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中文考評大檢閱

2015.12.08
14717 14717

小心審題不失分 真假故事要知道

文憑試中文科素有「死亡之卷」的惡名,今年考評報告指某些考生的錯誤「技驚四座」,表現令人擔憂。除此以外,還有不少一而再、再而三的常犯錯誤,歷屆考生總是經常忽略。不想重複犯錯,我們就從基本步驟開始──審題,再步步改正,取分摘星。

小遊戲1:看關鍵 圈重點

審題是答題的關鍵一步,哪怕你能妙筆生花,只要審錯題一樣會全軍盡沒。審題第一法是圈出題目內的關鍵詞,以下兩問,看你能找到多少關鍵詞!

  1. 有人認為取消TSA對學生更好,你同意嗎?
  2. 把平板電腦給兒童作玩具,你同意嗎?(2015年卷五說話題)

看輕常用字 未能清晰論說

同學審題或未能意識哪些是關鍵字眼。第1題會忽略「更」,而未有比較「不取消」與「取消」,或會單純討論「TSA」是好是壞,未能意識到可能有以下情況:「TSA不好,但取消更不好」,若只論述TSA的好壞不足應題。同學也沒有就「學生」角度出發,一如第2題般,未有解說「兒童」及「玩具」。同學普遍對於常用字的敏感度較低,會覺得大家都知道是甚麼意思,偏偏作答就正需要針對這些詞語的特性展開討論或寫作,才能取分。

考場要清醒 莫人云亦云

旅港開平商會中學中文科科主任鮑國鴻老師(小圖)說,第2題是說話題,不排除同學會受同場同學影響。他說這個情況很普遍:「部分學生在首輪發言也有意識要交代『作玩具的條件』、『兒童的特性』,但到後來見大家都不提就不敢再提,然後被人牽着走。」另一個說話卷常見的問題是:「有些學生習慣反駁,一有人反對就不理情況地捍衞己見,然後在枝節上糾纏,忽略焦點。」口試不是口舌之爭,「贏了場交,輸了考試」毫不值得。考試場上要保持清醒,在草稿紙上寫下要針對的重點字眼,不時提醒自己不要離題!

小遊戲2:我要評論文化故事!

中文卷需要以例子論證文化概念,如孝、仁、義等,他們提出很有創意的解說……你知道哪裏說錯了嗎?

例子1:曾子殺豬只是交代有個叫曾子的人很兇殘地殺了豬,這等暴力血腥的故事並不適合學生閱讀!(改編自2015年文憑試說話題考生表現)

例子2:我覺得「仁」最重要,就像武則天從不害人,更能以德報怨,最終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女皇帝!

例子3:我覺得女孩子就要學花木蘭這樣保持真我,又能從軍,又在過程中能認識木須、小蟋蟀等好朋友,還吸引了李翔將軍,這個故事很值得推薦!

引例小心勿出錯

考生有時不懂或忘記故事意義,就會單憑常識憑空猜測,於是出現例子1的問題,忽略了「曾子殺豬」的原意和重點──教導人們守諾及家長要以身作則,論說時應確保內容正確。例子2及3是文學改編而衍生的問題,武則天廢帝,甚至有殺害太子、親女之嫌,未必適合以「仁」形容她;木須、小蟋蟀、李翔等都是迪士尼動畫創作的內容,引用例子時須清楚交代來源,不然給人沒常識的感覺。

思考不深 以偏概全多

鮑國鴻說雖然有些考生會犯上例子1的錯誤,但他認為這是極端例子,全香港有七萬個考生,有一兩個考生說錯寫錯也不是奇怪事,笑指:「考評局這樣也是以偏概全。」對於例子2、3,他說以改編作品作例子沒問題,例如南宋年間也沒有郭靖、黃蓉,但老師一樣會推薦《射鵰英雄傳》。問題在於同學如何運用例子,應該寫「《射鵰英雄傳》的郭靖和黃蓉」,而非「南宋年間的郭靖和黃蓉」,有時是表達上的問題。鮑國鴻亦說同學思考不深入,很容易出現匪夷所思的論述,例如「孟母是否怪獸家長」,他說:「要成為『怪獸家長』須要滿足很多條件,不能說孟母只符合某一項就硬說她是怪獸家長,這樣是以偏概全。」

扣上關係最重要 多讀多寫少錯字

有材料在手,接下來就要看你的演繹解釋,否則還是得物無所用。如果滿手錯別字的話,似乎也是凶多吉少……

小遊戲3:因果例子連連看

很多人都不喜歡解釋,或是誤以為自己已經解釋。你會怎樣將以下句子配對起來?(提示:解釋不足的別連上!)

A1. 秦始皇施行暴政
A2. 秦始皇的建設有益後世
A3. 秦始皇對歷史意義重大

B1. 例如到明朝仍靠其修築的萬里長城抵禦蒙古族,二千多年來也是靠其開鑿的靈渠貫通嶺南與中原地區‧
B2. 例如焚書坑儒及坑殺戰士‧
B3. 他消滅六國,使中國再一次大一統。他更廢封建、行郡縣,後世亦多沿用‧

C1. 所以秦始皇是中國史上一個重要的皇帝
C2. 所以秦始皇不是一個好皇帝
C3. 所以秦始皇是個功在萬世的君主

例子當解釋 謹記多說明

你們有將A1、B2及C2連在一起嗎?若果有的話,那你和很多考生一樣,都把例子當成解釋,然後直到結論。這三句句子連在一起似乎很合理,但為甚麼「焚書坑儒」、「坑殺戰士」就是「暴」?可能你會覺得:「不是很明顯嗎?還要解釋?」既然很明顯,又為何不多花一分鐘時間補充兩句:「可見他沒有善待百姓,一個好皇帝應該愛民如子」呢?這樣前句說為何「暴」,後句解甚麼是「好皇帝」,也總比不解釋好!

(小遊戲3答案:A2、B1、C3;A3、B3、C1)

切忌理所當然

鮑國鴻認為「欠解釋」的現象是很常見,他笑指學生現在看看facebook就知道天下事,但網絡內容大都是摘錄、歸因簡單,耳濡目染下同學論證會很粗疏。他以保育議題為例,同學會說:「這個地方有白海豚,很重要,所以不應發展。」可是為甚麼白海豚重要就等於這裏不應發展?絕大部分學生卻認為自己解釋了:「不是說了白海豚很重要嗎?」平日我們依靠自己的直覺,但直覺常常經不起推敲,聽的人不是你,他們不了解你為何會有些想法,就很需要多加說明,所以凡事記得多想:「為甚麼?」

小遊戲4:看解釋 選對字

錯別字的問題從小到大陪着我們,不過大家都是改正完後就丟到腦後,有解釋會容易辨認些嗎?以下誰人寫法和說法才是正確的?

1a. 見人見智:不同人看待事情會運用不同智慧,所以產生不同立場。
1b. 見仁見智:出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指不同立場會有不同看法。

2a. 辯論:「辯論」是用「言語」來申述自己的立場。
2b. 辨論:「辨論」是一正一反地「辨別」是非。

3a. 知易行難:指知道事情很容易,行動卻很難!
3b. 知而行難:指知道而又會做的很難得!

以理解取代硬背

首先同學要知道「見仁見智」是解作不同人有不同立場與看法,但在(1a)是沒有「不同立場」之意,而「見仁見智」確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簡化版,能表達此意思!(2b)的說法看似很合理,但答案是(2a)。就如解釋所說,「辯論」是用言語,所以用「言」。(3a)是正確的,運用了對比,說知道容易做卻很難。同學不妨由字形結構或詞語的意思去理解字詞,理解比硬記更能鞏固記憶,使你們不會再犯相同錯誤。

用得正確 潮語非不能入文

有考生寫了「錢途」,有人認為這是「潮語」,加上括號亦不能入文,鮑國鴻就說:「要看情況,主要看是否誤用。」他認為潮語,甚至口語入文並無不可,但大前提是:「有必要及必須準確。」例如「學霸」是貶義詞,如果用來讚人,肯定是錯,這無關是否用了潮語。所以如果書面語已能交代相同意思,還是建議大家不要冒險。潮語、口語加上括號後入文還可因應情況看,但「火星文」就一定不可,例如「我」絕不能寫成「禾」。

態度決定高度 中文無法抱佛腳

知道怎樣扣題扣關係,確定沒有錯別字後,也要留意自己的態度。提醒同學:技巧再多,若你忽略了基本功,還是事倍功半的!

小遊戲5:實用文 改錯處

下面是一篇由中學生寫給某財團主席尋求贊助的信,每行最少有一個錯誤,幫他改正過來吧!

語氣錯誤 令人啼笑皆非

有時候大家會不知不覺犯上上述錯誤,如(1)忘了加上先生 / 女士 / 身分(例如老師 / 主席),(6)就忘了交代自己身分。(2)、(3)的「有口皆碑」及「多如天上繁星」是自吹自擂的話,刪去也沒關係。(4)你在邀請贊助,但卻說成是你給機會人「賺取名聲」,自然不合適,最後也不要像(5)自貶為「愚昧的請求」,態度過謙。

(小遊戲5參考答案:(1)在「陳有容」之後加上主席 / 先生;(2)刪去「更是有口皆碑」,可換成「具一定口碑」;(3)刪去「多如天上繁星」,可換成「人數不少」;(4)將「既能幫助我們,又能為你們賺取名聲」改成「讓更多人能從我們的活動學習中國文化」;(5)刪去「此實乃本會愚昧的請求;(6)在「會長」前加上「香城中國文化學生聯會」。)

符合身分 樸實無華最佳

考評報告多會提醒同學須注意態度要「不亢不卑」,有時候同學不是不知道要如此,而是不知道界綫。綜合能力卷講求能否「貫徹」身分到底,除了懂得寫,行文還須要符合你的身分。卷三寫作部分行文要準確、樸實,表現文筆的留在卷二吧!「多如天上繁星」這種比喻並無意義,直接說「人數很多 / 不少」反而更佳。

卷長時間少 須多練習

鮑國鴻說考生須在個半小時內,寫上千字或看超過三千字的文章,在時間高度限制的情況下,能理解字體會較潦草。但同學一定要改善,因為在「字體標點」拿三分和拿八分已經是小級別的差異了!何況,考官不要求大家做書法家:「整齊、乾淨已經很大機會拿七、八分。」不少人為省時會寫簡化字,但要記得左簡右繁例如「讀」字,只簡化左邊「言」字旁為「讠」和「貝」字為「贝」是錯的,應為「读」。雖說時間少令考生寫好字的難度大增,但「平時不練習怎會寫得又快又好?」同學們,如果你覺得自己寫不好,就乾脆放棄,那你的態度決定了你的高度和分數。

重設範文 為師生帶來教學方向

今年中四學生須修讀範文,鮑國鴻認為是個好轉變,對老師與學生都是撥亂反正。現時的考核下,部分學校會不教書,只操練試題,他直言不同意。而且現時部分考生有個錯覺:中文讀與不讀無分別。重設範文最大好處是「打成績及中文底」,你肯努力,成績就有保障,而且亦在打好中文的基礎。老師在教授範文過程中,能夠融入考試技巧,讓學生轉化成技能應對其他白話、文言篇章,學生不會再覺得「教的都不考」,中文不再「考運氣」。

從基礎入手 多讀多寫為妙策

鮑國鴻說社會講求速效,於是補習社老師強調「教技巧」。他並不反對,但問題是:「學到技巧以後呢?會否只是有形無神?」有形無神是指空有框架,卻是言之無物。教科書中深層次文章不多,何況面對課時不足,老師也甚少教學生怎樣閱讀,「大部分都在修辭技巧徘徊,沒帶學生感受細閱……同學看到不易理解文章便不看。」他嘆氣道:「沒有好的輸入(閱讀),輸出(寫作、綜合、說話)哪會好?」他建議初中學生可看關夢南《輕鬆寫作十堂課──贏在中文起跑綫》及朱少璋的《拾貝》;高中生可讀潘步釗的《脂粉與顏色──散文寫作技巧談》及蔡珠兒的《種地書》。做好事情沒捷徑,多讀多寫始終是學好中文的不二法門。放下你的電話,去看看好書吧!

 

文:魚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