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政治參與
2015.11.18
備戰文憑試
近年,不少年輕人在各個社會議題中挺身而出,從反高鐵保衞菜園村,到去年的雨傘運動,每次社會運動皆見年輕人參與,一改青少年政治冷感的形象,同時亦反映社會及政治參與有年輕化的趨勢。青少年政治參與是近年通識科熱門議題,今期,我們將會跟同學探討青少年參與政治及社會事務的種種原因、他們參與政治的方式,以及他們參與政治帶來的影響。
單元: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Tips:過往題型參考
2013年練習卷卷二第一題,提供市區重建局建議的上環重建計畫的摘錄。題a要求考生回答類似重建計畫在香港的不同持分者之間,可引發甚麼衝突,並作出解釋。題b則問青年參與重建計畫對他們和香港社區可能帶來甚麼影響。
回答題a時,同學須根據香港現時的情況,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如:衝突、文化保育、生活素質、發展),清楚有理及合乎邏輯地解釋香港實行重建計畫時,持分者之間會產生的衝突。而題b則要以責任感、理性、公眾參與、歸屬感等有關知識及概念作深入及全面的分析,清楚有理及合乎邏輯地解釋對青年及香港社區帶來的正面或負面影響。
資料來源: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3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練習卷評卷參考(2013年1月23日修訂稿)
圖解議題
議題背景及討論重點
青少年參與政治四大原因
‧通訊科技發達︰網絡便利令年輕人更易於參與政治。四方八面的資訊可以通過facebook等社交媒體在青少年間瘋傳,同時,有青少年會在facebook、各大討論區號召民眾,參與不同的示威行動,亦有一些青少年喜歡在網上對時政發表意見。另外,通訊工具如WhatsApp、Telegram、FireChat,方便青少年間互通消息,例如在去年雨傘運動期間,不少人都通過這些渠道通訊,迅速散播欠缺物資、「清場」等訊息。可見,通訊科技發達,除了令青少年有更多渠道接觸社會、政治新聞外,亦可以令他們在網上感受到各類行動的效果,無疑大力推動青年參與政治。
‧自我意識提升:報章雜誌等代表傳統話語權的力量,近年被互聯網瓜分,青少年能從互聯網取得不同角度的觀點,可能更全面了解不同事件,有能力對社會權威提出質疑,同時亦象徵了青少年不願被權威代表的傾向,凸顯出他們自我意識的提升。這種提升,令他們更願意、更有動力表達自己的意見,希望為自己發聲,多於被權威意見代表自己。
‧朋輩間耳濡目染:近年,愈來愈多青少年參與政治,連中學生亦會挺身而出,讓社會各界對年輕人的力量刮目相看,朋輩間的影響力實在不容忽視。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的成員表示,從新聞報道看到學民所做的事,受到感染,覺得大家同是中學生,也應該走出來,決定加入學民。
‧政府施政不合期望:香港回歸多年,但不少問題卻在近幾年才爆發,自由行、水貨活動、雙非學童、高鐵建設、國民教育、政改方案等議題充斥着青少年的生活環境,不少青少年有感政府各項政策未能有效解決問題,又對現任議員信任不足,紛紛高舉「自己香港自己救」的旗幟,參與雨傘革命、光復行動等不同示威行動。
青少年參與政治的方式
‧遊行集會:每逢六四、七一等日子,街上總會有不同年齡層的市民參與遊行,表達訴求,當中不乏青少年參與,屬最常見的參與政治形式。
‧絕食靜坐:學民思潮成員曾在反國教行動中經歷五十多小時的絕食,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更有大學生、教師及退休教師宣布接力絕食。
‧發起聯署:不少年輕人會在網上發起聯署,又或者設置街站收集簽名,收集持同樣立場的市民意見,向政府或團體施壓,有時甚至會將聯署登報。
‧學界罷課:學生會通過罷課,表達對社會或政策的不滿,如反國教、雨傘運動期間等。部分學生主張「罷課不罷學」,在罷課期間以「公民課堂」等形式學習。
‧參與公投:公投着重「一人一票」的民意授權力量,青少年會以公投結果,作為行動的授權基礎。此舉多數在大專學界出現,如早前不少大專院校就靠公投通過退出學聯。
‧佔領要地:去年由學界帶頭發起的雨傘運動,佔領港九多區數月,而數年前的反國教行動中,學民思潮亦發起「佔領政總」行動。
‧衝擊會議:衝擊不同會議,是較激進的青少年參與政治方式之一,他們會藉着衝擊會議,令會議不能正常進行,從而表達對有關議案的不滿。
‧參選從政:數年前「超級區議會」開始有不少青年新丁參選,而今年的區議會選舉更因去年的雨傘運動,引起多名年輕「傘兵」參選的意欲。另外,黃之鋒早前亦入稟法院,要求將參選立法會的門檻下調,由二十一歲降至十八歲。
青少年參與政治的影響
‧喚起大眾關注︰無論青少年參與政治的結果是否被武力驅散、鎮壓,又或者像雨傘運動一樣落得清場的下場,其成效也是正面的,因為行動至少喚起了社會大眾的關注,讓更多人關心有關議題。
‧取得實際成果:在反國教行動中,雖然未能達成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訴求,但行動亦迫使政府讓步,教育局宣布重新檢討課程指引,抽起「當代國情」的部分及相關評估部分,又取消此科的三年開展期規定,讓學校自行決定是否開辦此科。
‧更多青年參與:今年區議會選舉就有多名年輕人參選,當中不乏經歷雨傘運動的傘兵,顯示青少年參與政治,有助鼓勵更多未有參與政治的青少年,一同參與政治事務。
相關概念:公民參與(Civic participation)
公民參與是指人主動參與一個影響他們工作環境、日常生活、社會的決策,而這個決策的來源,可以是不同團體、組織及政府。公民參與的形式,包括行使公民權利,參與社會事務、政治與公共事務及尊重和遵守法律。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並不代表會熱衷於公民參與,以二○一一年區議會選舉為例,全港投票率僅有41.49%,顯示香港市民的公民參與程度及熱誠並不算高。
相關概念: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
自我意識屬個體對自己的身心狀態,以至對周圍事物關係的認識,與一般動物的心理大為不同。其發展由生理自我開始,然後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生理自我在三歲左右基本成熟,我們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多用「我」字,表現大多較自我中心;到三歲之後,便會發展社會自我,開始接受社會影響,並以社會的觀點認識及評價事物。心理自我則在青春期至成年的階段進行;這時期的人會以獨立的看法認識世界,建立個人的價值觀,並對嚮往的目標或理想進行追求。
相關新聞事件簿
2015年
11月:
‧多個「傘後組織」及多名「傘兵」參與2015年區議會選舉。
10月:
‧黃之鋒入稟法院,要求將參選立法會的門檻下調,由21歲降至18歲。
2月-5月:
‧ 有大專院校學生不滿學聯在雨傘運動的表現,相繼發起「退聯」公投。港大、理大、浸大、城大先後退聯。
2014年
12月:
‧添馬艦、金鐘、中環、灣仔、銅鑼灣多個佔領區先後被警方清場,歷時近79日的雨傘運動結束。
11月:
‧旺角至油麻地的佔領區被清場,學聯及學民思潮呼籲市民帶齊裝備到金鐘,並宣布「對準政權,包圍政總」。
9月:
‧28日下午,近8萬名市民在政府總部東翼的集會會場、夏愨道人行道,以及海富中心、統一中心、港鐵金鐘站一帶聚集,聲援學生。至黃昏,位於夏愨道與添美道交界防綫的防暴警察突然展示「警告催淚煙」黑底白字警告旗,並發射87枚催淚彈驅趕民眾,畫面被各大電視台直播,引起社會極大迴響,數以十萬計的市民紛紛到場支持,並佔領港九多處地方,「雨傘運動」正式開始。
‧28日凌晨,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宣布「佔領中環,正式啟動」,學生不滿有人企圖「騎劫」罷課集會,打算離開,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向在場學生下跪,希望學生不要離開。
‧26日晚,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在罷課集會發言後,衝入政府總部東翼迴旋處,聲稱要重奪「公民廣場」,最後約有100人成功進入公民廣場,包括岑敖暉等多名學聯常委。翌日,「佔中三子」及大批市民到場聲援。
‧學聯及學民思潮發起「香港學界大罷課」,要求確立「公民提名」為特首選舉提名方法、廢除立法會功能組別、全國人大撤回「8.31決議」及要求行政長官梁振英與主事政改之官員下台。
4月:
‧學民思潮和學聯共同發表對2017年特首選舉辦法的改革方案,繼續堅持「公民提名,必不可少」。
2013年
4月:
‧學民思潮、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等學生組織介入葵青貨櫃碼頭工潮,並通過網絡號召市民參與,如在附近港鐵站收集補給物資。
2012年
9月:
‧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發起香港市民以穿着黑衫向政府表明要求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行動,聲援學民思潮,大會公布有12萬市民在添馬艦集會。
8月︰
‧學民思潮發起「埋單計數,撤回課程,佔領政總」的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升級行動。
7月:
‧學民思潮連續6日向剛上任的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示威,向吳贈送「說謊麵包」、「誠實豆沙包」、「記憶麵包」等,要求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2011年
5月:
‧「學民思潮」正式成立,由「校園意志」主席林朗彥、「九十後動員」負責人鍾曉晴和黃之鋒擔任召集人,當時組織宗旨是反對香港政府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相關《通識大全》專題
‧看學生的力量!
http://bit.ly/1LbtDCq
‧青春的力量
http://bit.ly/1NMt2NF
‧青少年走出來!
http://bit.ly/1QjMuD8
‧解讀九十後特質
http://bit.ly/1OFVVwu
‧港青參政要「發聲」!
http://bit.ly/1SkZhm9
‧制訂政策 助青少年發聲
http://bit.ly/1kOxyiV
同學登入星島教育網(中學部)stedu.stheadline.com/sec/,按「熱門專題」,可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名師出題
Henry Law(威Sir)
英皇教育通識科補習名師(經驗專欄作家,以教授答題技巧聞名)
facebook Page:Henry Law LS @ KGE
資料A
摘錄自2015年4月18日《星島日報》新聞報道
政改第二輪諮詢上月結束,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學生刊物《新報人》,最近訪問了七百零三名大學生,發現受訪者中近八成曾參與雨傘運動;但參與首輪政改諮詢的人僅百分之八,參與次輪諮詢的更只得百分之四。調查又顯示,受訪學生對本港的政改前景表示不樂觀,有學生更坦言雨傘運動也不能撼動政府,無法迫使政府改變源自根本的政制問題。
資料B
摘錄自2015年12月26日《星島日報》
參與雨傘運動的科大學生:人生不只是為外在物質生存,自己一出世就有安樂窩,故會思考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理想。
八十後電影工作者:公義是一種平等的機會,不會有些人有特權,大家懂得尊重不同人的意見。所以才有人追求同志平權、追求土地公義,想社會多元發展,並非發展就是硬道理。
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學士課程助理講師鍾樂偉(大學講師):經濟結構有問題,推出福利政策,只能買到時間,但蛇齋餅糭不能解決核心問題。核心問題就是這一代人,對政治、普選的訴求更大。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政府官員):香港得到今天社會、經濟、金融方面的發展,是經過幾代人的打拼,一步一步建設香港,得來極之不易,每個人都要不斷努力,否則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前警務處監管處處長鄧厚江(退休人士):解決問題須要溝通及對話,但佔領行動中,學生領袖不太願聆聽別人的意見。
卷一:資料回應題
(a)資料A顯示青少年有甚麼社會政治參與的傾向?(3分)
(b)參考資料B,指出及解釋導致你在題(a)提到青少年社會政治參與傾向的原因。(6分)
卷二:延伸回應題
(a)你是否同意青少年參與社會政治事務有助提升香港生活素質?(8分)
(b)你認為香港不同持分者之間在生活素質的理解上存在甚麼分歧?這些矛盾可能對社會和諧造成甚影響?(12分)
名師解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a)
(b)
傾向:
傾向非制度化參與方式而不傾向制度化參與方式。
原因一:
非制度化的政治效能感較高。從大學講師觀點可知,政府未能回應社會訴求,尤其青年對於民主、自由的訴求,因此,青少年有感制度化的渠道無效,例如青少年會認為現時立法會和特首選舉缺乏民主成分。立法會方面,功能組別致使立法會失去權力制衡的效果;特首方面,青少年經常譏諷特首為「689」,正正反映青少年質疑1,200人選委會投票產生的特首代表性。對於制度化參與渠道的不信任,致使青少年採取非制度化的參與方式,例如遊行示威,從而表達訴求。
原因二:
官民之間缺乏互信和溝通渠道。從政府官員可知,政府重視穩定和經濟發展,相反,從八十後及科大學生意見可知,年輕一輩重視公義和權利,反映官民之間、世代之間存在價值觀的分歧,又以雨傘運動為例,青少年期望落實公民提名、全面普選,政府則希望循序漸進、逐步改革,顯示兩者存在期望落差。因此,青少年對於正式渠道,即制度化的表達失去信心,傾向通過非制度化參與,營造輿論壓力,對政府施加壓力,從而達到影響施政的目的。
注意事項/答題陷阱/常犯錯誤
‧概念化:較多學生只能指出青少年參與雨傘運動,而未能進一步延伸至「非制度化政治參與」。
‧建基資料:此題必須運用資料B為作答基礎,從不同身分的觀點延伸出合理原因解釋相關傾向。
卷二:延伸回應題
(a)
(b)
◆ 矛盾一:世代矛盾
年輕:重視非物質層面的追求,例如民主、自由、快樂、公義。
年長:重視物質層面的追求,例如經濟穩定發展。
‧彼此存在價值觀分歧,可能會衝擊家庭和諧,例如雨傘運動期間分成「黃絲」、「藍絲」不同陣型,部分家庭可能因為政治事件而有所爭執。
◆ 矛盾二:官民矛盾
政府:重視一國兩制、政制穩定。
公民:重視普世價值、社會公義。
‧彼此存在意識型態分歧,可能會衝擊社會和諧,例如政府堅持人大決定,部分香港市民則認為人權和公義更為重要,造成官民對立,甚至爆發形形色色的官民衝突。
◆ 矛盾三:貧富矛盾
富裕階層:重視自由經濟發展。
貧窮階層:重視社會福利政策。
‧彼此對公共開支運用存在分歧,可能會形成立法會內代表不同階層的議員對立,例如工黨和自由黨,對於標準工時的方案爭持不下。
注意事項/答題陷阱/常犯錯誤
‧留意評論對象是「青少年」,不少學生回應題目時只籠統指出不同社會政治參與的正面影響,未有強調青少年的特質,例如動員能力、閒暇時間等。
‧逐點擊破,層層推論:題目有兩個部分,指出分歧、分析影響,因此學生必須循序漸進,逐項回應,切忌操之過急,未有準確指出分歧便分析影響。
載自2015年11月18日《S-file通識大全》
本網頁線上語音由賽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