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設立一帶一路交流基金是否剝削了本地學生的資源?

2016.01.22
14986 14986

題目
      有說《施政報告》提出成立一帶一路交流基金,只惠及外地生,剝削了本地學生的資源,你同意嗎?

資料一
      一帶一路源於2015年3月,當時國家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文件,勾勒一帶一路的發展構想及藍圖,通過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促進沿綫國家的共同發展與政經人文領域的合作。
      根據《施政報告》描述,香港將積極參與和配合國家落實一帶一路策略,當中促進民心相通便與教育有關。政府將向獎學基金注資10億,提高特定地區獎學金的名額,由每年10名分階段增加約100名,鼓勵更多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同時亦驅使學校在相關科目和學生活動中注入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元素。優質教育基金亦會配合設立優先主題,加強學生認識一帶一路及與相關地區交流。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1月18日F06

資料二
     上周公布《施政報告》後,大專界普遍感到失望和不滿,例如增加資助大學學額、監管自資專上課程及修改《大學條例》等議題均沒有觸及,相反,特首卻向「特定地區獎學金」注資十億元,鼓勵「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此舉不但未能惠及本港學生,更令人質疑成效及錯配資源。
     「資助學位學額多年來維持在一萬四千五百個,但每年符合基本入學要求的學生有逾二萬六千人,未能入讀的學生如要繼續升學,便被逼入讀自資課程或負笈海外,費用之高非一般基層家庭能應付,這樣下去,年輕人對社會的怨氣只會有增無減。」自資院校的課程質素參差亦令人憂慮,經歷國力書院事件,更顯政府的監管無力,加上副學位畢業生的認受性大受僱主質疑,但《施政報告》卻對自資院校監管隻字不提,真的令人失望。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1月18日F01

資料三
     梁振英昨日出席電台聯播施政答問大會時,不少聽眾都集中批評十億元的「一帶一路」獎學金。李女士質疑政府豪花十億給外地學生,「睇唔出同經濟有乜關係」。梁振英回應指《施政報告》提出每年資助「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大學生來港升學,是希望促成民心相通,商貿的工作會做,但策略上先做民心相通的工作,「一敲門就同人話做生意,不是太好的策略。」另外,胡小姐認為香港的大學學位也不足夠,不應再資助其他人。
      政府去年十二月率先在印尼推行,提供十個名額。獲獎學金的學生每年可獲十二萬元的學費資助,並由私人機構提供捐助每人五萬元生活費,予有需要的清貧學生,據知中華廠商會已答應資助。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1月15日A04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甚麼是一帶一路?
‧香港在一帶一路的政策中扮演甚麼角色?
‧香港如何能在一帶一路中受惠?
‧香港的政策考量應該從宏觀的國家角度出發,還是微觀的本土角度出發?

論點參考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陳偉佳
      要達成讓本港學生認識一帶一路沿綫地區這個目標,不應只是「輸入式」,還要「輸出式」。理想的安排是除了讓沿綫地區的學生來港外,香港學生亦可以前往對方的國家交流學習,期間所取得的學分應獲認可,這才能發揮交流的真正意義與作用。

教育局局長 吳克儉
      政策大前提是「一帶一路」能為港帶來機遇,不會分薄港生資源。

嶺南大學副校長 莫家豪
      政策有助加強院校國際化,提高生源多元化,長遠而言可提高本港軟能力,如「一帶一路」國家學生畢業後,可能會選擇留港工作,為本地帶來人才即使他們最終回國就業,亦可成為當地與香港的橋梁,在兩地經貿起作用。

自由黨榮譽主席 田北俊
     培養我們的學生去一帶一路地區工作是對的,但付錢叫東南亞、中東的學生來香港學甚麼?關我們甚麼事?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同此舉只惠及外地生,剝削了本地學生的資源。雖說,一帶一路是國家的政策,香港理應配合,然而在教育的層面上,香港的大學入學率仍然有提升的空間和必要。而且,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就學,畢業後未必留在香港發展,與其慷慨他人,不如將相關的資源留予本土的學生,讓他們得到真正的資源,最終貢獻香港。

乙同學
      我不認同此舉剝削了本地學生的資源。首先,一帶一路是國家政策,如果香港能把握機遇,配合國家發展,將來必有回報。況且,開拓了大門,建立了友好關係之後,政府可以進一步發展,甚至為香港大學生帶來到一帶一路國家交流的機會,提高生源多元化,長遠而言可提高本港軟能力,到最後受惠的還是本土學生。

 

文:Rya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