悟空」這個人物。「大聖爺」武功高強,又懂法力,一個觔斗可穿越十萬八千里,三根毫毛可幻化出七十二變,而且機智勇敢,嫉惡如仇,以現在眼光看來,不折不扣是超級英雄(Super hero)。

影視改編各有特色

《西遊記》情節豐富,影視作品多番改編,主角的性格設定,亦出現各種變奏:周星馳的至尊寶(《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至情至性,希望愛你一萬年的承諾,賦予孫悟空前世今生的最新解讀;甄子丹(《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和郭富城(《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悟空,則以好打為賣點;張衞健(《西遊記》、《齊天大聖孫悟空》)飾演的老孫,則比較機靈,亦較多着墨師徒情誼。

冒險故事多傳承

原著的人物設定上,開篇寫孫悟空吸收日月精華,真正由石頭爆出來,無父無母,天生天養,亦造就他愛自由,桀傲不馴的性格,超越了宗法制度下社會對人的種種制約,而他在「大鬧天宮」的遭遇,其後三打白骨精、大戰牛魔王和紅孩兒、勇闖盤絲洞,以及與不同的妖魔鬼怪大戰,總能絕處逢生,甚至屢敗屢戰,凸顯他的英雄形象。後來明白自己的責任是護送唐僧取西經,排除萬難,多次從危難中救出師傅,表現出忠誠的一面。

正因孫悟空的性格突出,影響極大,最明顯是日本漫畫《龍珠》,作者鳥山明創作的這部長壽漫畫,大量引用《西遊記》的人名與情節,雖然後期變身成「超級撒亞人」後已是另一個故事,不過漫畫早期,的確處處有《西遊記》的痕迹,主角名叫「悟空」、手執金剛棒、腳踏觔斗雲,加上猴子尾巴的造型,活脫脫就是「孫悟空」的二次創作,而《西遊記》中孫悟空幫助玄奘取經,《龍珠》的悟空則與莊子一起尋找龍珠,都具有冒險故事的元素。

西西的童趣猿猴

說到近代以猴為主題的描寫,西西的《猿猴志》可說別出心裁。西西因病瘉後想訓練手部,於是研究起手縫公仔,這本書就是她寶具們的故事。西西專誠到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香港的各動物園、保育中心、熱帶雨林等,實地遊訪,探察猿猴原貌,以文字抒寫五十一隻她親手縫製的可愛猿猴布偶,並與作家好友何福仁深入對談,觸及中西文學、繪畫、戲劇、電影裏的猿猴形象,以及人類與近親猿猴的緊密情結。西西所製的猿猴外表逗趣,盡顯她的童心。

詩詞中猿聲迴響

至於古代的詩詞,也有猿猴的出現,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描述了他被大赦時的行程和心情。另一位唐代詩人朱放的〈遊石澗寺〉:「聞道幽深石澗寺,不逢流水亦難知。莫道山僧無伴侶,獼猴長在古松枝。」,還有《水經注》的「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都是借猿聲襯托環境的描寫。

馬騮精.反斗星@電影資料館

上世紀已有以《西遊記》為題的影視作品和動畫,電影資料館現正舉行「馬騮精.反斗星」專題展,精選了部分作品放映。現在可看得到最早期的孫悟空電影,當數早前挪威發現的默片《盤絲洞》(1927)和萬氏兄弟創作的動畫《鐵扇公主》(1941)。電影愛用「大鬧天宮」、「盤絲洞」等橋段,而五、六十年代影片,多集南北派戲曲的演藝人員真人擔演,以神怪加上曲藝來演繹。悟空的造型早期仿元劇舞台的裝扮,後來多了各種面譜設計。大聖王亦多穿上毛茸茸的衣飾,好讓觀眾更信服牠是由石頭爆出的美猴王,節目詳情可瀏覽:
http://www.lcsd.gov.hk/fp/zh_TW/web/fpo/programmes/2016cny

猴子學人說成語

與猴子相關的成語,巧合的是,多數都是負面意思,有說是因為在古人眼中,猴子是模仿人類的種種行為,是在「耍猴戲」,用語自然都比較輕視,聯想到負面事情。根據下面提示,你能猜出是哪個成語嗎?

提示:

  1.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指性情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亦用來比喻人虛有其表,卻不脫粗鄙的本質,沒有遠見。
  2. 嘴巴尖突,臉頰瘦長,與蛇頭鼠眼一樣,形容人相貌醜陋粗俗,一點也不大體。
  3. 如果心思如猿猴不定地跳躍,像快馬四處地奔馳,難以控制,就會讓神氣散亂,比喻心意不定,不能自持,心思不專注集中,後亦用於比喻心意反復不定,同「心不在焉」。
  4. 出自《莊子.齊物論》,本來是養猴人欺騙猴子的故事,原用以比喻只變名目,不改實質,後用這個成語比喻人心意不定,反復無常,亦可用於比喻事物變化無定。
  5. 「儆」有「儆戒」的意思,字面意思是給猴子看到宰殺雞隻的情形,引申為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其他人,與「殺一儆百」同樣意思。
  6. 故事說的是猴子在水中看見月亮,以為可以撈上來欣賞,當然是徒勞無功。形容做事百費氣力,空歡喜一場。
  7. 指樹木倒下了,原本在上面棲息的猴子也跟着四散,比喻有權勢的人一旦失勢,他的依附者都會隨即散去。

答案:

  1. 沐猴而冠
  2. 尖嘴猴腮
  3. 心猿意馬
  4. 朝三暮四
  5. 殺雞儆猴
  6. 猴子撈月
  7. 樹倒猢猻散

猴年祝福

趁今期是農曆新年假期前最後一期《S-file悅讀中文》,編記們在此向各位同學拜個早年,恭祝同學猴年稱心如意!看看我們的祝福,全都和猴子有關!

「愈變愈強」:由小悟空變做超級撒亞人一樣,愈變愈強。

「神通廣大」:希望同學像孫悟空一樣神通廣大,就算遇到困難也可一一化解。

「朝氣勃勃」:日日都充滿朝氣(「蕉」氣)。

「身手敏捷」:祝大家好似馬騮咁身手敏捷,靈活走位。

「群策群力」:猴子是群居動物,同學之間相處融合,互相扶持,不要做獨家村。

「聰明機智」:猴子學習能力強,祝同學學習快快上手。

文:區美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