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困難重重

2015.11.12
14728 14728

一、試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資料A: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新聞一則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訂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具體來說包括 :
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
2 表演藝術
3 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 傳統手工藝

 

資料B:新聞一則
      端午節舉行的大澳龍舟遊涌,吸引了數以千計的市民觀賞,但這個有百多年歷史的地方傳統,曾經乏人問津,參與年輕人日漸減少,也缺乏舉辦資源,只靠當地老漁民苦苦支撐。不過,大澳龍舟遊涌在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後,情況大為改善,不但得到政府的支持,也有一些商業機構捐助,年輕人也不再覺得活動過時,從城市返回漁村幫忙籌辦活動。

       雖然如此,大澳漁業畢竟已經衰落,社區經濟力量不足,村民未能持續地支持這活動。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香港漁業漸走下坡,大澳也不例外,漁民所得減少,龍舟遊涌的命運可想而知。而這個活動也變成老人的「專利」,有時甚至抬着龍舟及神艇巡遊的年輕人,也會出現人數不足的問題,整個節慶活動自然會日趨簡化和平淡。

      當地人認同龍舟遊涌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後有好處,例如有政府基金資助造龍舟及神艇。但每一年的籌辦資金也要村民自行籌措,有老村民甚至要將生果金奉獻,長此下去,這節慶活動會否無以為繼,實在值得關注。

 

資料C

資料:2015年6月20日《頭條日報》〈大澳端午龍舟遊涌祈求平安〉照片

 


問題
初中題
(a)參考所提供的資料,從社會和經濟角度解釋保育大澳龍舟遊涌時面對的困難。 (6分)

高中題
(b) 參考所提供的資料及就你所知,就你在(a)題提及的每一個困難,分別提出可行和有效的解決方法。解釋你的答案。 (8分)

 

二、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現代中國 今日香港

關鍵概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傳承  傳統藝術  文化保育  節慶活動  集體回憶  歷史價值  文化意義  藝術價值  社會凝聚力  經濟效益  旅遊產業  社會轉型  生活質素       身分認同

相關議題/新聞

香港成功向國家申請將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遊涌、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題型分析

(a) 初中題:屬資料分析題,要求考生利用資料進行分析,從題目指定的兩個角度(社會和經濟)解釋文化保育時面對的困難。考生須先略用資料,再作出推論,加入個人認識的事實或概念,並針對大澳社區和經濟的狀況作出分析,指出保育時面對的阻力和障礙。

(b) 高中題:屬建議題,要求考生就自己在(a)題提及的每一個困難,分別提出一些應對的方法,但不是空泛地提出建議就可以,還要運用高階思維,討論建議的預期成效,並論證相關建議為何可行。

 


初中題
三、作答方向參考
(a)參考所提供的資料,從社會和經濟角度解釋保育大澳龍舟遊涌時面對的困難。 (6分)

角度  

        引用資料 

 就題眼解說(困難)

  概念化

社會

沒有年輕人參與,只靠年老漁民苦撐,村民老化

社區老化 / 人口老化

上一代離世後,難以傳承;下一代不重視傳統,視為老套

老齡化

可持續性

經濟

缺乏資源舉辦,政府和商業機構支持不足,村民要自行籌措

資金不足 / 經濟困難

民間欠文化保育意識

不重視傳統文化遺產

資源不足

支援不足

保育意識

社會/經濟

大澳漁業經濟衰落,漁民所得減少,令到村民不能支持下去

漁民習俗隨漁村而沒落,失去社會條件 /
經濟轉型,漁業沒落,相關活動難以維持

社會轉型

現代化

經濟轉型

產業轉型

 

四、作答提示
1. 在回答(a)題時,同學務必留意提問用語是「參考資料」,所以同學提出的論點,都必須建基於資料,做到從資料出發,其他跟資料無關的論點,一概不必交代。至於個人知識和概念,只應在解釋資料涉及的論點時加以運用。
2. ( a)題要求學生作出合乎邏輯的推論。面對這些推論題,同學宜先從題目或資料找出論點,再在論證過程中做到層層推論,推論愈嚴密和仔細,表現就愈佳。當然,推論過程也要緊扣題眼「困難」一詞。
3. 跟高中題目不同,本題已設定了「社會」和「經濟」兩個作答方向,同學只須據此選擇資料,並加說明,不必自設其他分析角度。

 

高中題
三、作答方向參考
(b) 參考所提供的資料及就你所知,就你在(a)題提及的每一個困難,分別提出可行
和有效的解決方法。解釋你的答案。 (8分)

參考觀點

 (a)題提及的困難  

 建議方法  

  效用  

  可行性

村民老齡化

可持續性成疑

‧ 宣傳教育村內下一代

‧ 非政府組織 / 保育團體協助在社會進行推廣

‧吸納有志者加入

‧ 結合村外力量,擴展網絡

市民保育意識近年已提高,非常重視傳統文化,支持度甚高

政府和民間資源 /支援不足

‧ 政府 / 村民推動文化旅遊,使之產業化,吸引遊客

‧ 政府設立基金資助和推廣

‧ 以經濟力量保育,成功例子有長洲太平清醮

‧ 政府與民間合作保育,可互補不足

近年政府已開始重視文化保育,民政事務局已設遺產名錄,具一定基礎,可行性高

社會轉型 / 現代化

經濟 / 產業轉型

‧ 結合文化旅遊,展示昔日漁村 / 漁業風貌,進行產業轉型,令漁村因旅遊業重現活力

‧ 產業化後可以運用經濟或市場力量推動保育

近年流行文化旅遊,社會亦重視本土產業, 風氣漸開,具相當推行條件

 

四、作答提示
1.( b)題有「就你在(a)題提及的每一個困難」的用語,所以本題屬「連鎖題」,考生必須緊扣自身在(a)題的答案,先列出曾提及的困難,作為答案的起點,再逐一分析,否則有離題之嫌。
2. 由於題目有「提出可行和有效的解決方法」一語,所以考生在提出適切的建議後,還要解說建議推行後的成效,並一併討論建議為何可行,以展示高階思維。
3. 跟(a)題一樣,(b)題也規限了題目的背景,那就是當今保育大澳龍舟遊涌時面對的困難。因此,考生論述時不宜只泛泛而論,而應具體解說當前大澳的社會和經濟情況,結合香港整體社會的特色,將答案「情境化」,方能具體和深入回應提問。


文:黃家樑 (恩主教書院通識科主任、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