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再談「先生」

2016.01.05
14872 14872

     「先生」這個稱謂,再次引起關注,引發網上熱議。這是因為「習馬會」的緣故:互稱對方為「先生」。

     「先生」讀輕聲xiānsheng(台灣一般重讀)。在內地,「先生」既是一般社交稱謂語,在特定情況下,是個尊稱,並且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得上,像北大中文系師生稱謂王力教授為王力先生。一般情況下,慣用職稱「教授」;表示尊稱,更多使用「先生」。最高級別的稱謂語「先生」不限於男性,對才德兼備的女性也可以稱說「先生」,文化人都稱呼錢鍾書先生的夫人為楊絳先生。

       語言生活中,「先生」還用於①妻子對他人稱自己的丈夫(他跟我先生是多年的好友);②對老師的尊稱。五十年前,香港小學教育系統中,對男女教師更多用「先生」;現在,則多用「老師」。對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我們稱他/她為老師,這是最常用的稱謂語。「老師」在內地廣泛流通,使用範圍也不限於指稱教師,教過你或是沒教過你,都可用「老師」。比如,內地大學辦學術研討會,發言的講者開頭就說「各位老師」。說話人與聽話人雙方沒有師生關係,但是,把與會代表(一般是學者,研究人員)看成是自己的老師(意味着講者本人是學生),抬舉了代表們,表示謙虛,客氣。

對老師的尊稱
     這些年來,「老師」在內地的使用範圍愈來愈廣泛,對教育部門或大學相關的人士(不在教學工作崗位上),也稱說「老師」,尤其是不大明瞭對方的職位時,或不傾向說職稱時,說「老師」是比較穩妥的。有時,我回覆電郵,光看名字,分不出是男性還是女性,這時候,用「老師」保准不出錯。同學們有機會到內地參加交流活動,在校園裏多關注一下,體會體會。

      對年老男子,我們尊稱為「老先生」。對成績優異而被老師指定為指導其他同學的學生,稱為「小老師」(台灣用「小先生」,也說「小老師」)。古時候,「師傅」是老師的通稱。熟讀中國歷史的同學還會記得,帝者之師,如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等,都統稱為「師傅」。如今,「師傅」到處走,稱有專門技藝的人,例如:「做點心的師傅」。台灣民眾使用「師傅」似有特定的對象(多與餐飲業有關),對開車的人,一般不用「師傅」,宜叫「司機」。我在北京打車,上車就說「師傅」;在台北打車,照說「師傅」,司機聽後,似有不悅神色。那時候,我猛然覺醒,自己犯了錯誤,應當說「司機」。語言運用嘛,要從錯誤中學習。等我打車到桃園機場時,我叫了一聲「大哥」,中年司機和顏悅色。在台灣,對男性師傅,稱說「大哥」,對女性師傅,稱說「大姐」,言語交際,路路暢通。

      有「師傅」,還有「老師傅」(尊稱以擅長某種技能維生的老人)。看電視劇,對年紀大的和尚,也叫「老師傅」(也作「老師父」)。

知識窗
    「習馬會」(台灣用「馬習會」)之後,有評論認為,今後在兩岸的華人社會中,將更廣泛使用「先生」。政治事件是否能夠改變人們的稱謂習慣,有待觀察。不過,「先生」也好,「老師」也好,「師傅」也好,原來用於特指對象的稱謂,眼下已經有廣泛使用(泛化)的傾向,這是語言生活的事實。

文:林建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