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備戰文憑試──香港食物安全危機

2016.01.20
14967 14967

所謂「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物安全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議題,同時與人們的生活素質息息相關。過去數十年,工業迅速發展、科技推陳出新、農業不斷演化、食物供應全球化等,都對食物安全構成新的威脅。隨着食物生產工業漸趨國際化、中港食物資源往來更加緊密,以及市民健康意識逐漸提升,近年在香港的食物安全事故及爭議亦相應增加,如何確保食物安全已成為公共衞生的一項重要議題。

單元:公共衞生、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Tips:過往題型參考
2012年練習卷試卷一題一,曾經問及食物安全的議題。題目引述內地大米含重金屬鎘的漫畫及新聞,要求同學準確及詳細地解釋內地的大米污染問題,以及這些大米輸入香港及供酒家食用的可能性;另外題目也問及城市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現象與食物安全之間的負面影響,並要求學生提出減少港人受相關事件影響的方法。

致勝錦囊:理解不同持分者的角色
近年食物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世界各地無一幸免,公眾健康和社會都因而受到影響。而每當出現食物安全事故,同學很容易將矛頭直接指向生產商及供應商,但其實「食物安全」也涉及不同持分者的角色及責任:


圖解議題



議題背景及討論重點

香港正面臨甚麼食物安全危機?

香港食物的來源及現況

‧本港初級生產行業萎縮,缺乏足夠的本地漁場和農場,有九成以上食物靠入口來供應日常所需。其中新鮮糧食和副食品主要由內地供應,例如新鮮豬肉、牛肉、蔬菜及雞蛋;其他進口食物包括:美國、菲律賓及泰國的新鮮水果、巴西的冰鮮及冷藏豬肉和牛肉及挪威的海魚,分別存在不同的食物安全危機及風險。

‧為滿足大眾對食物的要求,加工食品使用的人造色香味漸多,製作食物的科技愈趨複雜,令我們難以掌握食品的製造過程和原料,安全風險亦會相對增加。

‧過去數年的數字顯示,每年在本港檢驗的五萬多個食物樣本中,不及格比率為千分之三至五,供港食品的安全率達到99.9%,反映本港的食物安全處於高水平。

內地進口的食物安全危機

‧香港的食物主要從內地入口,與內地的食物安全可謂「唇寒齒亡」。內地生產的食物屢見問題,令香港市民擔心國產食物的安全性。

‧第一個危機就是黑心食品,即是一些不安全食品,過往的例子包括:鎘大米、地溝油、農業菜、三聚氰胺奶粉、蘇丹紅蛋等。它們的製作過程不合標準,或以品質低劣甚或是非法的原材料,通過大量生產謀取暴利的食品。而進食黑心食品對人體有害,甚至有致癌的危險。

‧另一危機是食物污染。中國改革開放,提倡發展才是硬道理,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以致出現大量毒食品。例如工業污水嚴重污染水源,農民以未經處理的污水灌溉,造成「鎘」大米的食物污染問題。

外國進口的食物安全危機

‧香港有部分食物從外國進口,黑心食物及食物污染的風險較低,卻隱藏着另一個食物安全危機——基因改造。市面上最常見的基因改造食物有大豆和粟米,雖然國際對基因改造食物有一定標準,可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證據顯示基因改造食物對人體與環境都是百分百安全的。

食物安全問題對香港市民的生活素質及健康有甚麼負面影響?

‧市民健康問題:最直接的當然是健康問題。劣質食品為了使食品味道、賣相更佳、保質期更長,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大量添加劑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人們進食後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致癌更甚是死亡。

‧破壞香港國際形象:香港作為國際旅遊城市,素來有「美食之都」之美譽,假如出現食物安全問題,會嚴重打擊香港旅遊的國際形象,導致競爭力下降。

‧黑心食品問題引起中港矛盾:由於香港大部分食物入口源於內地,內地劣質食物加深港人不滿,甚或感到羞恥;同時內地人多次來港搶購較有安全保證的食品(如早前的搶奶粉潮,甚至走水貨問題),觸發起更深層次的中港矛盾。

香港政府及相關機構如何應對食物安全問題?

‧食物安全問題影響深遠,香港政府及相關機構應擔當訂立及執行食物安全法例的角色,致力確保香港的食物安全。

進口前:

‧本港的法例規定,屬於高風險的食物如肉類、奶類等,均受到《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所監管,輸港前均須通過食物環境衞生署的審批,入口須向食物安全中心通報。同時規定進口商須提供出口國家 / 地方所簽發的衞生證明書。

‧輸港的食物,香港與內地衞生當局一向有嚴格的監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與食物環境衞生署設有通報機制,一旦發現有問題的食物流入本港,會主動通知本港,以便採取跟進行動。

進口後:

‧對進口食品、食物成分組合及標籤。

‧引入食物追蹤機制,要求登記所有食物進口商和分銷商的進出記錄,以便在食物事故時馬上追溯食品來源。

‧實施食物監察計畫,從入口、批發及零售三個層進行食物檢測,每月在網上公布化驗結果。像日本核事故後,就有對相關進口食品作輻射水平測試。

全球化在多大程度上加劇全球食品安全問題和危機?

大程度/同意

‧貿易全球化:貿易全球化令食品的來源地增多,食品供應鏈跨越多國邊界,國際間的食品安全準則不一,涉及的原材料繁多,即使發現食品有問題,也難以追蹤源頭及開展回收行動,變相難以監控食物安全。同時因為經濟全球化,面對龐大的外來競爭,不少國家的不法商人會為降低成本、增加商品競爭力而忽略食品安全問題。

‧科技全球化:科技進步令愈來愈多加工食品能夠以更低的成本製成,有更長的保質期及更多款口味,滿足人口不斷增長的市場需要。可是這些新科技例如化學品及基因改造等技術,對健康的影響仍是疑問,同時也令食物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小程度/不同意

‧國際組織協調:隨着食物安全問題日漸複雜,國織組織的角色也愈趨重要,而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便是其中代表。他們旨在促進全球預防、發現和應對與安全食品有關的公共衞生威脅,包括制訂國際食品標準、指南和建議等等,確保從生產到消費整條食品鏈的食品安全。

‧個別國家問題:以中國國內食品安全問題為例,主要來源地是內地的食品,其成因亦多與內地本身的監察、環境及人為因素有關,實際上只是個別國家問題,全球化只在小程度上令內地食品安全問題加劇。

相關概念:《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
《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由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發布,按食品價格承受力、供應充足程度、品質與安全3個指標這三方面及27個指標,評估109個國家的食品安全現狀及排名。
2015年的報告結果顯示,發達國家繼續佔據排名的前25%,美國、新加坡和愛爾蘭分列前三位,中國則排名42位。

相關新聞事件簿

食物安全×今日香港

目前內地對供港食品有嚴格要求,須向本港漁護署備案,更設立追溯源頭的制度,但內地學者指,內地並無規管「供港」標籤,憂慮出現食物安全事故,會影響「供港」品牌,或造成港人恐慌。
摘自2015年9月29日《星島日報》A19

台灣揭發更多品牌食油涉摻雜飼料油後,本港食物安全中心昨日宣布,即日起停止所有台灣動物油供港,包括豬油、牛油及雞油,並要求食肆、分銷商回收產品;中心亦已封存本港南順和合興各一批次共一百九十公噸台灣進口的頂新豬油。
摘自2014年10月10日《星島日報》A16

食物安全×現代中國

水貨客走私活動困擾本港多年,更引發中港矛盾,有內地專家認為,「水貨經濟」早年有助內地經濟和技術發展,但隨着關稅下調、跨境電商興起,對「港貨」的需求將漸下降,認為數年後走私活動將大減,但本港學者認為,若內地貨品質素、食品安全未能提升,「港貨」走私活動仍難減少。
摘自2015年12月28日《星島日報》A3

上海福喜涉嫌出售過期肉類給快餐店的風波擴大。食環署表示,本港麥當勞去年七月至今年六月,先後從上海福喜進口脆辣雞腿和吉列豬肉塊,相關食品全部售出,署方即時禁止入口所有福喜食品。麥當勞回應,有關食材入口時符合安全標準,但對早前指無從上海福喜入口食材,訊息前後不一,向公眾致歉,並即時終止與上海福喜合作。
摘自2014年7月25日《頭條日報》P22

食物安全×全球化

今日(4月7日)是每年一度的世界衞生日,亦是世界衞生組織的周年紀念日,今年選定的全球關注公共衞生主題是「食物安全」。食物安全是公共衞生措施的重要一環,不安全的食品可導致多種健康問題如腸胃不適、由病毒引發的疾病、影響生殖、發育及可致癌等,但關乎食物安全的問題,往往不易察覺及被忽略。
摘自2015年4月7日《星島日報》E8

毒澱粉、毒米、餿水油、致癌茶,黑心食品於世界各地都避無可避,近年越南成為新的黑心食品王國。台灣最近爆出的毒油事件,全由越南進口。無良食品商透過買通越南官員,竄改食品資料出口,再加工出售,毒害市民圖利。單是台灣今次毒油事件,這些餿水油有逾1億元(港元)利潤。越南官方數字顯示,每年就有數千人因食物中毒,令越南陷入一片黑心食品恐慌。
摘自2014年11月24日《頭條日報》P46

食物安全×公共衞生

香腸、煙肉等加工肉類是不少港人至愛,但世界衞生組織昨正式宣布,將加工肉類列入第一類確認的致癌物,與煙草、石棉及砒霜並列,而新鮮紅肉亦被列為危險性較低的的2A類致癌物質。
摘自2015年10月27日《頭條日報》P6

雖然科學界普遍對基因改造食品會否對人體健康有負面影響未有結論,但BT63基改品種的食用安全卻甚具爭議性。綠色和平二○一一的報告曾引述世衞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指出BT63基因會改變水稻的蛋白質含量和營養成分,顯示BT63基改食品的安全有重大隱憂。
摘自2014年8月4日《星島日報》A15

相關《通識大全》專題

‧食物安全 保障健康
http://bit.ly/1J4MZzf

‧食物進口 安全標準誰定?
http://bit.ly/1RnpUu4

‧探討兩岸食物安全問題
http://bit.ly/1ZmlIKp

‧食油安全 誰來監管?
http://bit.ly/1Kfbjct

‧黑心食品 攻陷全城
http://bit.ly/1Rnq6tt

‧食物安全問題
http://bit.ly/1l9wdTJ

同學登入星島教育網(中學部)stedu.stheadline.com/sec/,按「熱門專題」,可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名師出題
Henry Law(威Sir)
英皇教育通識科補習名師(經驗專欄作家,以教授答題技巧聞名)
facebook Page:Henry Law LS @ KGE

資料A
摘錄自2014年7月28日《星島日報》
麥當勞、肯德基等眾多國際連鎖餐飲品牌的供應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被揭使用過期肉類,母公司美國福喜宣布,將回收所有上海福喜產品,並徹查高層。
美國福喜集團官網形容,上海福喜犯下了不能容忍的錯誤,違背公司守則,會徹底調查現任及前任高層管理人員,一旦發現任何不當行為,會作出處分甚至採取法律行動。中國國內的業務亦會由全新的管理層接管。

資料B
摘錄自2015年8月8日《星島日報》
本港再多兩人進食台灣洪瑞珍三文治後懷疑食物中毒,最新累計中招者達八十六人,共涉及三十個群組。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承認,本港現時對網購等非正式食品入口渠道欠缺有效監管制度,須要檢討。
高永文表示,各方對感染源頭說法不一,目前不排除該款三文治在未進口前,已受到污染,「三文治屬容易變壞食品,由生產、入口、供應鏈運送,至消費者購買後,若不即時食用及儲存不當,均有機會造成食物中毒。」他又指,有關三文治有可能通過不同入口商或非正式途徑進入香港,將與台灣有關局方緊密聯絡,在兩地找出真正污染源頭。

卷一:資料回應題
(a)指出及說明以上資料體現哪些全球化特徵?(4分)
(b)指出及解釋導致資料所示的食物安全問題的原因。(6分)

卷二:延伸回應題
(a)「網購對香港人生活素質利大於弊」你是否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答案。(10分)
(b)指出及解釋全球化可能引起的公共衞生風險,並提出一些可行措施以減低你所提到的風險。(10分)

名師解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a)


(b)


答題技巧

‧先立後推:學生應該先對焦回應題目,直接指出資料所體現的全球化特徵,然後運用資料說明及推論,留意切忌混淆「推動全球化因素」與「全球化特徵」。
‧流程思考法:學生可以從食物進口過程層層思考問題起因,生產者負責製造食物,繼而出口必須經過政府檢驗,最終由消費者購買食物,從而得出生產者、政府和消費者三個分析角度。

卷二:延伸回應題

(a)


(b)



答題技巧

‧全面剖析:學生較容易局限於「購買」部分,忽視網購涉及港人參與「出售」部分,因此漠視O2O營商模式利潤。
‧逐點擊破:切忌散亂地提出風險和措施,應該對焦一項風險提出相應措施,加強說理通順和完整性。

載自2016年1月20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龍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