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香港的建築保育與發展
2015.02.11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政府最終放棄不列為法定古迹的私人物業何東花園,最後以天價五十一億元易手。從殖民地時代留下的富特色建築物,因自然侵蝕和城市發展而逐漸消失,雖然一直有聲音支持保育和發展歷史建築,但當中牽涉保育方法、效果及成本等,如政府與商界合作的大型項目,改建後公眾是否能夠享用?原本的社區面貌還剩多少?這都是考慮的因素。
新聞重點
‧跟進歷史建築的情況
‧認識保育過程出現的爭拗
‧探討保育歷史建築的方法及成效
新聞資料
歷史建築的命運
資料一
尖沙嘴的聖德烈治堂是九龍歷史最悠久的基督教英語教堂,與外面彌敦道的百年老榕樹,構成了區內獨特的風景。可是,教堂翻新後改頭換面,尤其是將擋土牆改建成玻璃門,便大大破壞了那份古樸的風貌。其實近年的保育爭議,也暴露了建制/商界與民間之間的分歧。曾幾何時,「去舊迎新」是官民上下的「共識」。如今大眾開始覺醒,愈來愈關注本土文化,但政、商界卻依然故我,實在教人搖頭嘆息。
摘自2015年1月27日《星島日報》E7
資料二
備受市場關注的山頂何東花園放售個案以最高標價五十一億元易手,新買家為中資背景財團。屹立於山頂逾八十年的一級歷史建築何東花園,由已故的知名商人何東爵士,為平妻張蓮覺購入並改建,地勢背山面海,整項花園及大宅設計均貫徹中國文藝復興風格,隨着政府未能把項目列入法定古迹,業主何東爵士之孫女何勉君隨即把物業主樓清拆,早前更把物業以暗標放售,成為整個山頂區僅有的大型放售地皮。
摘自2015年1月22日《星島日報》A2
喜帖街的文化與發展
資料三
海藍粉紅和淡橙的外牆相間,棗紅窗框,雕花欄杆,偽歐洲樓房的模樣,與灣仔有何關係?這就是未來的利東街新樓盤。棚架圍牆剛被移除,迎面而來是一整列仿歐洲風情的小區設計,就如澳門威尼斯人和漁人碼頭般。聽說,這偽歐陸空間將來叫「姻園」,還會建個與婚嫁有關的文物館。整件事實在太荒誕了。
這裏涉及多個議題。為何「豪宅」要如此庸俗,仿歐才是「氣派」?但歐陸式只是商場部分,在5樓平台以上,依然是布滿迷你露台的小盒子單位。利東街已被摧毀,喜帖店各散東西,新的利東街不應利用「囍」字主題化,不倫不類,完全不尊重文化歷史。
摘自2015年1月27日《AM730》黃英琦專欄
資料四
社區文化關注主席司徒薇相信,政府一貫只重視住宅業主的賠償,不理社區周邊產業鏈,「例如根本不理解重建喜帖街會影響整個產業。」保育社區可與發展共存,建築不止是冷冰冰的樓房,居民的互動才會推動城市發展得更好,「拆卸天星皇后碼頭,帶出公共空間的概念,雨傘運動就將這概念普及化,民間很多專業人士會貢獻自己的能力和時間,社區居民亦願意學習與自己相關的複雜議題。」
摘自2015年1月29日《星島日報》A18
活化古迹與商業化
資料五
把古迹變身餐廳商場是世界大趨勢,既可承傳歷史文化,亦可用租金補貼古迹的維修保養開支,但是如何確保古迹在改用途時不至被改頭換臉卻是大挑戰。被市區重建局收回的灣仔船街18號百年建築於2007年開始活化作商業用途,近日外牆竟被掛上大型木招牌,旁邊註明已被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的金屬板亦被移走,令到在此出生、親手把祖屋交給市區重建局的原主人心痛不已。
摘自2015年2月1 日《星島日報》Z03
資料六
古諮會昨公布歷史建築保育政策檢討報告,提出成立歷史建築保育基金,作資助維修和教育等,但不會用公帑購買私人歷史建築,或立法規管,反之提出通過誘因,例如「鬆綁」建築物條例鼓勵活化,提高私人歷史建築的資助額,取消必須開放的要求,以及透過放寬地積比和換地等經濟誘因鼓勵保育。
全港現時有一百零八項法定古迹,當中約四成半非政府擁有,而九百九十八幢已評級的歷史建築之中,更有約七成七不屬政府持有。
摘自2015年1月10日《星島日報》A9
資料解讀
歷史建築的命運
資料一
‧以聖德烈治堂為例子,指出保育爭議,多圍繞本土文化與經濟發展,當中涉及政商界的取態,包括保留原貌的意願、對保育議題的認識和認同、保留價值、改建成本和有否違例等。
資料二
‧現時普遍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均由富豪家族持有,如剛易手,有逾八十年歷史的何東花園,家族索價達七十億元,政府先是暫列為古迹,但使用公帑保存古迹備受爭議,最後亦要放棄,有聲音指當局的保育政策有檢討需要。
喜帖街的文化與發展
資料三
‧跟進利東街的發展,發現變成不倫不類的項目,當年「囍帖街」的社區特色不復見;
‧同是市建局項目,太子道花墟唐樓復修後成為社會企業的營運空間,但利東街卻沒有循此發展,可見拒絕復修並非技術問題,只看政府願不願意,視乎市建局究竟認同歷史建築是文化資產,還是只看到地皮上樓房是賺錢的商品。
資料四
‧社區文化關注指,保育社區最理想模式,就是保育與發展共存,作出新規劃時,認真考慮居民的需要之餘,亦可視他們為資源之一,納入規劃元素,商討如何因為人與社區之間的參與互動,推動城市發展得更好,以示「新」與「舊」並非一定不能並存。
活化古迹與商業化
資料五
‧以個案說明,古迹改變用途是大勢所趨,不過市區重建局的做法,沒有按原定承諾保留原有一切,失去保育的原意。事實上,市建局的做法一直為人詬病,只着重經濟效益,沒有顧及原區居民的需要,未能做到活化舊區。
資料六
‧解釋香港目前情況,因有七成歷史建築不屬政府持有,要保育、維修、改建均不容易;
‧古物諮詢委員會提出檢討報告,分析現況,提出各種方案,如「鬆綁」建築物條例鼓勵活化,提高資助額等不同經濟誘因,鼓勵私人保育。
圖片
‧英國傳統的紅色電話亭是倫敦著名「景點」,不過現今社會電話亭的使用率大幅減少,有見及此,當地將一百個電話亭改裝,以一英鎊賣給當地機構或慈善團體,將電話亭改裝為不同類型的商店,如咖啡店、雪糕店及迷你網吧等等,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是保育與經濟用途互贏的成功例子。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
主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和政府,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相關概念
‧市區重建 Urban redevelopment
‧土地利用 Land use
‧公共財政 Public finance
‧文化保育 Cultural conservation
‧文化遺產 Cultural heritage
‧可持續性 Sustainability
‧社區歷史 Communal history
多角度思考
1.根據內文,試歸納歷史建築保育成效欠佳的原因。
建議思考方向:
‧政府對保育概念的理解
‧市建局的角色和往績
‧市民、原社區的需要
2.保存古迹的意義是甚麼?
建議思考方向:
‧了解昔日的建築風格和技術
‧反思城市發展
‧建築亦是人文和歷史的載體,是社會的共有資產,讓下一代認識當時的社會環境面貌。
3.你是否同意「城市發展比保育古迹重要」這句說話?為甚麼?
建議思考方向:
‧同意:城市發展考慮地區的人口密度、配套設施、發展方向、建築地標與社區的關係及規劃未來等,古迹維修費用一般較高昂,不符合成本效益。
‧不同意:古迹保育得好,能增加市民的歸屬感和身分認同,提升社區凝聚力,甚至吸引遊客,只要規劃得宜,發展和保育可以並存。
載自2015年2月11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