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老化增公營醫療壓力
2016.01.21一、試題 (卷二:延伸回應題 )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資料A
圖一:2011年的香港人口金字塔
圖二:2031年的香港人口金字塔(預測)
資料來源:
http://www.ideacentre.hk/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4/02/HKIC2014-Feb-6-talkF.HOpdf_.pdf
資料B
本港私營醫療市場不斷擴張,均以高薪挖角,從公立醫院搶走不少資深名醫,婦產科、兒科、放射治療、眼科等等都是重災,造成公立醫院人手不足。 加上青黃不接,令留守醫生壓力更大,惡性循環下,不少公院醫生爭相出走到私人執業,令公院人才買少見少。 |
摘錄自2015年11月18日《星島日報》
資料C
兩所大學完成的人力資源報告斷定,即使到一八年每年有四百二十個醫科畢業生,本港仍會面對醫療人手不足問題,其原因是香港人口老化和醫療科技 發展,加上香港醫療界有小專科化趨勢,造成醫療人手需求日增。為紓緩「醫生荒」問題,港府傾向主打吸引海外畢業的港人醫生回流。 |
摘錄自2016年1月7日《星島日報》
問題
初中題(數據題 + 成因題)
1. 比較資料A兩幅人口金字塔的圖表,指出當中的轉變。 (3分)
2. 你在題(1)提到的轉變可能引起哪些社會問題? (6分)
高中題 (卷二:延伸回應題)
1. 分析資料A和資料B提到的社會現象,指出及解釋可能對香港人帶來的公共衞生風險。(6分)
2. 資料C提到的建議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紓緩你在題(1)提到的公共衞生風險? (8分)
二、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
今日香港、公共衞生 |
|
人口金字塔、人口老化、老齡化社會、勞動人口、勞動力、競爭力、出生率、少子化、撫養比率、撫養壓力、醫療科技、性別比例、性別失衡、醫療壓力、醫療水平、公營醫療負擔、基層醫療 |
相關議題/新聞 |
1. 2016年1月6日醫委會主席透露醫療人手不足,政府傾向引入海外畢業醫生回流發展。 2. 2015年10月29日中大研究顯示公院醫生超時工作問題嚴重,超時工作醫生的醫療失誤比率亦較高。 3. 2015年10月18日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發起靜坐行動爭議加薪,近1,300名公院醫生參與。 |
題型分析 |
a. 初中題:第一題要求學生比較圖表,分析香港人口結構的轉變;第二題屬於分析影響題,學生必須建基於第一題得出的答案,加以推論相關社會問題,例如福利負擔增加、勞動力減少等。 b. 高中題:第一題屬於分析影響題,題目要求學生綜合資料分析相關公共衞生風險,必須清楚指出屬於公共衞生範疇;第二題屬於評論政策題,應該提出客觀評論標準剖析政策。 |
初中題
三、作答方向參考
1. 比較資料A兩幅人口金字塔的圖表,指出當中的轉變。 (3分)
圖表 |
轉變 |
底層進一步收窄 |
勞動人口比例減少,老年人口比例增加 |
女性人口顯著增加 |
性別比例進一步傾向女多男少 |
2. 你在題(1)提到的轉變可能引起哪些社會問題? (6分)
轉變 |
社會問題 |
老年人口比例增加 |
香港社會老齡化,增加社會養老福利及醫療負擔 |
勞動人口比例減少 |
香港社會勞動力及競爭力變弱,社會撫養壓力增加 |
女多男少 |
加劇單身現象,可能導致生育狀況的惡性循環 |
四、作答提示
1. 人口金字塔描述必須具體及形象化,一般有欖核形、金字塔形、倒金字塔形、上窄下闊、上闊下窄、中層收窄等。
2. 留意推論必須緊扣「社會」問題,例如社會老齡化、社會福利壓力,加強作答扣題程度。
高中題
三、作答方向參考
1. 分析資料A和資料B提到的社會現象,指出及解釋可能對香港人帶來的公共衞生風險。 (6分)
資料 |
社會現象 |
公共衞生風險 |
|
香港社會老齡化 |
社會撫養壓力增加,由於老年人口患上慢性病機會較高,致使醫療開支和壓力上升。 |
資料B |
公私醫療失衡 |
公共醫療人手短缺,加劇醫生超時工作問題,增加醫療風險發生機會,亦影響醫生健康狀態。 |
綜合 |
人手減少、需求增加 |
長遠影響香港醫療水平,甚至加劇公共醫療醫生流失情況,削弱公營醫療服務水準。 |
2. 資料C提到的建議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紓緩你在題(1)提到的公共衞生風險? (8分)
建議:吸引海外畢業的港人醫生回流
衡量準則 |
分析 |
效用性 |
成效取決於本港醫療職位的吸引力,由於本港公營醫療壓力沉重,工資亦未必比得上私營醫院,因此建議未必具備成效。 |
時效性 |
建議未必可以即時解決題(1)提到的公共衞生風險,因為海外畢業的港人人數有限,加上實行需時,對於公營醫療急速人手流失未必有效。 |
針對性 |
題(1)的問題源頭不只是人手不足,因此建議只能解決人手供應問題,未能根本地解決人口結構問題,以及公營醫療吸引力欠奉問題。 |
四、作答提示
1. 綜合分析:學生的思維經常被題目所局限,例如此題要求分析資料A和資料B的社會現象,甚至要求學生懂得綜合兩則資料加以分析,展現靈活運用資料能力。
2. 衡量準則:評論政策題必須先清楚確立衡量準則,亦即分析切入角度,例如效用性、針對性、時效性、可行性、認受性等,再針對題目要求拆解政策的正反效果。
文:Henry Law(威Sir)
英皇教育通識科補習名師(經驗專欄作家,以教授答題技巧聞名)
facebook Page:Henry Law LS @ K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