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備戰文憑試──廚餘處理

2016.01.27
15010 15010

「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除關注能源科技的影響外,亦關注環保、各類污染、固體廢物等環境與永續發展的恒常議題。香港廚餘問題向來嚴重,適逢政府在大嶼山小蠔灣耗資近十六億興建的第一期有機資源回收中心預料將在明年初投入服務,廚餘處理無疑是本單元的熱門議題。與廚餘處理相關的單元,還有「今日香港」內討論的生活素質,內容主要涉及社會需要、不同持分者為生活素質可作出的貢獻等。

單元: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Tips:過往題型參考
在過往四年的公開試及練習卷中,均未有問及廚餘處理的題目。不過,樣本試題卷一第一、四題、卷二第三題、2013年練習卷卷一第一題、卷二第二題、2013年文憑試卷二第一題及2014年文憑試卷二第三題,均與固體廢物、即棄廢物、用電問題、光污染、空氣污染等能源科技與環境議題有關,可見此單元的重要性。而廚餘處理這類環保議題,正是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的重點議題之一,絕對是熱門出題方向。

圖解議題



議題背景及討論重點

廚餘問題成因及處理對策



其他處理廚餘方法


‧廚餘再生︰飯菜、果皮、骨頭、過期食品等廚餘,可以通過生物分解技術、烘焙,變成有機肥料。若再經特別處理,如加入豆腐渣等含蛋白質的材料,便可將廚餘循環再造成魚糧、狗糧。

‧立法監管:政府可通過徵收垃圾稅等方式推行源頭減廢,亦可參考不少地區立法監管廚餘問題的做法,如台灣就在2005年開始實行強制回收,垃圾分類相當仔細,連廚餘也分生熟兩類,而南韓亦在2005年開始禁止將廚餘直接傾倒到堆填區,廚餘回收率高達94%。

‧使用廚餘機:在學校或家中使用可以分解骨頭、生熟食物的小型廚餘機,將廚餘、發酵有機物放進桶內,發酵一段時間後再加入泥土中和,數星期後便會變成營養土壤,可以用來種植物。

處理廚餘遇到的問題

‧回收機構資源不足:不少回收機構指儲存廚餘的地方不足,要駕車到不同地點回收廚餘,運輸費亦高昂。大部分回收機構都有營運資金不足、人手短缺的問題。

‧政府回收中心處理能力低:政府正在興建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預計每日只能處理200公噸廚餘,不足以應付港人每日製造的3,600多公噸廚餘。

‧政府政策流於「口號式」:雖然政府以活動「惜食香港」、角色「大嘥鬼」等軟性方式推廣珍惜食物、避免製造廚餘的文化,但成效始終未必及立法規管顯著。

‧立法或會擾民:強制回收及廚餘分類,須強行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措施擾民。

廚餘問題的影響

‧堆填區爆滿:廚餘佔香港每日產生的都市固體廢物三至四成,在現時未有完善處理廚餘方式的情況下,大量廚餘加上其他每日棄置到堆填區的廢物,至2020年,堆填區便會爆滿。而堆填區產生的氣味、污水等環境衞生問題亦會嚴重影響附近社區。

‧加劇全球暖化:廢棄在堆填區的廚餘會排放出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暖化。

相關概念:廚餘(Food waste)
廚餘是指飲食過程所產生的有機廢棄物,包括食材料理、剩餘飯菜、過期食物等熟食食品或生的食物材料。
香港人每日丟棄3,600多公噸廚餘,當中有六至七成來自家居,其餘來自工商業,如酒樓食肆、食品製造或加工場等,明顯較外國平均每日1,000噸的廚餘量高。2007年港府提出在小蠔灣興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雖然每日可處理工商業產生的200公噸廚餘,但日均處理量不多,剩下來的,大多要運到堆填區棄置,造成環境污染。
現時,不少國家都有嚴格規定廚餘的處理方式,如紐西蘭會要求有庭園的家庭利用蚯蚓農場來分解廚餘成為堆肥;而韓國亦從2005年開始,規定廚餘不能棄置到堆填區等等。

相關新聞事件簿

2015年

11月

‧審計署發表《審計報告》,揭發環境保護署的廚餘試驗設施,從落成至2015年6月期間處理量為平均每日0.89公噸,僅是署方聲稱最高可處理4公噸的兩成。
‧審計署批評環保署嚴重低估小蠔灣廚餘廠(第一期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工程造價,環保署解釋本港之前未興建過廚餘廠,承認首次招標估價粗疏。

5月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指,港人人均生產廚餘數量,較亞洲其他城市高約一倍,故必須採取源頭減廢實施,預計未來推行固體廢物徵費時,將成市民更大的減廢誘因。
‧國際青年商會的「香港企業社會責任及廚餘回收再造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青年雖然支持香港實行廚餘回收,但並不了解廚餘回收再造,認為政府推廣不足。

4月
‧環境運動委員會聯同環保署舉行「區區咪嘥嘢」高峰會,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指政府會從垃圾徵費、減廚餘,以及生產者責任計畫着手減廢。

2014年

5月

‧超過30間酒店響應「惜食香港」運動,在酒店食肆內放置「大嘥鬼」餐牌座和溫馨提示,呼籲顧客盡量不要浪費食物,減少製造廚餘。

4月
‧立法會通過在大嶼山小蠔灣興建第一期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的撥款,當時估計工程造價約十五億三千多萬元。

3月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討論小蠔灣廚餘廠申請撥款事宜,多位議員質疑造價高達逾十五億元太高。

2月
‧政府發表減少廚餘藍圖,目標在2022年將全港堆填的廚餘減少四成,並在2024年之前,興建5至6間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每日處理1,300至1,500公噸廚餘。

2013年

11月

‧浸大嘉漢林業珠三角環境應用研究中心成功研發出新技術,解決廚餘的臭味問題,又可令廚餘轉化成有機肥料,較傳統方法佳。

5月
‧政府公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列出減廢時間表及措施,強調首重源頭減廢。

2012年

12月

‧環境局宣布成立「惜食香港督導委員會」,展開為期3年的「惜食香港運動」,推動公眾關注廚餘問題。

2011年

4月

‧環境局向立法會申請向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注資五億元,部分將用作資助屋苑以「先租後買」方式添置廚餘機,處理家居廚餘。

相關《通識大全》專題


‧探討香港剩食現象
http://bit.ly/1PGsS7b

‧如何減少廚餘及食物浪費
http://bit.ly/1naRm1f

‧垃圾.都市
http://bit.ly/1RUiy1M

‧廢物變資源
http://bit.ly/1JZ8gKR

‧全球浪費五成食物
http://bit.ly/1PqcTcW

‧「過期食品」不能食用?
http://bit.ly/1QnyR5u

同學登入星島教育網(中學部)stedu.stheadline.com/sec/,按「熱門專題」,可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名師出題

Henry Law(威Sir)
英皇教育通識科補習名師(經驗專欄作家,以教授答題技巧聞名)
facebook Page:Henry Law LS @ KGE

資料A
綜合新聞報道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出席一項活動時致辭說,廚餘佔堆填區棄置物近四成,是廢物管理中最大的挑戰。他指,每名港人平均產生的廚餘,較亞洲其他城市多約一倍,必須從源頭減廢,預料將來實施的固體廢物徵費,將提供更大的減廢誘因。
傳統思想下,冬至飯菜除了要比平常豐富,分量更會預備更多,好讓大家吃不完,討個「年年有餘」的意頭。現代人其實不止「年年有餘」,有些人甚至「天天有餘」。

資料B
摘錄自2015年5月25日《星島日報》
香港平均每天棄置逾3,600噸廚餘,全年回收量就只有600噸,即回收率不足0.05%。廚餘不像金屬、廢紙等可回收資源,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除非特區政府決意全力推動,以政策和補貼彌補廚餘回收經濟誘因不足的問題。

資料C
摘錄自政府新聞網
在廢物管理方面,政府計畫五管齊下,包括「源頭減廢」*、實踐「惜食」和「乾淨回收」、通過完善基建「轉廢為能」和「衞生堆填」,以達至於十年內減少四成堆填區廢物棄置量的目標。
*源頭減廢即實踐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和生產者責任制

卷一:資料回應題
(a)參考以上資料,指出及解釋兩項影響廚餘回收成效的因素。(4分)
(b)你認為資料C提出的減廢措施,哪項較具成效和可行性?解釋你的答案。(6分)

卷二:延伸回應題
(a)香港就推動廚餘回收這議題,如果要在主要持分者之間達成共識,你認為有甚麼障礙?解釋你的答案。(8分)
(b)「源頭減廢對解決堆填區壓力問題是必要的。」你在多大程度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答案。(12分)

名師解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a)



(b)



答題技巧

(a)歸納資料:卷一特別重視資料運用能力,學生或會誤解抄錄資料等同運用資料,較為理想應該將資料整理和歸納,並且運用恰當概念演繹資料。
(b)比較意識:以上列表只是陳述不同措施的成效和可行性,實際答題謹記將措施置於劃一比較準則加以衡量,選擇較具成效和可行性的措施加以申述。

卷二:延伸回應題


(a)



(b)



答題技巧

(a)先定義再分析:卷二出題較為模糊,學生宜先清楚定義,以此題為例,可以先定義「推動廚餘回收」具體措施,再逐一分析涉及持分者。
(b)關鍵評論:學生可以思考此題與評論「源頭減廢可解決堆填區壓力問題」的分別,便會知曉「是必要的」是此題評論焦點,可以通過比較凸顯必要性。

載自2016年1月27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李煒汯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