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科幻小說大全

2015.12.15
14780 14780

「願原力與你同在(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後日上映,在激光劍你來我往之間,有說佐治盧卡斯原本構思的九集《星球大戰》系列,靈感來自科幻小說經典《基地》。科幻小說是工業革命之後出現的文化產物,人們進入以科學發明和技術革命的時代後,所有關於未來命運的創作靈感,都與科學技術有關。科幻小說作家將科學與文學藝術完美結合,成為自成一派的文類,帶領讀者走到一個未知的世界。

人們對科幻小說存有各種迷思,先來一一拆解:

迷思一:科幻小說也有軟硬之分?

科幻小說題材非常廣泛,常見的太空探索、星際穿梭、人工智能、外星文明外,還包括機械工程、生物科技、環境污染、細菌戰爭、遺傳工程等,作者利用對未來科技的想像和猜測,激發讀者對於宇宙和未來的思考,認識科技發展的可能性,嘗試在日常生活中用另一個角度看世界,看我們生存的地球。

創作出《基地》的科幻小說大師艾西莫夫說過,科幻小說可界定為處理人類回應科技發展的一個文學流派。科幻小說常見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前者的中心思想強調科學精神,無論是主角歷險、拯救世界、阻止敵人毀滅世界或文明,都是利用科學推動劇情,甚少以不能解釋的方法完結故事,即是不會以超能力解決難題而草草作結;至於後者,很多時隨便提到一點科學或科技的,都會被視為軟科幻作品。

以電影為例子解釋應該容易明白, 如《火星任務》、《星際啟示錄》便屬於硬科幻,《星球大戰》和《侏羅紀公園》系列便是軟科幻。不過有人認為硬科幻和軟科幻只是一種籠統的分法,甚至認為所謂的軟科幻科學元素極低,只是一種包裝,不屬於科幻小說。

迷思二:文科生一定看不明白?

這個真是錯到不得了,誰說過一定要練過萬佛朝宗才可以看武俠小說呢!正如你看《星際啟示錄》會因為搞不清蟲洞而中途離座嗎?英國作家威爾斯在1895年發表的《時間機器》,探討體力和腦力勞動導致的階級分化,以「如果某種科學技術⋯⋯,那麼未來將⋯⋯」的開篇方式,成了科幻小說的一種經典範例,這種引人入勝的寫法,不會因為科學理論太深奧而令讀者看不明白。閱讀小說的經驗理應不會因為讀者的背景而出現「行人止步」,若然讀者要猜謎,只是那個作家的功力未夠,忽略了「小說」的元素。

迷思三:小說提及的科學知識都是真確無誤?

硬科幻作品中的科學要素一定要合理,強調細節和準確性,才會令人信服。如《2001:太空漫遊》作者克拉克在另一部作品《月球歷險記》中,有關月球表面狀況的逼真描寫,以及主角如何運用各種科學知識脫險,都是明顯例子。

迷思四:硬科幻小說內容一定是人與科學的角力?

科學是對未知領域的探求,講求證據、邏輯和系統,科幻小說以現有的科學知識提出各種假設,有時是對人類行為的反思,又或涉及道德爭議。如艾西莫夫在《我,機械人》(I. Robot)(改編為電影《智能叛變》)中提出的「機械人三定律」,包括(1)機械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袖手旁觀)使人類受到傷害;(2)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械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3)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械人必須保護自己;正好探討人類和機械之間的關係如何定位。

香港科幻會

想與志同道合的科幻迷交流心得?接近二十年歷史的香港科幻會致力推廣科幻作品的欣賞、創作和研究,相信出色的科幻作品能夠擴闊視野,激發想像。香港科幻會有一個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圖),網站又為會友提供交流平台,亦會舉行讀書會,出版會員的合著作品。現任會長是李偉才博士,經常以李逆熵為筆名,出版多本科普和介紹科幻小說的讀物。

中文名師科幻迷

文科生一定只是傳統詩詞散文的愛好者?那又未必。教你文憑試答題技巧的中文科補習名師蕭源,另一身分原來是科幻小說迷,鑽研時空旅行才是至愛;寫作雞精天書之餘,創作科幻小說最能自我滿足,最希望在補習班上兼推廣科幻小說。

由衞斯理到艾西莫夫 到香港科幻會

香港人認識「科幻」大多從衞斯理開始,蕭源亦不例外。小學看衞斯理,即被當中的精采奇幻劇情深深吸引,一本接一本的不停手,就看完了數十本小說。不過升上中學後,漸漸不滿足於幻想大於科學、「在南極尋找北極熊」等錯誤,兼甚麼也以外星人作結的情節,便開始追求科學基礎較為嚴謹的作品。剛巧那時西方科幻小說的台灣中譯本推出,閱讀更加方便,正式接觸西方科幻小說。自此一頭栽進去,更是廢寢忘餐,大師艾西莫夫的作品系列都是在這時期開始閱讀。

「科幻小說文體特別,有別於愛情、偵探、武俠,其獨特之處在於內裏包含的科學精神和宏大的幻想力,是其他小說所無。反過來說,科幻小說有愛情、偵探等元素並不出奇。」之後連科幻電影、專寫科幻的日本漫畫家星野之宣的作品等都涉獵,後來加入了香港科幻會,認識了香港推動科幻小說的前輩黃景亨及李偉才博士,又與志同道合的書迷交流,甚至一起創作。

由科幻到科普

至於說文科生較難理解這個題材,蕭源倒沒有這個感覺,反而因為閱讀而對科學產生了興趣,希望得到更多的正規的科普知識,甚至是連帶其他在小說看過的科普拆解文章,例如如何製造一台時光機、《火星任務》中提到賴以為生的種薯仔是否可行等,也看得津津有味。「一般來說科幻小說的比重是1:1:2,即科學和幻想只是部分元素,小說才是佔大部分,不會阻礙追看性。」

科幻小說主題眾多,蕭源對時空穿梭最有興趣,亦因如此,他自己創作的《時空之王》也是以此為題材。說到科幻小說對自己的影響,他覺得在考證、求真和重邏輯方面最明顯。

由翻譯作到華文科幻

一直以來,科幻小說絕大多數是翻譯作品,直至內地作家劉慈欣的《三體》獲得「雨果獎」,華文世界終於出現世界級經典,蕭源對其小說更是推崇備至,一追再追。「衞斯理是訓練班,艾西莫夫和劉慈欣就像精讀班。」

他覺得《三體》氣魄宏大,比《基地》過之而無不及,而每一個章節的橋段可以獨立成篇,點子之密和計算之準確,令人手不釋卷。華文科幻小說的地位,單靠劉慈欣一人的成就而大幅提高,完全是異數。試過有次和太太逛商場,蕭源獨自在咖啡店追看得如火如荼,隔了很長時間,直到太太購物後回來會合,他還追看至不想停下來離開。

由科學到小說

對科幻小說有興趣的同學,假如擔心未能一次過閱讀艾西莫夫的大部頭的《基地》系列(整個系列分三部曲、前傳、後傳等共七本書),蕭源推薦同是科幻小說三巨頭之一的海萊因作品,風格幽默,如《4=71》故事應用了狹義相對論所提出的「雙生子悖論」,即雙生子其中一位進行星際旅遊,結果當旅行者回到地球後,發現自己比留在地球的兄弟更年輕。作者對於心靈感應的描述與光速旅行的相對論效應,能以科學角度合理詮釋,把科學與小說完美融合。小說中,在宇宙航行的大孖在兄弟逝世後繼續與子孫溝通,多年後宇宙艦艇上發生叛變,倖存者幾經辛苦回到地球,可惜已不能融入這個對他們來說非常陌生的出生地——當然主角例外。橋段和構想非常吸引,大可拍成荷里活電影,原來已是1956年的作品。

出色作品經得起考驗,有意創作的新秀可作為參考。擔任過幾屆青少年科幻小說大賽評判,蕭源發現參加者的通病是引用了過多科普知識,變得沉悶,忽略了「小說」的故事元素,始終「科學」和「小說」並重,才是優秀的作品。

香港青少年科幻小說創作大賽

香港也有科幻小說徵文比賽,由科創中心主辦、香港科幻會及香港科學創意學會協辦的「香港青少年科幻小說創作大賽」今年已是第五屆,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對科學創意的興趣,提升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頒獎禮在本月底舉行,得獎作品將有機會出版成書。

大師現身

科幻小說當然並非在內容中加兩個機械人,或者把背景設定在太空就事成,否則揭開這些科學幌子,還不只是普通故事一個。科幻作家激發人類的好奇心和幻想力,跟隨大師的步伐擴闊思維,才能真正打開閱讀經驗新一頁。

經典大師 艾西莫夫

講科幻小說,一定要識艾西莫夫。他的創作生涯寫下大量短篇和長篇小說,著作近五百本,其中「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械人系列」構架了一個體系,被譽為「科幻聖經」,他所創的「機械人三定律」開創了一個嶄新的科幻領域,奠定後世創作機械人故事的參考。除科幻小說外,艾西莫夫亦寫了多部科普讀物,他生前曾贏得五次雨果獎、兩次星雲獎以及科幻界最高榮譽的科幻大師獎,逝世後又陸續獲頒三次雨果獎。艾西莫夫也為電視科幻劇集《星空奇遇記》提供意見,一生與科幻結下不解緣。

大預言家 凡爾納

你未必認得凡爾納這個名字,不過《八十日環遊世界》必定有印象。這位愛寫歷險故事的法國作家一生寫了六十多部大大小小的科幻小說,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地心探險記》、《海底兩萬里》、《神秘島》等經典就是出自他的手筆,故事常涵蓋地理學、工程學、水力學、動植物學、天文學和氣候學等,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獲得基本的科學知識。有趣的是,想像力豐富的小說家,不知不覺預告了未來的科技發展。凡爾納主要作品出版於十九世紀末,但是他在小說中的許多設想和描述後來陸陸續續成為了現實,包括潛水艇、直升機、太空旅程、冷氣、動畫、導彈等,當時的讀者還未看過實物呢。

亞洲科幻小說第一人 劉慈欣

對比外國,中國可謂沒有科幻小說的發展,直至劉慈欣的出現,他創作的《三體》三部曲是內地近年的暢銷話題書(故事以文化大革命為背景,軍方探尋外星文明的絕秘計畫開始),更在今年奪得科幻小說「雨果獎」的最佳長篇故事獎,成為亞洲科幻小說作家第一人。劉慈欣說自己小時候讀過凡爾納的《地心探險記》而愛上科幻與冒險,令他的想像飛出了鄉村,飛出了中國,甚至飛出了太陽系。他的書迷自稱為「磁鐵」。最近針對小讀者,劉慈欣重新選取自己的作品,編輯成針對兒童讀者的「劉慈欣少年科幻科學小說系列」,書中還邀請了物理學教授作科普導讀,為書中的科學知識提出嚴謹的補充。

香港代表 衞斯理、譚劍

香港有沒有科幻小說?嚴格來說,也有的,倪匡創作的衞斯理不乏科幻情節,外星人的出現尤其多,《老貓》和《藍血人》都是外星人有家歸不得的無奈,外星人再厲害,但是離開了屬於他們的星球之後,總不會有甚麼好下場。雖然「衞斯理」系列關於科學的知識比較粗疏,仍然無損他的地位。而新一代的香港科幻作家,較為人熟悉的是譚劍,作品有《人形軟件》。其《光柵謀殺案》剛獲第六屆華語科幻星雲獎「全球華語最佳長篇科幻獎」銀獎。

科幻界奧斯卡

在科幻小說世界裏,世界科幻年會設立的「雨果獎」和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設立的「星雲獎」,被公認為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兩項世界性科幻大獎,堪稱是科幻界的奧斯卡。雨果獎自1953年起設立,分為長篇、中篇和短篇小說獎,後來加設戲劇和非小說類,近年一些奇幻題材的作品也可得獎,如《哈利波特》。而星雲獎則在1965年創立,分設長篇、中長篇、中篇和短篇小說獎。另外還不定期頒發特別大師獎,近年同樣加入了「劇本」類別,得獎作品包括動畫《太空奇兵.威E》。

文: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