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論新年傳統習俗存廢

2015.02.13
1486 1486

題目
      傳統習俗有些已經消失,有些仍然保留。請討論農曆新年期間,一些傳統習俗(如派紅封包、書寫揮春、祈福許願等)的存廢問題。

資料一
     大年初二,林村許願樹附近人山人海,旺丁又旺財。有市民指拋寶牒「好意頭,小朋友又喜歡」;有家長特意前來點燈,祈求天后娘娘保佑兒子考試順利。大會估計「新正頭」至少三十萬人參與許願節活動,較去年增兩成。真正的許願樹「大病」後,已經改由「塑膠樹」代替,無損市民雅興,昨天甫入林村,滿目一家大細在拋寶牒。郭先生抱起四歲半女兒,希望可以將寶牒拋到樹頂,嘗試七、八次後終於成功,小朋友興奮雀躍。郭先生指,特別喜歡林村所保留的傳統特色,是第三年帶同小朋友到來,馬年最希望一家人開心和健康,「快些湊大兩個女兒。」除了拋寶牒,原居民在新春期間亦有「點燈」習俗,鍾先生特意前來參加傳統點燈儀式,寫上「金榜題名」,「點燈是傳統活動,可以得到天后娘娘保佑,剛巧今年兒子醫科畢業,特別有意義,所以要特登來點燈,希望一切順順利利。」
摘自《星島日報》 2014年2月2日 A02

資料二
     春節,春劫,一年一劫?中國春節傳統之一的發紅包,近年演變成內地民眾的一大負擔。有傳媒近日調查了北京一百多名市民,結果顯示,逾四成受訪者今年發出超過一千元的紅包。「年終獎沒捂熱,轉手就全砸進了壓歲錢。」中新社報道,北京市民張女士最近正為封紅包發愁。據介紹,張女士的親戚共有四五個孩子,今年因「行情」看漲,每個孩子至少要給一千元的紅包。她無奈地表示,「回趟家,一個月的銀子沒了⋯⋯壓歲錢以前收的是兩位數,現在給出去是四位數。」有專家擔心,家長為了面子而出手闊綽,動輒數百上千的紅
包,恐會對孩子灌輸不勞而獲的錯誤金錢觀。
摘自《星島日報》 2014年2月4日 A13

資料三
      農曆新年臨近,人人都愛在家裏張貼揮春,祈求新一年福澤安康。近年各式揮春印刷品大行其道,饒富質感的傳統手寫揮春街檔卻漸漸隱沒於後巷中。幸好香港尚有一些老伯伯默守傳統,在寒冷的街上擺檔,把逾八十載的人生,濃縮於揮春上一筆一畫之中,為大家送上新年最大的祝福。
      寶叔每逢新年前夕都會在街擺檔約兩周,吸引街客。他的字一筆一畫均剛勁有力,秀麗清雅,他熟練行書、草書、楷書等字體。「寫揮春的檔口,在整個九龍區可能所剩無幾。歸根究柢,乃愈來愈少人用毛筆寫字。別以為這區人流很旺,除了請你寫揮春的老一輩和基督徒會寄予欣賞,很多人經過都只會擺出一副『寫字有甚麼了不起!』的表情,他們不明白意義所在。假如一千人有一個幫襯我,已經很好了。

摘自《星島日報》 2015年1月30日 E01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分鐘。

討論點
‧傳統習俗背後反映何種價值?對現今意義何在?
‧你認為哪個新年傳統習俗最值得保存?
‧有效傳承傳統習俗有何方法?

論點參考
香港通識教育協會副主席 林伯強
     西方節日並沒有真正取代了傳統節日,只不過因為商人能藉以獲利,便加之渲染,使其能大行其道;反之傳統節日不賺錢,自然不那麼受歡迎。換言之,並非西方文化侵略中國文化,而是市場「主導」了價值觀。

專欄作家 陳天權
      現今的春節氣氛已被商業宣傳掩蓋,大家沉醉於消費玩樂,沒有閒暇思考過年風俗的含意。許多具有倫理思想和團結功能的活動逐漸被人忘記,最後成為歷史。

專欄作家 占飛
     拜年是傳統節目,著名維也納行為學家IrenausEibl-Eibesfeldt說,祝賀語的作用,在於維繫關係(maintaining bonds)。香港人臉皮薄,若圍堵已婚者派利是,大家都覺得尷尬,於是辦公室的「長輩」反為要逐一向「後輩」祝賀了。


觀點舉隅
甲同學:
     農曆新年習俗,反映千百多年中國人的傳統歷史及民間智慧,實在不應以一句不符合現代意義而埋沒傳承的意義。以派發紅包為例,家族成員在大年初一聚首一堂,互常贈送祝福語,符合現代社交溝通功能;而輩分較小的晚輩向長輩問好,彰顯出儒家提倡的長幼有序、孝敬長者的觀念。所以,我認為新年習俗有保留的價值,因為儀式背後具備恭敬禮教的作用。

乙同學:
      農曆新年習俗當然必須傳承下去,問題是如何切合廿一世紀的社會呢?現代的揮春種類繁多,不再用筆墨書寫而成,亦會把潮語、英文或福音字句入聯,我認為這都是把習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只有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把古老的習俗傳揚,而不致散失。雖然有人認為新年被商業宣傳掩蓋,令人沉醉在消費玩樂中,但宣傳始終有助喚起大眾對傳統中國節日的關注,不會令春節變成淘汰的節日。


小貼士
獲正面反應的說話
      相對直接說「贊成」、「反對」,以下提供三個獲取組員正面反應,更好溝通的說話方式。第一,爭取支持。「我知道在座一定有朋友曾經有過我的同一經驗⋯⋯」(表示親近);「我知道在座一定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表示在預料當中,你並非沒有考慮過)。第二,解除隔閡和敵意。「在我中學生活裏,記得有一次⋯⋯」(訴諸共同經驗)。第三,鼓勵討論。「你的說話很有道理⋯⋯」,「你的意見我想大家也應該認真思考一下⋯⋯」。

 

文: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