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戰文憑試──中國大媽現象
2015.12.09翻開世界各地的報章雜誌,不時也看到與「中國大媽」有關的新聞報道,可見這個新興族群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現今社會也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來認識中國近年經濟、文化及社會發展。「中國大媽」涉及的通識單元相當廣泛,當中關係最密切的是單元三的「現代中國」,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及女性地位轉變的議題;另外,「中國大媽」在世界各地及香港的影響力則分別與「全球化」及「今日香港」有關,絕對是「跨單元」的出題之選。
單元:現代中國+全球化+今日香港
Tips:過往題型參考
過去4年公開試及練習試題中,均未有直接問及「中國大媽」的題目,但從「中國大媽」所衍生的有關議題,同學則可參考以下題目的出題模式及方向:
1.從「中國大媽」的崛起看兩性觀念的轉變──可參考2013年卷2題3,關於香港性別分工的議題;
2.從「中國大媽」的崛起看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參考2014年卷2題1,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對全球經濟影響的議題;
3.「中國大媽」的旅遊行為在全球帶來甚麼迴響──可參考2015年卷1題3關於國民旅遊文明的議題。
致勝錦囊:宜理性分析 忌流於主觀負面情緒
「大媽」這個族群的冒起,其實並非甚麼新鮮事,往往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有關,過去日本亦有「渡邊太太」的出現。
無可否認,「中國大媽」於普遍新聞報道的形象都較為負面,大多意味着「粗俗無禮」、「貪小便宜」、「盲目跟從」、「暴發戶」等負面標籤。但同學在回答相關議題時,不應該先入為主,只停留於負面標籤的角度出發,以致答案流於單方面;應從她們的自我概念、成長背景及社會因素着眼,客觀理解及分析她們的行為,將更能全面解讀「中國大媽」的時代意義。
圖解議題
議題背景及討論重點
中國大媽的普遍定義
‧「中國大媽」是近年新興的群體,源於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調侃這班盲目搶金的中國女性,專門創造了以漢語拼音「Dama」得來的英文單字。
‧「大媽」是指年齡介乎40至70歲的內地城鎮女性。特點之一是表演欲強,愛在廣場跳舞唱歌,故又被稱為「廣場大媽」。
‧她們另一特點是有穩定的收入和較強的購買力,可支配家庭的現金在數十萬到千萬元之間。但她們的金融知識近乎零,是投資喜歡跟風的散戶群體。
中國大媽的形成背景及原因
‧特殊長成背景:「中國大媽」活在起伏跌宕的中國大時代,她們經歷了大饑荒、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改革開放等各種社會變遷,導致她們對貨幣的價值沒有信心,認為黃金、樓房等實質財產才能保值;
‧經歷急速發展:中國經濟發展強勁,部分人在改革開放中「富起來」。財富增長的同時,這班中國大媽卻缺乏投資渠道及知識,往往盲目追捧黃金、樓房市場,更變成「盲搶」的趨勢;
‧追求群體生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生活條件惡劣,她們的青春在貧窮艱苦中度過,到現今生活得到改善,參與群體生活正好可彌補內心的遺憾;而大媽平日的社交圈子狹窄,通過參加「廣場舞」,恰好能夠滿足她們對集體生活的懷念及回憶。
中國大媽的三大特徵
‧大媽經濟:「中國大媽」大多有穩定的收入和較強的購買力,往往能夠影響全球的經濟,又被稱為「大媽經濟」。2013年4月,華爾街大鱷出手拋空黃金,試圖通過金價大跌來控制市場;但沒料到逾300噸黃金竟瞬間被「中國大媽」瘋狂搶購一空,最後更迫使大鱷投降。除了「炒金」外,她們的足迹更遍及Bitcoin、各地樓房及股票市場等。
‧大媽旅遊:低文化水平也是「中國大媽」的一大特徵,配合「大媽」愛旅行及消費的性格,促成了「大媽旅遊」。隨着中國經濟發展,國民的消費力及外遊意欲也隨之提升,但大媽們卻多次於外地大出洋相,更擾亂他人生活。而且她們會到各地搶購心頭好──除了一些高消費物品,如iPhone、名牌服飾外,她們連一些生活必需品也不放過,影響當地日常生活。
‧大媽廣場舞:跳「廣場舞」也是「中國大媽」的一大特徵,指的就是大媽聚集在廣場跳些簡單的集體舞。據統計,現時內地約有一億人在跳廣場舞,大部分正是中老年退休女性。除了內地及香港的公園及廣場,「中國大媽」更跳出國際,莫斯科廣場、法國羅浮宮及紐約公園等地方都有她們的蹤影,同時亦引發了與各地公園使用者的爭執。
「中國大媽」與「廣場舞」的爭議
‧甚麼是廣場舞?
廣場舞近年在內地十分流行,參與者多數以婦女為主,她們在廣場等寬敞空間跳動簡單及富有韻律的舞蹈,通常以高分貝、節奏感強的音樂作伴奏。因為廣場舞的高分貝音樂及佔據大量公共空間,令不少人反感。
‧香港市民怎樣回應大媽廣場舞?
香港不同社區也有出現大媽跳廣場舞,普遍市民對此都感到滋擾。早前更有本土團體不滿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被內地「大媽歌舞團」佔據,發起「唱蝗團」狙擊,最終釀成街頭衝突。
‧香港市民抗拒廣場舞的原因:
1.香港地少人多,生活空間本來已經相當狹窄,特別在旺角行人專用區等人群高度密集的地方,廣場舞引發的噪音問題比內地更明顯,觸發更大矛盾衝突;
2.廣場舞在內地興起,帶有內地的文化色彩,在現今中港矛盾愈趨激烈之際,不少人憂慮本土文化會受到內地文化的侵略,加以抗衡;
3.這類庸俗的舞蹈風格未能獲得普遍香港市民的好感及支持。
中國大媽冒起對中國發展有何啓示?
‧政治:觸發激烈衝突 加劇中港矛盾
「中國大媽」與廣場舞帶着濃厚的「中國色彩」,令人容易將它們視作本土文化與內地文化的角力。就如早前於旺角行人專用區發生了「唱蝗團」與「大媽歌舞團」的衝突。
‧經濟:經濟發展蓬勃 國民收入提升
「中國大媽」積極炒賣各式各樣的投資工具,約有4億左右的「大媽」消費群體,可以直接或間接支配的家庭資金超過40萬億元,是一股龐大的潛在經濟力量,足以影響全球經濟。可是「中國大媽」的金融管理能力不強,往往盲目追捧,隨着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潛在不穩定的因素。
‧社會:女性地位提升 顛覆傳統思想
傳統的家庭觀念主張「男主外,女主內」,男性的社經地位高於女性。「中國大媽」的崛起體現了女性地位的提升,從昔日的居家婦人變成獨立女性。
‧文化:大媽文化輸出 或釀文化衝突
中國大媽的崛起,同時也是文化交流及中國軟實力的體現。例如青島大媽設計的防曬頭套面堅尼(Facekini)被法國時尚雜誌刊登,將中國潮流帶到國際。當然,大媽文化未必人人受落,在世界各地不時出現關於不滿大媽佔領廣場跳舞的批評。
相關概念:她經濟(SHE-economy)
由著名經濟學家史清琪提出,指隨着女性經濟和社會地位提高,一股以女性為中心的經濟力量及消費趨勢逐漸形成,例如化妝品、美容、瘦身等,為商家提供了無限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商家為了吸引女性消費者,提供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的商品和服務。
相關新聞事件簿
中國大媽 x 現代中國
A股動盪三周,有炒股損手的北京散戶(大媽),昨早到證券行揚言要跳樓,全因她把房產變賣所得的七十萬元人民幣,「all in」炒股,短短十天不僅血本無歸,還倒欠證券公司數萬元,變成一無所有,打擊甚大。
摘自2015年7月9日《星島日報》A2
中國「廣場舞大媽」現象,引發「人民內部矛盾」,在中國各大城市已經轉化為各種小型「陣地戰」:各小區居民針對大媽伴舞之聲浪,各施奇謀,甚至出動槍響跟惡狗。
摘自2015年6月17日《頭條日報》P28
中國大媽活捉日本「鬼子」!中日關係因釣魚島爭端持續惡化,北京一群大媽最近變身「抗日娘子軍」,在鬧市跳起「持槍打鬼子」廣場舞,嚇得「鬼子」節節敗退。「全副武裝」的大媽不但吸引上百名市民圍觀,還驚動民警到場檢查「道具」。據報道,這些大媽是當地某藝術團成員,跳「抗日廣場舞」是為了懷緬歲月。
摘自2014年7月1日《星島日報》A21
中國大媽 x 全球化
繼在航班上羞辱空姐、不排隊還打人之後,中國遊客在泰國再出醜!泰國媒體報道,近日有中國女遊客在清邁機場候機時,旁若無人地將胸圍、底褲等內衣,晾曬在候機大廳座椅靠背上,由於「顏色非常鮮艷」引起關注,不少泰國人認為「行為不合適」,中國網民則痛批「素質低下,不知羞恥」。
摘自2015年2月3日《星島日報》A25
山東省不少中年婦女到海邊暢泳時,均會戴上俗稱「面堅尼」的頭笠泳帽,雖然部分網民取笑有關裝束「騎呢」,但法國卻有時尚雜誌,邀請身材惹火的模特兒戴上「面堅尼」在泳池邊拍照。
摘自2014年8月15日《頭條日報》P70
在「中國大媽」持續搶購黃金的帶動下,中國去年黃金消費首次突破一千噸,約相當於全球四分之一的消費需求。同時,黃金產量也再創歷史新高,連續七年居世界第一。
摘自2014年2月11日《星島日報》B3
中國大媽 x 今日香港
「本土派」成員昨由日至夜在旺角追擊「愛港行動」成員及街頭歌唱的大媽,造成極大混亂,一度從西洋菜南街擾亂至彌敦道,有金行落閘避亂,有本土派成員企圖追打大媽,有傳一名「大媽」疑中氣槍受傷送院。
摘自2015年7月12日《星島日報》A12
網民上載一短片,顯示一群中年婦人「攻陷」將軍澳海濱公園,她們播放節拍強勁音樂,大跳「大媽廣場舞」,引來網民熱議。有區議員表示,將軍澳一帶「大媽舞」盛行,她們與居民摩擦,時有所聞。
摘自2015年4月16日《頭條日報》P2
相關《通識大全》專題
‧中國大媽 強勢崛起
http://bit.ly/1OzzuIn
‧開放二孩政策 解決社會問題?
http://bit.ly/1Ozzzf0
‧唐太「護夫」是美德?
http://bit.ly/1NJd6NT
‧她經濟誕生
http://bit.ly/1YKldLG
‧探討傳統兩性觀念
http://bit.ly/1HHLiH3
‧母親的角色⋯⋯
http://bit.ly/1XJxCgG
同學登入星島教育網(中學部)stedu.stheadline.com/sec/,按「熱門專題」,可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名師出題
Henry Law(威Sir)
英皇教育通識科補習名師(經驗專欄作家,以教授答題技巧聞名)
facebook Page:Henry Law LS @ KGE
資料A
資料B
摘錄自2014年10月17日星島日報新聞報道
前天上午,十二名「大媽」來到重慶某整形美容醫院,聲稱要做整形,並衝刺二○一五年羊年春晚。大媽們都是重慶當地一支叫愛博藝術團的舞蹈隊成員,平均年齡是五十八歲,曾成功登上過央視、湖南衛視、浙江衛視的《我要上春晚》、《中國達人秀》等著名節目。為了能有更完美的表現,能成功登上央視春晚,這群大媽近日集體相約整容。
資料C
摘錄自2015年6月29日《星島日報》
本土派團體近百人,昨晚到旺角示威,爆發連場衝突。示威人士昨黃昏在旺角西洋菜南街舉行街頭「論政」和揮舞龍獅旗,抗議被稱為「大媽」的內地婦女,在行人專用區唱「紅歌」、山歌和跳「廣場舞」,結果活動開始不久便發生衝突。
卷一:資料回應題
(a)指出及解釋資料A的漫畫反映甚麼社會現象?(3分 )
(b)資料A及B所示婦女的行為反映哪些價值觀?(5分)
卷二:延伸回應題
(a)你認為有甚麼因素改變中國傳統女性觀念?(8分)
(b)「中港矛盾源於兩地文化差異。」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這句說話?(12分)
名師解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a)
(b)
常犯錯誤
‧忽略角色特徵:部分學生只能提出「中國人」,而未能從手提籃分析漫畫象徵「內地大媽」,因而未能準確描述題目。
‧推論深度欠奉:題目問及價值觀,此類題型必須層層推論,奈何不少學生只能指出行為的動機,例如「整容為求登上春晚」,而未能進一步延伸至價值觀層面。
卷二:延伸回應題
(a)
(b)
注意事項
‧答題時必須明確指出哪些中國傳統女性觀念改變,再逐一分析影響的因素,宜多舉例加強說理。
‧「 是源於」亦即學生較常操練的「是因為」題目,上表只是分列正反觀點,實際作答時,學生必須加以比較。
載自2015年12月9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