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偉明 港日懷舊
2016.01.15現時日本流行「宅男」抑或「腐女」?本想向熟悉日本文化的吳偉明教授請教,吳教授卻說:「我已經不是屬於這個時代,而我這本新書《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不是說這些最潮最H i t 的東西, 而是通過梳理以前的歷史,讓讀者更深入了解文化的變遷,裏面散發出一種淡淡的懷舊情懷」。
日本遊戲 讓舊香港重生
《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一書分兩部分,先講歷史,後半以互動為主。談這兩者時,吳偉明以「在地消費」和「文化想像」作為切入點。所謂「在地消費」,吳偉明說:「簡單地理解,就是指相同的商品在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消費方式。」他舉《街頭霸王》和《拳王》為例,「這些是日本遊戲,香港人用了香港的形式去玩,例如加入了很多港式術語和港式的打法,這就是所謂的『在地消費』」。
在這些日本遊戲中,常常會看到消失中或已消失的香港景觀,例如九龍城寨、大角嘴唐樓、廟街等等。「其實學生打《生化危機》遊戲時,他們不可能不知道,只是在玩遊戲時沒有留意到,我把它整理出來而已。」書中又談到在日本遊戲中常看到李小龍和成龍等香港武打巨星,為甚麼李小龍已經過世那麼多年了,成龍都已經改變了那麼多,他們還是一直在日本遊戲中重複出現呢?是日本人不認識現在的香港,還是不接受現在的香港?
吳偉明給出了自己的看法:「這些讓舊香港重生的行為,其實都是對香港的懷舊,而對香港的懷舊其實也是對日本的懷舊,在舊香港裏面找到舊日本的味道,找到工業化之前的舊日本味道。」這也是日本人眼中對香港的「文化想像」。
日本動畫 懷念70s、80s情懷
《龍貓》、《多啦A夢》和《櫻桃小丸子》,哪一套你不熟悉?大概沒有吧。談到當中大受歡迎的小丸子,相較於大家覺得很有趣、可愛,吳偉明有自己的見解。「日本人看小丸子,其實他們是覺得很懷舊的,因為他們會覺得那個七○年代或者八○年代初,就是日本還沒有到高峰的時候,動畫裏面反映的其實是一些日本鄉下的東西,一些以前的往事,絕對不是現在的日本。」
而日本人喜歡的香港,也並非是現在高科技新建築的香港,而是一些很古舊的屋邨和大排檔。在日本人的概念裏面,他們會覺得「香港男人就是會打功夫的,香港女子就是會穿旗袍的」。吳偉明解釋說這種日本人對於香港既定的概念,其實是「出於一種懷舊的致敬」。
日本漫畫 在港人心中
至於《多啦A夢》,無論那隻機械貓叫「多啦A夢」或是「叮噹」,都是橫跨多代人的集體回憶,吳偉明也有他個人的懷舊。「我小時候喜歡港漫,例《龍虎門》和《中華英雄》,後來到了中學和大學,才看日漫。」看日漫時,他喜歡上《叮噹》。「我中大畢業後去了日本修讀碩士,那時候我日文不好,因為我只學了半年日文就去日本留學。去到日本發現當地的二手漫畫非常便宜,所以買了很多。這是看《叮噹》看得最多的時候,那種多的程度令一個日本同學取笑我說:『你的日文很像《叮噹》裏的大雄!』」大雄的日文是小朋友式日文,非常可愛,不是很標準,我們能夠大概想像到,當時《叮噹》伴隨吳教授的異鄉求學生涯。
這段過去讓吳教授很難忘:「這本書我是以向懷舊致敬的心情去寫的,寫的時候想起自己童年很多東西。」他又繼續說:「《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其實就是想留下一個記錄,整理自己的過往,和給後人回顧歷史的一本書。所以大家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不須要順序去讀,書的前面是給老人家看的,中間是給中年人看的,後面才是給年輕學生看的。」
「在地」的「流行」教授
熟悉中日文化的吳偉明教授,任教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新書《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有學術書籍的架構和參考書目,可是當中滲透的不是學術味道,而是淡淡的懷舊情懷。為了即將出版的《日本的香港料理》,吳教授多次去日本訪問廚師,還親自嘗試很多食物,他更笑言:「我有時候一天喝四、五杯奶茶,吃四、五個蛋撻,還有點心啊,燒味啊之類,把自己腸胃都搞壞了。」
文:郭艷媚 攝:郭正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